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是脑小血管病(CSVD)的一种影像亚型,是多种危险因素损伤血脑屏障、神经血管单元后,血液通过病变的微小血管壁漏出,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在血管周围(多位于直径小于200um的血管周围)形成的含铁血黄素沉积,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如果CMBs在不同脑区广泛发生,可造成相应部位的脑组织损伤,引起相应的症状或脑功能障碍。CMBs 并不代表急性或慢性脑出血,而是代表血退化产物如含铁血黄素沉积的一种病理状态。“微出血”病灶大小并无统一标准,研究常用的标准是病灶最大径为2~5mm,最大不超过 10mm。 下面从CMBs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临床较关注的几个问题(如,CMBs与脑出血风险,CMBs与抗栓、他汀治疗)来阐述其当前进展。 在阐述正文之前,先介绍一下临床研究中常用的评价CMBs的临床分级,通常按位置和数量两个等级来评价。 按解剖位置将CMBs分为脑叶、深部和幕下CMBs。 脑叶:包括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包括皮质下U性纤维); 深部:包括基底节、丘脑、内囊、外囊和胼胝体,深部和侧脑室周脑白质; 幕下:包括脑干和小脑。 通常在脑内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丘脑、基底节、皮质-皮质下区域、幕下区域。 CMBs 的严重程度通过计数全脑CMBs 的总数来分级,既往研究中所用的数量分级各有不同:0 级,无CMBs;1 级,1 ~4 个CMBs 不等;2 级,2 ~9 个CMBs 不等;3 级,≥5 ~10 个CMBs 不等。一般当CMBs≥10 个时即为重度CMBs。 评价CMBs 的部位和数目, 可有利于了解CMBs 的病情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 随着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 GRE-T2WI) 和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的广泛应用,CMBs 的检出率越来越高。CMBs在脑血管病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在缺血性卒中人群中为34%~71%,在脑出血人群中达50%~80%,在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如阿尔茨海默病(AD)人群中大约为24%,在帕金森病(PD)人群中大约为16%。在无症状健康人群中CMBs患病率大约为3% ~15%,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比例不断增加,在鹿特丹社区人群影像横断面研究中发现,年龄≥80 岁的普通人群中CMBs 患病率达35.7%,是45 ~ 50 岁人群的大约6倍。 ![]() 目前CMBs 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当前研究显示相关危险有高龄、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炎症、氧化应激、药物因素(如抗栓治疗)、合并的其他疾病等。高龄导致脑血管退化,加上炎症、氧化应激、高血压、CAA等各种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脑屏障破坏,最终导致CMBs。 而高血压小动脉病变和CAA是目前公认的两种最常见的病因/危险因素,二者所导致的CMBs在脑内分布有所差异(图1-2): 高血压小动脉病变所致CMBs:常分布于脑深部包括基底节、丘脑和脑干(图1A),有时累及脑叶和小脑,与病理上高血压常累及深部穿支动脉及其分支有关。 CAA相关CMBs:常位于脑叶(图1B),且后部(枕叶)受累更重,与进行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层和软脑膜的小血管管壁且后部受累更重相关。高分辨7T-MRI研究发现,这些位于脑叶的CMBs绝大多数位于皮层。 1A:SWI示基底节区和脑叶皮层、皮层下多发小灶低信号, 提示微出血, 右侧基底节陈旧出血性卒中病灶提示高血压相关CMBs为主; 1B:GRE-T2WI成像示双侧脑叶皮层多发小灶低信号,提示微出血为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可能 图1 脑微出血的影像学分布 图2 常见的脑深部和脑叶微出血的影像学分布 ![]() 在各种脑小血管病类型中,CMBs常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WMH)合并存在,且与其严重程度存在量化关系,提示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病变基础,如微血管病变,二者均可导致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破坏,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帕金森综合征、步态异常、情感障碍,甚至导致症状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当影像检出“无症状性CMBs”时,从理论上我们自然会担忧“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而国内外研究均证实了这种担忧的合理性。围绕CMBs,临床较关注的是CMBs与认知障碍、症状性卒中的关系,及对缺血性卒中相关治疗方式(抗栓、溶栓、他汀治疗)的影响。 ▍3.1 CMBs与认知障碍 社区人群中,≥3 个CMBs 或混合(深部和脑叶)CMBs与记忆下降的相关性最强,≥3个脑叶CMBs与信息处理速度下降相关性最强;CMBs≥3个时不管CMBs 部位,均有较高的全因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尤其在深部和混合CMBs者痴呆发生风险更高。 ▍3.2 CMBs与卒中风险、缺血性卒中不同治疗方式 国内外研究均显示了CMBs作为危险因素同时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风险,且这种风险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迄今最大的影像前瞻性队列研究即鹿特丹社区人群研究, 除得出这些相同结论外,还发现CAA相关局限脑叶的CMBs仅增加了出血性卒中风险(HR=5.27,95% CI 1.38~20.23)。 抗栓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2019年7月The Lancet Neurology 杂志发表的相关研究及汇总分析,结果也同样显示了在近期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基线存在CMBs与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风险增加均有关;颅内出血的校正风险比随着CMBs负荷增加而增加,但对于缺血性卒中,这种影响不明显;当CMBs数量≥5或≥10个时,其颅内出血的校正风险比是缺血性卒中的近5倍,当CMBs数量≥20个时近8倍(这提示CMBs是自发性颅内出血的重要预测因素)。然而,不论CMBs负荷或解剖分布如何,缺血性卒中的绝对风险都高于颅内出血,而与微出血的存在、负荷或解剖分布无关,并且独立于二级预防治疗如抗血小板或口服抗凝剂。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既往缺血性卒中或TIA史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绝对风险始终高于颅内出血的绝对风险,即使存在CMBs高负荷(≥20个)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提示CMBs的存在、负荷和影像学分布模式并不影响卒中二级预防的抗栓治疗选择。 2017年Charidimou A等在Neurology发表一篇针对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与微出血及脑出血的荟萃分析,共纳入1552例房颤伴卒中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相比无CMBs患者,基线存在CMBs(OR 2.68) 以及≥5 个CMBs (OR 5.50) 的患者抗凝治疗相关年脑出血风险均显著增加;进一步针对CMBs 分布分析显示, 仅局限脑叶的CMBs 与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OR 2.88), 深部CMBs与抗凝后脑出血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后来多个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结论(房颤伴发不同部位CMBs抗凝后脑出血风险:皮层>混合型>深部)。 由于脑叶CMBs多由于CAA所致,CAA相关局限脑叶CMBs/铁沉积易导致症状性脑叶出血,而CAA本身很少发生缺血性卒中,因此从权衡获益/风险比上来说,仅局限脑叶CMBs的CAA患者并不能从抗栓中获益,反而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但由于CAA老年人也可能同时合并房颤或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风险,存在抗栓治疗需求,因此此时要严格评估获益风险比以决策治疗。一般来说,对出血高风险的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可选择更安全的新型抗凝剂(大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对不适合抗凝的房颤患者,可选择左心耳封堵术(适宜人群:大于75岁的卒中高危人群,CHADS2-VAS评分≥2分,HAS-BLED评分≥3分,有华法林应用禁忌证或无法长期服用华法林)。 对于脑微出血与溶栓治疗后出血风险,目前研究显示具有高负荷(>5~10个)CMBs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脑出血风险增高,且与3~6个月不良预后相关,但也有研究显示CMBs的存在及部位与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无关。由于既往研究具有高负荷CMBs的溶栓患者样本量较少,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静脉溶栓的获益风险尚无定论,而对于静脉溶栓患者,在时间窗有限的条件下应用MRI去识别高负荷CMBs也不现实。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有数据显示其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对于CMBs患者,服用他汀药物后的脑出血风险就备受临床医师关注。在2021年欧洲卒中大会(ESO)上新公布的一项研究就探讨了这个问题,该研究是基于微出血国际合作网络(MICON)数据,MICON包含了来自18个国家的38个基于人群和医院的队列研究数据。共纳入16632例患者,10812例(65%)从基线开始服用他汀,4743例(28.5%)存在至少一个CMBs病灶。平均随访1年,结果未发现他汀增加脑出血风险的证据,即使在CMBs≥20个或仅局限于脑叶的CMBs患者。尽管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但这项大型研究使得临床医生在对CMBs患者处方他汀时更加放心。 |
|
来自: 王辉br5w728tdl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