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议《周髀算经》数学之美

 谭乃元 2024-05-20 发布于云南

《周髀算经》数学之美介绍了中华先贤测量天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是研究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的运转规律。《周髀算经》使用的是以中心为原点的极坐标测量方法,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实际测量点是地球上的任意点,如何把地球上的任意点转换为以地球旋转轴为中心的赤道坐标系,然后通过相对运动的原理转换为以太阳为中心的黄道坐标系。本篇我们来学习一下《周髀算经》坐标转换方法。

阴阳学说是在地球上定量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变化量的规律的学说。研究的是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规律。地球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地球除围绕太阳旋转之外,还处于不停的自转,同时在大气层内随着南北当阳面的变化,地球在大气层内南北运动。当然我们今天是知道地球存在自转(一天一阴一阳)。地球与其它星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一阴一阳)。通过立杆侧影的方法还知道地球在大气层内南北移动(一年一阴一阳)。这么复杂的一个球体上观测其它不停运动的其它球体,用我们现在的直角坐标系是办不到的。

那么古人是怎样做到了在地球上精确测量太阳系的行星运动规律的呢?怎样准确获得地球地面的能量变化规律的?

要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变化量的规律,我们要清楚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基本原理,《周髀算经》把古人在地球上精确测量太阳系的行星运动规律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坐标转换

1、太极阴阳图

太极阴阳图就是通过立杆测影获得,阴影部分就是侧杆的影子长度的表达,同时也就是有形物质的比例。白色部分代表的是能量,是无形之气。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变化就是有形物质和无形之气相互转化的变化规律。用现代的认知,太极阴阳图表达的就是量子变化,粒子是物质,能量是波是看不见的气。两个阴阳鱼的眼睛代表的是相对(黑色代表物质、白色代表能量)的概念,比如太阳燃烧化气膨胀阶段是由太阳球体的物质燃烧进行化气的,太阳熄灭收缩成形,成形的物质是由太阳扩散出去的能量波(气)还原回来,也就是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4

             图1太极阴阳图

比如地球生成万物是来自于太阳的能量波转化为有形粒子(光子),粒子通过正负关系聚集形成有形物质双极子,双极子通过正负关系聚集形成地球万物(积阴为地)。在太阳能量波的作用下地球化气形成大气层(积阳为天),化气的物质来源于地球。当然地球大气层内可以看到无数的星星,这些星星也是地球大气层形成的能量来源,但是微不足道,太阳能量波是地球化气形成大气层的主体,古人的研究是真正的抓住了主要矛盾,并且是紧紧抓住了能量的变化量,至于太阳的质量是多少,地球的质量是多少,不在研究范围。而是通过地面上立杆影子的变化研究地球在大气层内的移动距离,通过距离的极限位置(冬至、夏至)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化气的变化量,把地球在大气层内一年的运动总距离等分研究变化规律。从而获得地球一年的变化规律,四季(四方),五气寒、暑、燥、湿、风(五运),六气寒、暑、燥、湿、风、火,八卦(八方),十二(十二地支)中气(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等等。当然最基本的度量单位是天,通过天、月、年建立对应关系获得太阳燃烧化气的极限时间为31920岁。

2、地面极坐标系

地平极坐标是以测量点为中心立杆测影的测量方法,立杆通过重力垂直于地平面,立杆点为中心,立杆长度为8尺。具体做法是,在一块较大的平地上精细修整一块平地,形成一块直径21步、周长63步的圆形,使用水平仪(现在许多泥水工就用一根水管灌上水,利用水管内的水位进行水平找平)找平。精确的画一个直径为121尺7寸5分的一个圆圈。这个圆圈的周长用直尺度量,也就是用一尺弦长代表对应的弧长,园周弧长用直尺来度量就是尺。本来地平坐标系是可以在地球上任意点建立。为了便于表达规律性,古人选用太阳照射的极限点冬至或者夏至,研究者是中国古代先贤,中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周地自然选择冬至日太阳照射到的地球上的极限位置。明白了《周髀算经》表述的原理,地球上的任意点都可以采用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测点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规律。下图1就是立杆测影的基本图,在平地中心立杆,8尺立杆影子的从冬至到夏至南北方向的长度变化是11.9尺,相对于地球绕太阳半圈,从夏至到冬至南北方向8尺立杆影子的长度变化又是是11.9尺,相对于地球绕太阳又是半圈,用外圆代表了地球绕太阳一圈,相对于365.25天(地球自转了365.25圈)。把这个圆圈24等分,就称之为二十四节气,用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表述。把这个圆圈十二等分,就称之为十二中气,用十二地支表述,起始点用子午线为标志。

 

