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论》(三) 气运衰旺图(3)—“胃气为本”

 龚德无亮 2024-05-19 发布于广西

图片

《脾胃论译注》卷中

第三部分《气运衰旺图》(2)

前文回顾《脾胃论》三部分

第一篇:《脾胃论》(三) 气运衰旺图(1) —“两辅、两泄”法则

第二篇:《脾胃论》(三) 气运衰旺图(2) —“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

正文

春季风生,夏季热来,人体需要与自然界相适应;

春季属木,夏季属火,是自然界事物的本体,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应。

饮食后,人体的皮、肉、筋、骨、血、脉都得到营养的灌注,皮肉光滑,筋骨麻利,屈伸自如,筋骨坚强有力,人体血脉充足不会疲乏。

古代至人[1]医学造诣至深的人,努力穷究阴阳变化及人体生死之理,因此,编著了《内经》、《外经》[2],两本书中都说人体以胃气为根本。因为人体禀受水谷精气[3]赖以生存,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4]之气, 都是由胃气所化生,可以说是胃气的别名。胃是水谷汇聚的地方,水饮、食物进入胃后,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到脾, 经过脾的转输,上归于肺,肺气主通行调节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多处散布,转输于人体的五脏经脉,其运行的规律与一年四季的变易及五脏阴阳变化相吻合,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测度五脏经脉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需要学习的常规技能。




【释义】[1]至人:指的是能够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脱离时俗(没有错别字图片),善于保全精、气、神,养生水平很高的人。[2]《内外经》本是一本书,全称《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后面这部书已经遗失。学中医的人都清楚,内经是中医之本,中医之源,学习中医的程度不同,对黄帝内经的感悟也不一样。《黄帝内经》是一部以“中医内科”为主要特色的中医古籍,而《黄帝外经》是“中医外科”为特色的中医古籍。中医外科的特点是用药奇特,治疗效果快,对于很多重症、难症、外科特征的疾病具有“术到即愈”的特点。但中医外科的从医人数很少,技术要求较高,高水平传承的中医外科常常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能,因此,多为祖传。比如,正骨,几分钟的正骨技术,能使四肢严重扭伤的人(西医判定需要手术切除的人),在瞬间恢复骨骼位置,再配以正骨后的恢复手段,使得人奇迹般恢复正常,避免残疾的痛苦。此外,个人曾阅读过中医外科的一个医案,这在普通人看来是个“神奇故事”,在河北某县(具体名称忘了图片),有一位中医外科世家(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三代了),对于一个舌头上患有浓疮的村里人,被西医判断为要割去舌头(西医的强项就是,手术图片),这个老中医(已经60多岁了),拿出自己治疗这种情况的“仪器”,一只三条腿的蛤蟆标本,用第三条腿,插入到浓疮里,呆几分钟,然后拔出,洗净这条腿,重复这个过程,一周后,浓疮就不见了。很多人觉得这个医案很神奇,实际上,据村里人讲,这个中医的父亲比他儿子的医术更为厉害,治疗效果更为神奇。(三只腿的蛤蟆:少见的物种,但是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这种蛤蟆多见于福建一带,死后可做成标本,其第三条腿具有以毒攻毒的解毒功效,对于浓疮,外部凸显的肿瘤等剧烈毒性症状具有显著的功效。注意,不是中医外科专家不要擅自用此物)。[3]水谷精气:水谷,是指人们平时吃的食物,谷类是指五谷杂粮,水,是汤饮一类的食物,比如牛奶,粥,咖啡等等;水谷精气是由胃受纳,后经脾脏运化,然后传输精微物质到达全身各脏腑和九窍。[4]清气:指水谷精气;营气:水谷精微经化生后滋养全身之气,主要来源于饮食;运气:运行于经脉的精气;卫气:护卫人体之气,为人体抵御外界天气变化的防线,通常人易受病,则说此人卫气弱;春生之气:指的是主持人体的生发之气,有如春天的升发之气,也可以理解为贯穿心肺而使得呼吸畅行的宗气。(气化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图片


【小结】字数看似很多,实则只讲了一件事情,就是中医治疗要重视胃气。所以,常有中医给人诊病,尤其是临危之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于垂危之际,首先要保住胃气,然后才能收纳食物,才能有营气的供给和卫气的恢复,人才能重塑健康体魄。而疾病本身又与天气和季节相关,根据天气和季节,分析五脏经脉的运行,判断人体的异常之处,为中医诊病的关键。

【读者答疑】有关注本公众号的读者对我说,文章字数太多,无法阅读下去,让我整理成要点,便于抓住主要内容。

回复:每篇文章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阅读小结,那是本篇的精华;每一部分还有一个章末小结。但是,我只能说,看完小结、章末总结,都不能使得你全面的了解中医和系统的学习中医,充其量能达到一个科普的程度。想要学习好中医,就要阅读大量的文字,抓住其中关键,重视每个小的细节,系统体会中医的若干重要观点(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再多多实践,才能学懂学透。我所能做的就是仔细读每一部分,展示每一个细节,然后关键总结出来,展示给大家,想系统学习的系统学习,想学习要点的学习要点。我尽量会把每书中不同段落拆分为字数较少的一篇文章,但这个不由我来控制,主要由书的体系,医书文言文的难易程度,书中术语的多少,以及前后的衔接关系决定。因此,也给不善于读长文的朋友一个建议,就是一天看几行,一周每天看一次,到下次更新前基本也看完了图片

(本文完)



习医者
做学习中医知识的践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