分享

北京初代丁克现状刷新认知:上岁数了,“后遗症”果然来了……

 xxjjsdt 2024-05-18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文/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一位千万粉丝博主,回家采访她的舅舅和舅妈。

两口子已经54岁了,都是普通人,不过,他们算是第一批“丁克一代”。

如今年过半百,眼看养老将至,大家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会不会后悔?会不会孤独?老了怎么办?

图片

博主的舅舅、舅妈思想前卫,他们这个大家庭的氛围也非常好。

两口子每天乐呵呵的,不用为孩子操心,想干吗就干吗,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好多,让人羡慕。

但即便是这样,被问到后不后悔时,舅舅还是犹豫了。

他坦言,其实从接近50岁开始,他就一直有一种焦虑感:

岁数越来越大,谁给我养老?

他还劝告年轻的孩子们,该结婚还是得结婚,该生孩子还是得生孩子,不要随便学他。

图片

“老了怎么办?”

在我们这个一贯信奉“养儿防老”的大环境里,可能是丁克们面对的最大的“后遗症”。

年轻时不以为意,上了年纪便开始迷茫、焦虑,不知道晚年何去何从。

有位北京网友@籽石榴的叔父也是这样。

叔父年过80,年轻时还没丁克这个词呢,但他为了爱情远走他乡,没生孩子,恩恩爱爱一辈子。

前不久,叔父的老伴去世,叔父突然间了,他还没想过怎么养老,去哪“安定下来”。

当年是为了老伴来异地的,现在是留在这里还是回北京,他没想好;

是住在家里还是去养老院,他也没想好。

既然养老问题谁也逃不掉,既然没孩子的人比有孩子的人更焦虑,那就更该早点规划。

其实不止丁克,因各种原因失独、空巢的人现在也不少,在养老问题上不想拖累子女的人也越来越多。

很多人就探索出了不少颠覆传统的无孩养老方式。

看看他们的晚年计划,说不定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


图片
旅居养老

50多岁,一人一狗,去国外旅居养老,是不是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

但看了一位名叫王仪的60后阿姨,真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图片

王阿姨不是什么富婆,她年轻时在西安是个普通的小商贩。

送过报纸,卖过很多年的早点。

她有一个儿子,前半生,她都在为孩子奔波,为家庭操劳。

直到前些年丈夫去世,儿子稳定,她突然意识到,这半生好像都没为自己好好活过。

到了这个岁数,时间自由,没啥压力,干吗不去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呢?

于是她做了一个特别大胆的决定:

一个人,带着爱犬,远赴泰国独自养老。

图片

为什么选择泰国?

除了风景美丽、生活安逸之外,更重要的是,消费不高。

王阿姨看了好几处独居公寓。

有一室一厅一卫的,灶具、餐具、家电一应俱全。

大厅24小时有人,公共空间又大又舒适。

图片

健身房、游泳池都是免费的。

只要人民币1600元一个月。

图片

还有大房间带阳台和洗衣机的。

免费健身、游泳、停车,只要人民币800元一个月。

图片

王阿姨对比了很多家,最终选择了一个带院子的独栋房子。

虽然房租加物业费、网络费等要一个月4000元人民币,但王阿姨还是租了下来。

前半生,为了出早点摊每天半夜1点多起床,手冻烂了都要坚持干活。

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老了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吗?

图片

其实一个人在泰国生活不是没有困难。

刚来时她语言不通,问个厕所都问不到。

但她也不灰心,不会就学呗,学到老活到老,还能预防老年痴呆呢。

从一个个单词开始,到现在,本地沟通无障碍,还交了不少朋友。

图片

为了找点乐趣,也为了给养老生活多一份收入,她也学着做视频。

如今,王阿姨已经在泰国独自生活了4年多。

刚到泰国时,她是这样的。

图片

现在,她变成了这样。

图片

每天锻炼,坚持养生,心态松弛。

人美了,时尚了,状态也更好了。

以前在国内觉得白发太难看,现在满头白发也自信满满地出门,这就是自己真实的模样。

以前觉得漂亮衣服都是身材好的人穿的,现在只要自己开心,想穿啥穿啥,啥漂亮穿啥。

一个人养老,于她而言,是在老年把自己又精心养了一遍。

图片

对于疾病与灾祸,她想得也开。

有钱在医院插管子治病,还不如拿它趁现在多享受。

真不行了,也别勉强,不如安安静静地走,那就是最大的福气。

图片
酒店养老

西安有位90岁的蔡奶奶,想法也相当超前。

几十年,她都住在厂家属院,10年前老伴去世了,就一直独居。

但这房子实在太旧了,前几年被拆迁了。

她一时半会没找到合适的地方住,也不想去养老院,干脆先在酒店开了间长租房,想着过渡一阵子。

没想到,这一住,彻底不想走了。

直接续租了好几个月,还打算一直住下去。

图片

蔡奶奶是这么合计的:

第一,其实酒店长住费用没有想象中那么贵。

她之前租房,想找个方便的、环境好的、带电梯和暖气的,各种费用加起来,一个月怎么也要3000块。

再找个钟点工做饭,加上买菜,下来一个月六七千了。

但酒店设施齐全,还有丰盛的自助餐,长租下来要便宜很多。

第二,酒店也比一般租的房子住起来舒服,环境好、干净,房间卫生也有人打扫。

图片

第三,酒店人流密集,服务人员每天都能见到,这比独居安全得多。

万一有情况,也能及时得到帮助。

她每天运动、阅读,在酒店附近遛弯,惬意得很。

图片

蔡奶奶算是无意间打开了新型养老的大门。

其实这些年,好多酒店也开始搞养老项目。

有的专设了医护团队和医务室,平时还给老年人组织各种活动,还推出适合老年群体饮食特点的餐单。

说不定以后,酒店养老还真会发展成靠谱的养老方式呢。

图片
互助式养老

大部分无孩养老,多是两种选择:

一是去养老院,二是居家。

现在养老院是朝阳产业,设施越来越好,好多老年人都愿意去住。

就说我家这个小县城,新建的养老院三种房型档位,个个宽敞舒服。

90多平的两居室一个月2000元,外加800元护理费,有退休金的老人搬进去真的很香。

居家养老也是个自在的选择。

86岁的朱奶奶在自己的房子里侍弄花草,做一日三餐,看喜欢的比赛节目,每天坚持运动。

好像在度过人生中的一个悠长假期。

图片

但除这些之外,好多老年人的情况,比较微妙。

有些老人不愿意住养老院,高端的怕太贵,普通的又怕受委屈。

但有基础病的话,自己在家,很难说什么时候有突发状况,太危险。

所以有些地方,就在探索“老青互助”的养老模式。

比如南京,就推出了“时间银行”。

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帮老年人买菜、买药、上门打扫卫生,这些时间都被记录下来。

然后等你老了需要帮助时,就可以兑换你需要的养老服务。

有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为半失能老人理发、助洁、按摩、测血糖、量血压、翻身。

图片

更多的是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

很多五六十岁刚退休不久的低龄老人,身体健康,有大把时间,也比年轻人更了解老年人的心理。

他们给老人送饭、拿药、陪诊、陪聊。

老人在孤独的生活里有了依靠。

而等到将来这些低龄老人需要被照护时,也可以兑换同等时长的养老服务。

图片

还有一些地方,推出“老青同居”模式。

比如杭州。

有个80多岁的汪奶奶,退休前做仓库保管员,退休工资够生活,也有房住,但就是一个人太寂寞。

图片

她就把自己的苦闷跟社区说了。

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老人房子有70平方米,还算宽敞后,向她仔细讲了讲“老青同居”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在外打工,租房困难。

而孤寡、独居老人,需要人陪,需要人照顾。

那就试着让年轻人与老人一一结对。

老年人为年轻人提供居住场所,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照看与简单的生活协助。

汪奶奶同意后,一个24岁从外地来打工的姑娘搬进了她的家。

汪奶奶免去了她的房租,她每天陪奶奶说话、做饭,还督促奶奶量血压,教奶奶用微信、发朋友圈。

彼此陪伴,感情也越来越好。

图片

图片

看了这么多丁克养老方式,都挺美好的。

但说句实在话:其实不管选哪一种,都不可能是完美解药。

不管你想怎么养老,都得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

比如失能。

上了年纪后,骨密度变低,弯腰驼背不说,还会影响行走。

连路都没法走的话,何谈生活?

忙碌了一辈子突然无所事事,脑力也会退化。

可能会变得迟钝呆滞,怎么办?

其次,怎么应对虚无感。

到了一定岁数,身边的朋友都忙着顾各自的家庭。

你没事干,也没人陪,真的可能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

那种空虚和孤单,你能不能承受?

最关键的,还是钱的问题。

万一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得了场大病,请护工的钱、治病的钱,都需要提前准备

……

上了年纪,再简单的问题可能都会成为无解的难题。

所以真考虑丁克养老、无孩养老,趁年轻时就要有所筹备,应对风险。

比如想延缓生理上的衰退,就早早开始健身,饮食也需要注意

应对脑力上的衰退和落伍,可以保持学习,多尝试新事物。

很多人毕了业就放弃了学习,没怎么看过书。但其实多学点东西,哪怕是“无用”的,对我们的脑力都是有好处的。

怕有虚无感,就多培养些爱好。

我时常看到那些下棋的、钓鱼的、登山的、唱戏的老人,就会想,人老了要没有一样热爱的东西是真不行。

有爱好不光能让你有活力、有盼头、有事干,更会让你有同好、有交际圈,不然很容易与社会脱节。

最后是钱的问题,有空多赚点,没事多攒点,做做理财,合理分配,长远规划。

其实,只要我们身体健康、经济独立,有很多养老方式可以选择。

关键是,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正视问题、正视需求,学会自己为自己打算,按自己的心意过这一生。

还是那句话,我们的美满从来都无法绑定在别人身上。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