QQ截图20220615162611

图2地平坐标系简图

把立杆影子沿圆周的长度变化,就得到一年的阴阳图,图3的内圈,对应的加上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就得到地平坐标系阴阳对应图如图3。

QQ截图20240219120057

图3地平坐标系阴阳对应图

在图3 中再对应的加上五气和六气的起始变化,就得到以中国中心(冬至这一天8尺立杆南北影子长度为10.525尺的地方)的地平坐标,地气(五运)和天气(六气)对应图如图4。两个阴阳鱼的眼睛告诉我们,古人研究的是阴阳(形和气)的变化量,两个眼睛表达的是不变的部分。

 

 

QQ截图20240507110438

图4地平坐标地气(五运)和天气(六气)对应图

再在图4的基础上对应的加上地气的升降的起始变化,就得到地平坐标系阴阳与季节综合变化对应图如图5。通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就把一年划分为四季。

QQ截图20240507110246

图5地平坐标系阴阳与季节综合变化对应图

以上图形把地球一年的化气和成形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了完整的表述。

1)地球地气的升降是以子午位,也就是太阳处于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的极限位置,是地球在大气层内运动的极限位置,也是地球地气化气的极限变化位置,因此地气化气是以子位为起始点。而天之六气是以测量点中国中心(冬至这一天8尺立杆南北影子长度为10.525尺的地方)为起始点进行计算的。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2)中国的春夏秋冬四季就是从中国的岁首开始的,也就是五星连珠日月合璧,立春这个点开始的。

3)因此阴阳、四季、五气、六气、八方(八风、八卦)、十二地支(十二中气、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表述的都是地球一年能量变化的规律。是非常协调和统一的。

 

3、地平极坐标系转换为与地球旋转轴为中心的赤道极坐标系

根据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原理,我们可以获得地球与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对应关系如图6和如图7。

QQ截图20230814145227

图6太阳与地球十二地支的位置关系对应图

 

QQ截图20221018101552

图7太阳与地球二十四节气的位置关系对应图

在地平坐标系通过立杆侧影的方法观测太阳、月球和星星,都可以获得一个光影的变化。根据寸之损益千里的比例关系,通过在周地(冬至日太阳照射北半球的极限位置)观测在地球南北方向的太阳光影变化,可以获得从地球上观测到的地球与太阳关系图如图8。这个图形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太阳恒星发射的能量波通过大气层的折射原理在大气层内形成一个影像焦点,古人称之为相火。这也就是古代先贤测量大气层直径的原理,我们今天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获得同样的结果。假设从地球地心看可以获得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对应图如图9。

图片5

图8在周地观测到的地球与太阳关系图

QQ截图20231103094958

图9 假设从地球地心观测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对应图

根据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相对运动原理我们可以获得南北方向太阳不动,地球移动——太阳与地球位置关系对应图如图10

图片6

图10南北方向太阳不动,地球移动——太阳与地球位置关系对应图

古人认识到北极星位于地球的南北极轴上,在周地采用立杆测影的方法观测北极星与观测站在同高度天球面的平面距离,通过把周地观测点投影到太阳所在的天球面可以获得周地观测站在天球面与大气层中心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图如图11 。

图片21

图11周地投影到大气层天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单位:万里)

以地球极轴为圆心,观测太阳影像绕地球极轴的轨道如下图,把轨道等分为六等分,称之为七衡六间图如图12。

QQ截图20231102151258

图12  七衡六间图(不同时间从地球旋转轴观测的太阳轨道)

 

4、通过相对运动原理把赤道极坐标系转换为以太阳为中心的黄道极坐标系

古人认识到天的存在,观测天象是把所有外太空的发光星球都集中到大气层内进行观测,并且使用比较一致的比例尺进行观测,在地平坐标系的观测过程中,中华先贤发现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始终是相对的,利用动与不动的相对关系,也就是利用地球东西南北四方不动的星座作为参照系,也就是二十八星宿和北极星、北斗星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的相互位置关系图如图13,这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黄道极坐标系,通过以太阳为中心的黄道极坐标系,古代先贤认识到了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九大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距离较远,对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影响不是太明显,人类对其运行规律也不是太了解,因此也就没有更多的研究资料。但知道是太阳系的行星,与木火土金水地球六大行星在同一平面围绕太阳运转。

 

QQ截图20220616100842

图13  十二地支与二十八星宿对应关系图

 

 

二、《周髀算经》体现中国智慧

1、历法的建立

历法是表达星球运行的规律,地球属于太阳系,我们利用地球的自转一圈为一天,月球绕地球一圈为一月,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因此历法是星球运动规律的精密体现。要测量地球自转一圈,只有通过地球地表确定一个测点,利用立杆东西方向的光影变化来判定。比如今天中午立杆东西方向的光影长度为零,到明天中午立杆东西方向的光影长度为零时,表明地球自转了一圈。要测量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只有通过地球地表确定一个测点,利用立杆南北方向的光影变化来判定。比如某一天中午立杆东西方向的光影长度为零时,测量立杆南北方向的光影长度最长时,此时称之为冬至,冬至是一个时间节点,冬至时间节点出现的这一天称之为冬至日。同理测量立杆南北方向的光影长度最短时,此时称之为夏至,夏至也是一个时间节点,夏至时间节点出现的这一天称之为夏至日。夏至节点之后,立杆南北方向的光影就逐渐变长,达到极限长度又是冬至。研究阴阳变化采用的是等分方法,四季,五气、六气、八卦、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六十四卦,都是把立杆影子的长度进行等分,把一个圆周进行等分而得。当我们用日、月、年来度量阴阳变化,就要使用到一些共同的起始点。冬至、夏至是地球化气与成形的极限点,通过冬至、夏至为起始点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又增加了很多节点。因此日、月、年的起始点古人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天文现象和立春这个节点吻合,五星连珠日月合璧、立春这个点就称之为岁首,这就是春节的来历。所以历法是从岁首开始计算,4560年才可以回到五星连珠日月合璧、立春这一天的平旦(平旦——子时结束丑时开始的一刻)。

《周髀算经》把太阳燃烧的极限时间用地球的自转、月球绕地球的旋转,地球绕太阳的旋转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国回归年、太阴年结合的60甲子的计历方式的历法的精确表述。《周髀算经》云:“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十九岁为一章的概念是地球绕太阳十九圈,月球绕地球运转了二百三十五圈是整数对应关系(阴历十九年中有7年是13 个月为大年,12年是十二个月为小年);四章为一蔀的概念是地球绕太阳四圈,地球自转了1461(365+365+365+366)圈是整数对应关系。二十蔀为一遂1520年表达的概念是立春和正月初一重合(1520年中有大年560年乘以383(大年一年的天数)加上小年960年乘以354(小年一年的天数)等于1520年乘以(回归年一年的天数)等于555180天是一个整数循环对应关系);关键点是岁首到岁首之间的重合是76乘60(一个甲子60年,五星连珠)等于4560年,这就是古人观测到的日、月、年的对应关系。“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太阳燃烧膨胀达到了极限,太阳熄灭(热极生寒),地球上生数皆终。冷却的太阳系收缩达到了极限,太阳再次燃烧(寒极生热),万物复始。大气层的物质也发生了更换,地球上的人类复活,重新进行历法的记录。这就是我们中国一直使用的回归年、太阴年结合的60甲子的计历方式的历法,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计历方法。由于五星是60年重合在一条直线上,一个甲子年与下一个甲子年地球的气候变化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经大论篇第第七十一》帝曰:善。夫子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冬至——夏至——冬至就是地球绕太阳旋转了一圈的极限点。在测量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同时,古人观测地球自转的圈数,通过对时间和圈数的观测,具体观测方法在《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译文】

黄帝问说:很对。希望听听六气的步位是什么?

岐伯说:所谓一步,就是把地球绕太阳一周365.25天六等分,因此每等分就是60.875天,六步是365天有0.25的余数,所以二十四步之后,其余数积满一百刻,就成为一日,因此阳历四年中有一年为366日。

黄帝问:六气与五行相应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因主时之六气的每一气位有始有终,每一气又有初气和中气的分别,天干代表地气的五步变化和地支代表六气的变化,所以推求也就不一样了。

黄帝问: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六气)以甲(五星连珠日月合璧立春——岁首)为开始计算,地气(五气)以子(冬至)为开始计算,子与甲相互组合,称为一年。谨慎地候察四时气的变化,就可以推求六气始终早晚的时刻了。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每年六气始终的时间是怎样划分的?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从甲子(五星连珠)的年份开始,初气开始于水下一刻(百刻为一日,起始刻度,平旦——子时结束丑时开始一点),终止于八十七刻半(60.875天),第二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121.75天);第三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182.625天),第四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243.5天);第五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304.375天);第六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一年为365.25天,因此多出二十五刻)。这就是六气第一周(年)的始终的时间刻度数。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译文】

紧接下一年乙丑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百刻为一日,起始刻度,时结束这一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三气开始于一刻 ,终止于八十七半;第四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是六气第二周(年)的始终时间刻度数。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译文】

第三年丙寅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百刻为一日,起始刻度,时结束这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一十二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五气始于水下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是六气第三年的始终的时间刻度数。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译文】

第四年卯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百刻为一日,起始刻度,时结束这一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三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这是六气第四年的始终的刻分数因此第四年为366日。再往下就是戊辰年的初气,重新从水下一刻开始。总是遵循上述次序,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译文】

黄帝问道:希望听听一年六气终始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太阳循行(地球绕太阳)第一周, 六气开始于一刻(子时结束这一刻);太阳循行第二周,六气开始于二十六刻(卯时结束这一刻);太阳循行第三周,六气开始于五十一刻(午时结束这一刻);太阳循行第四周,六气开始于七十六刻(酉时结束这一刻);太阳循行第五周, 六气又从一刻(子时结束这一刻)开始;这是六气四周的循环,叫做一纪。所以寅年、午年、戍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卯年、未年、亥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辰年、申年、子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已年、酉年、丑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总之,六气是循环不已,终而复始的。

这就是中国古代先贤认识的历法的精准表述,这也就充分的表明整个古代先贤的智慧。利用了太阳系的五星连珠日月合璧和立春节气的对应关系,用地球的自转一圈为一天,月球绕地球一圈为一月,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太阳系五星连珠的周期为60周年的运动规律清楚的表述出来。观测到太阳系的五星连珠日月合璧和立春节气的观测点就是中国的中心点。岁首就是中国的春节的由来。

古人就是通过精密的表述把阴阳变化的时间点精确进行了描述,无论是等分法得到的四季,五气、六气、八卦、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六十四卦。用日、月、年这样一个整数来度量阴阳变化,都采用了一个准确的起始点。“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2、易——变和不变,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易,研究的是太阳能量波引起地球生命运动变化的规律。研究的范围是整个太阳系。

地球上一切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1)太阳系

研究阴阳学说的前提是整个太阳系,太极阴阳图告诉我们,太阳存在燃烧化气膨胀和成形收缩的极限运动,是客观存在。知道了太阳燃烧的时间为31920年。根据阴阳各占一半的原理就得到了太极阴阳图。

太阳燃烧化气的阶段整个太阳系膨胀,地球源源不断的接收太阳能量,地球大气层逐渐变大(积阳为天),今天我们观测到的红移现象。地球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地球逐渐的远离太阳。

太阳熄灭,整个太阳系收缩,地球磁极反转,地球逐渐冷却,呈现释放能量的状态。

2)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随着太阳的燃烧和熄灭呈现热胀(大气层形成)冷缩(地球冰冻)的运动变化。

地球绕太阳运转有三种运动状态,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地球在大气层内南北移动形成了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因此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也是用三种方法来描述,地球的自转用十二个时辰表述不同的能量变化。地球绕太阳旋转,就用四季,六气、八卦、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六十四卦等表述不同的能量变化。地球在大气层内南北移动,就用五气的正常、过与不及(地气的升降,至与不至)来表述不同的能量变化。

3)太阳燃烧的时段,地球源源不间断的获得太阳能量波而发热化气形成大气层(天)。大气层就是把太阳能量波转化为地球万物的化工厂。这个化工厂的周而复始的工作原理称之为《周易》。也就是三阴三阳的组合构成八种(八卦)量子态,八种量子态的两两组合构成六十四(六十四卦)种量子态,还可以继续有无穷无尽的量子态的变化。

    4)太阳熄灭之后,太阳系整个变冷收缩,整个地球处于冰冻收藏状态(生数皆终),当太阳系收缩达到极限状态,能量波加热太阳,寒极生热太阳又重新燃烧化气膨胀,地球在太阳能量波的作用下又发热化气形成大气层,大气层包褁的地球又呈现万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命状态(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5)在地球上产生人类开始计算,地球上一共经历了往古,上古,中古,暮世,今世一共五个轮回。在人类第一次经历太阳熄灭又燃烧的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太阳突然燃烧化气导致整个地球的剧烈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远古经过冰冻又复活的大量科学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终于领悟了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主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6)阴阳五行规律的系统理论就记录在古代先贤留下的经书之中,今天用我们现代能够接受的理论知识去领悟中华古代先贤的智慧。

    7)量子变化是一个等量变化,也就是说能量(气)和形是相互转化的关系,气是一分转化为形也是一分,形是十分转化为气也是十分,气和形的总量是一个恒定量,因此用一个圆圈表示。气和形是两个极限状态,中间状态就是形和气的混合状态。易指的就是研究形到气,然后气又到形的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所以研究太阳就是研究太阳燃烧化气的时段。太阳熄灭的时段,人被冰藏了。但是人可以根据地球的冷热变化推导出太阳收缩的变化。

研究地球是人类直接观测的结果,也就是根据太阳影子长短的变化,认识地球在大气层内的运动变化,自旋变化,绕太阳旋转变化。太阳运动到南回归线是冬至日,地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达到了小值的极限,成形达到了大值的极限,运动也达到了北方的极限。接下来就是反向运动,太阳运动到北回归线是夏至日,地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达到了大值的极限,北半球化气达到了极限,运动也达到了南方的极限,接下来又是反向运动,这是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先贤研究的规律。地球南半球和北半球是对称关系,南半球的能量变化规律和北半球是相反的关系。

易,也就是阴阳变化,是变的部分,阴阳学说研究的就是变化的部分,至于太阳的质量是多少,地球的质量是多少,并不是关注点,这就是古代先贤的智慧。

我们人类也不可能到达太阳,那么我们现在的手段也不是很多。古人则是通过太阳燃烧的时间来描述太阳的变化。太阳燃烧化气释放能量,地球接收太阳能量也是化气形成大气层(天)。

研究地球也就是研究变化的部分。研究一年的化气是从冬至的极限到夏至的极限。这两个极限点是地球运动的极限点,同时也就是地球南北半球化气的极点。

地球生命也就随着地气的升降呈现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运动。

研究太阳系的能量变化,研究的是太阳的化气膨胀和太阳的成形收缩,两个状态,用太极阴阳图表示。两个阴阳鱼的眼睛表达的就是不变的部分。周易或者说易经,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的变化规律,是太阳之气和地球之气的组合构成了大气层的量子态,这个量子态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地球发热散发的能量之气),分为三种状态,太阴热气(气态),厥阴风气(混合态),太阴湿气(粒子态,形态)。阳气,也分为三态,太阳寒气(气态)、阳明燥气(混合态)、少阳火气(光子、形态)。三阴三阳的三种状态两两组合就构成了八种量子态。称之为八卦(八方)。八种量子态又两两组合就构成了六十四种量子态,称之为六十四卦。当然研究大气层的量子态就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组合。但六气是最基本的量子态。

3、中——太阳为中心、中值、旋转轴为中心、测量点为中心

中,中庸之道,这个中有多重含义,也是研究阴阳变化的方法学。

1)以研究者为中心,研究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研究的就是太阳系的热胀冷缩冷的周期,太阳燃烧的时间周期为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年。研究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的运动规律。五星连球的时间周期为六十年。

研究地球的能量变化以地球旋转轴为中心,研究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地球自转了365.25圈,地球绕太阳十九圈,月球绕地球235圈。

2)一个阴阳变化是一个园周的量子变化,这个量子变化的变化规律采用中值法或者称之为等分法。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第九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大气层以三阴三阳为基础研究),地以九九制会(地平面以九宫格为基础研究);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QQ截图20240409154605 - 副本

 

图14 先天八卦图(大气层能量变化规律)

3)研究地表的量子(阴阳)变化,以测量点为中心,也就是地平坐标系。

研究地球地面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规律,是在研究清楚地球南北极和太阳相对于地球南北运动的南北回归线四个极限位置的前提下,采用中值法可以确定赤道线,通过赤道线把地球等分为南北半球,南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呈对称的变化。中国的中心位置就是立春这个时刻点的光影确定的,通过这个中心点的作为测量基点,来研究中国不同位置获得太阳能量变化的规律,从而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其划分方法就是九宫格的方法。古代大禹划九州是一个实测丈量中国大地的艰难过程,对中国大地的首次大地测量就是《山海经》的记载。采用的方法是立杆测影的测量方法。

 

QQ截图20231020085727     QQ截图20231020090412  

                       

图15 后天八卦图(地面能量变化规律)

 

 

3、悟——用逻辑性思维把自然变化和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变化量建立因果关系。

悟:就是逻辑性的思考,是把所有的自然变化的现象进行系统的逻辑思考,构建物质运动的数理思路。《心经》就是悟出形和气的变化规律。通过地球的旋转悟出看不见的气也是高速旋转的物质。

星:指的就是星球。我们在地球上观测,要是宇宙中所有恒星发射的都是光子直接到达地球。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整个宇宙都是明亮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更没有太阳与地球的光影关系的呈现。实际所有恒星发射的光子在一定距离就转化为气(空、能量波)了,到达地球的气(高速旋转的能量波)受地球的遮挡减速又转化为光子(阴静阳燥)。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相火)是大气层内光子的聚焦。这是古人通过立杆测影的方法加上逻辑思考得到的结果。星也是能量波在大气层内形成的光子焦点。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获得能量的源泉。发射的是看不见的能量波。

现代天文学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球,我们直接看到的是星球球体,而古代先贤由于没有望远镜,直接用肉眼观测,看到的是星球发射的能量波在大气层内能量波减速形成的光子焦点。

张衡说:“星也者,体生于地,精(单向运动的粒子、光子)成于天。”外太空的能量波受地球的阻挡减速而化为光子,天空之星是大气层内的产物。

《说文解字》对星的解释;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太阳和地球都发射能量波,称之为天气和地气,天地之气相交,还是高速运动的波减速转化为有形物质,因此在大气层内形成少阳相火,其它星球发射的能量波和地球发射的能量波相交就生成大气层内的星星。用图形表示如下图。这个我们看到的少阳相火就称之为天枢(焦点)。

QQ截图20240401163153

图16 大气层内生成满天星星原理图

阴阳学说的研究思考路径是,太阳存在燃烧和熄灭两个阶段。太阳燃烧,太阳发射的是能量波,地球在太阳能量波作用下发热散气形成大气层,大气层内气(能量波)转化为光子是明亮的,是温暖的,外太空是黑暗的,是寒冷的。太阳熄灭的阶段,大气层收缩,地球变冷,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古人用太极阴阳图表述。外太空能够发射能量波的星球在大气层内都会形成一个光子聚焦的影像,这些星球的影像与地球的相对关系都可以通过立杆测影的方法进行精准的测量。研究地球获得外太空的能量就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层内星星与地球相对的的光影关系获得。

古人所指星是外太空发射能量波的星球在大气层内形成的光子焦点。光子是能量波在大气层中减速运动的产物。

从地球上观测,古人通过立杆测影的方法获得一年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图7。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在旋转,是太阳不动地球动,根据相对运动原理,我们又可以获得如图9。图9告诉我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轨道为椭圆轨道的原理是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导致地球南北半球各受太阳照射半年,太阳照射南半球,南半球化气膨胀,北半球成形收缩,推动地球向北移动。太阳照射北半球,北半球化气膨胀,南半球成形收缩,推动地球向南移动。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地球在大气层内移动的原理。这也是浑天仪制作的理论根据。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通过太阳与地球的光影关系,认识到太阳能量到达地球的传播是通过无形之气,光子是大气层内的产物,大气层之外是黑暗的无光子的存在。因此认识到空(气)与色(光子)的转化,这就是人的智慧,人是地球上能量变化的感应者。

《心经》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的能量变化都是通过人来感知的,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来感知色声香味触法通过《周髀算经》的立杆测影的观测认识到大气层之外是黑暗的,没有光子的存在,所以认识到太阳能量是以能量波的形式传递到大气层,同时古人认识到一个能量波转化为一个光子还是热胀冷缩的原理,能量波转化为光子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光子是热的,能量波是寒冷的,也就有了太阳寒,少阳火的描述。古人认识的微观构成宏观,宏观可以分解为微观,其基本原理就是热胀冷缩。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在色和空,也就是光子和能量波之间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要告诉告诉我们的是,地球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形之气转化而来,因此认识到空是一切一切的归宿,人的心空了,没有欲望了,这就是解除一切困苦的最高境界。

人是自然的产物,长着一颗直立的人头,这颗直立的人头就是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感应器。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一部研究阴阳转化规律的学说。阴阳是一种测量方法,是一个数学方法,是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转化为地球物质的方法,是研究形气变化规律的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极限运动的方法。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变化对地球生命运动的影响规律,是通过量子力学,相对论讲述生命运动规律的科学巨著。阴阳五行学说,是伟大的科学,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付出了长期研究的结果,这个研究是所有研究者都使用同一种方法,朝着同一个目标,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规律,经过长期接力的结果,不是少数人能夠完成的结果。是上古先贤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结果

《黄帝内经》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是集所有物质运动,包括生命运动的百科全书。是研究了星球的运动规律,研究了地球地理及地球生命运动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本科学大典。虽然古人把世界上一切的变化都归结为物质与能量的变化,阴阳变化,阳化气,阴成形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天文、地理、生命运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懂一方面的科学知识,阅读理解《黄帝内经》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黄帝内经讲的基本原理是结论,是对物质运动的高度总结。因此我们阅读经书就从数学和测量方法的《周髀算经》开始。认识位置与能量的变化从象开始,象是大气层量子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气态有不同的象。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要告诉我们的。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第一节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第二节 解读:

阴阳应象大论篇是《黄帝内经》最高境界的文章,是总论。阴阳——化气与成形一个完整循环的变化,会呈现不同的量子态(气和形的比例状态),不同的量子态呈现不同的象(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象)。人就能够根据不同的象,来判断不同的气和形的比例状态(量子态),认知事物的发展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苍、赤、黄、白、黑。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臭:臊、焦、香、辛、腐。
五液:泪、汗、涕、涎、唾。
五志:怒、喜、思、忧、恐。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心经》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感知的都是象。

寒暑(温度)燥湿(湿度)风(压力)——人体的感知是触法。

黑、赤、白、黄、苍——五色是人体的眼睛看到的。

角、徵、宫、商、羽——五音是人体的耳朵听到的。

臊、焦、香、辛、腐——五臭是人体的鼻子闻到的。

酸、苦、甘、辛、咸——五味是人体的舌头尝到的。

阴阳准确的定义是,阳化气,阴成形

气——空——看不见。转化为形,可以看见了——色——光子——象。色这就是一个象,色声香味触都是象的表现。因此古人通过形气转化的临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气(寒暑燥湿风)对应不同的象来判断形气转化的规律。这就是阴阳应象大论要告诉我们的方法学。古人的思想是唯物主义。我们学习经书使用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及各种知识的积累。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万物理论,简单明了。揭示了世界物质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就是升降与出入,就是热胀与冷缩。万事万物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消亡。

治病必求于本——生命科学,化气与成形的运动就是生命运动。

故积阳为天——天的形成,大气层是由物质化气形成。

积阴为地——地的形成,有形物质相互结合生成地球,结合机制是异性相吸的磁力,是正负机制。

阴静阳躁——形和气是由速度的快慢进行区分的。

阳生阴长——太阳的能量转化成地球物质。能量增加,万物生成。

阳杀阴藏——地球上得不到太阳的能量波,地球万物处于不变的收藏状态。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定义。化气主升,成形主降,热胀冷缩,研究阴阳就是研究气的升降出入。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物质运动的两个极限状态形和气。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化气主升,成形主降,热胀冷缩。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人体之气的运行状态没有遵循自然运动规律,方向相反,导致人体疾病。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大气层上层是气,下层是有形物质,中间就是大气层是过度状态。

地气上为云——云是地球水汽上升形成。

天气下为雨——雨是上升的水汽遇到天上的寒气形成。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降雨是依靠地气的蒸腾,云层是上升的水汽被天上的寒气的阻挡形成的。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回到人体气的运行规律和大气层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人体之气的内外双循环系统,肺把人体的气分成两部分。质轻的通过经络向体外扩散,质重的通过肺的速降功能在人体的五脏循环。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人摄入的食物经过人体的六腑气化,有用的能量气体供给人体的生长化的需求,废弃物通过肠道系统排出体外。

水为阴——水是看得见的物质,水下流的特性决定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水的比热最大,水气化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样气态的水回归流态或者固态的水释放大量的热能,对调节地球的温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火为阳——火是能量的代表,是化气的代表。

阳为气——气是高速运动的物质,有较高的能量。

阴为味,味归形——味属于有形物质的范畴。

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是气生的,气是形化的,气生形的同时,气又能使物质加热化气。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形和气的相互循环转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形和气的相互循环转化是一个相互消耗的关系。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物质的运动方向,有形物质受磁力的作用向下运动,无形之气向上运动。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密度大的是有形物质,密度小的是有形物质所化之气。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无形之气是能量波,无形之气可以转化物质粒子。

味厚则泄,薄则通——密度大的物质的运动是向下,密度小的物质的运动向上。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物质构成含气量少的下泄,能量(气)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化气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壮火),化气的能力就会减弱。化气刚刚开始,化气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燃烧是消耗的大量的气,同时化气也是要依靠燃烧的。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化气的程度不同,少火是化气的开始,壮火是化气的尾声。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味的物质具有加强人体食物化气的能力。酸苦味的物质具有加强人体聚集成形的能力。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成形过剩,人体化气能力不足,化气过剩,人体成形能力不足,阴阳不平衡都是疾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化气的速度大于成形的速度,能量过剩人体就会发热。成形的速度大于化气的速度,人体就感到寒冷。

也可以这样理解阳胜则热是气转化为形会释放热量,身体发热。阴胜则寒是形转化为气会吸收热量,身体寒冷。这是从不同的两个方向理解。这个原理是零度的冰化为零度的水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热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重寒、重热都是运动达到极限,反向运动的标志。有负负得正的意思。

寒伤形,热伤气——人体是一个自化气系统,与大气完全相容,一方面是人体自身的气系统的通畅,同时还要抵御大气变化对人体的化气功能的影响,寒气来源于大气,是不含粒子的气,寒气作用于身体,首先会是人体的体表与大气连通的开合功能失常。形体受到了伤害。人体发热是气(能量波)转化的,人体发热是要消耗人体的能量的。

气伤痛,形伤肿——形和气总是不可分离的,气不通则痛。形体受到伤害,气血淤积而发生肿胀。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气血互推,气不通则痛,血不通则肿。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血互推,血不通而导致气受阻。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就是规律。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时五行,生长收藏,寒暑燥湿风,都是对应关系,如下图。

QQ截图20240507110246

图17 四时与阴阳变化对应图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体的化气与天地化气是一样的规律,都是阴阳变化,能量变化。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人类喜怒是大量的消耗人体之气。寒使人体僵硬,暑消耗的是人体的体液。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是大量的消耗人体之气,人体之气来源于人体的化气过度的消耗,伤阴也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是不正常流态的气,是一种阻力。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生病起于过用。生命就是形和气的相互交融,化气与成形的平衡。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重寒、重热都是运动达到极限,反向运动的标志。有负负得正的意思。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伤于寒,肾脏受伤,春必温病,春天生发之季肾脏蒸腾的水分不足从而导致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伤于风,肝脏受伤,夏生飧泄,夏天生长之季肝脏提供的热量和胆汁不足从而导致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夏伤于暑,心脏受伤,秋必痎疟,秋天成熟之季心脏热能不正常从而导致痎疟(一下冷一下热);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天脾胃功能受湿邪的伤害,为肺脏提供的能量之气不足,冬天肺脏遇寒受伤导致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古人对人体的循环系统的认知,经络系统的认知非常系统。人体之气的运行与大气层内(六合)的气的运行规律都一致。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一致。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风气是地球获得能量化气,能量逐渐增加的过程,人体的感知是流动的气(风)。木气转化为植物,人体眼睛看到的是青色。风气运动人体听到的声音是呼呼的风声。人体鼻子闻到的是臊气,人体舌头尝到是酸味。这些象都表达的是风气。气的运动是通过象来表现的,看到了象,就知道了气的运动。这就是阴阳应象的意思。天地人是一个整体,气形的转化通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这一段话语就表述的清清楚楚了。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一段话表述的是能量的五行相克的原理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上述五段话,表述是非常明确了。古人对五气寒暑燥湿风在天、地、人的象的呈现,生成,生克的描述,是对形、气量子变化的具体认知,深刻领悟,对生命的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会有较好的理解。古人对形之上的气的研究除了对应的象,还需要悟。因此古人也强调“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重力是磁力,上下就是磁力的方向。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人体的阴阳就是血(形)和气的关系。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升右降是人由北向南看太阳的升降。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下流)火(炎上)是阴(成形)阳(化气)(能量与物质)的表现形态。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气与形是万物形气或者气形转化的开始,也就是生命运动的开始。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有形物质是不同方向的波包结合形成的;内是形,外是气(磁场)。

阳在外,阴之使也——磁场是有形物质化气的表现。这两句话,表述的就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消耗的关系。

帝曰:法阴阳奈何?——人体怎样遵循形气(阴阳)变化规律。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化气强,要是不能排泄,则身体发热,过度则死亡。当然也能够能抵抗寒冷的冬季。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反之人体成形强,消耗了能量之气,再加上汗出的排泄,人体就会发冷,人体发冷会导致气血不通,过度则死亡。这样的病夏天好些,冬天严重。

前面对阳胜则热是气转化为形会释放热量,身体发热。阴胜则寒是形转化为气会吸收热量,身体寒冷。这是从不同的两个方向理解。这个原理是零度的冰化为零度的水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实际是对病理的一种描述,比如人体有一个肿瘤,人体会要求达到正常平衡,人体会千方百计的使肿瘤气化,吸收了人体的能量而感到寒冷。因此治疗方法就是补充人体的能量,也就是使人有食欲,并且肠胃能够很好的化气。这就是中医的思辨论治。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这就是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化气与成形的平衡出现了问题。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七损八益是人体生命变化的规律,是人体化气与成形的客观规律,古人通过长期的研究总结了出来。“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人体的前半生是化气能力逐渐增强,达到了极限状态就逐渐衰减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就是化气与成形的规律,我们自己清楚了,注意了。我们就能够长寿,反之则寿命不长。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人体与天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化气也有强弱。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中国的西北部海拔高,大气层薄,温度低,化气弱。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中国的东南方海拔低,大气层厚,温度高,化气强。人体的功能和运动能力是依靠人体之气来推动的,人体化气强的部位,运动能力和功能就强。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东方阳气开始上升的地方,人体也与地理位置相对应,人体的上部化气强于下部,化气强的地方人体的功能强。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西方是阳气(能量)减少,也就是能量下降的地方人体也与地理位置相对应,人体的下部化气强于上部,化气强的地方人体的功能强。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不同的地理位置邪气对人体的功能伤害有差异。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的运动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认知自然规律,人是大气层内的产物,一切的运动变化与天地之气的运动规律一致。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同。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与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一致,人必须遵循自然气的升降变化而变化,不能与之相反。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人体的邪气都是从体表感知的,寒暑燥湿风是自然能量变化的结果,对人体的伤害也是从体表开始的,我们认知了,从微弱的伤害就消除的话,就很容易,比如体表感到寒冷了,我们自己通过搓揉,就可以解决。邪气深入体内,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寒暑燥湿风是从人体的体表伤害人体,五谷的寒热之气是从体内伤害人体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针刺方法是古人治病的主要手段,也就是使人体气血正常运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诊断方法,判断堵塞人体之气运行的部位,通过针刺的方法可以解决人体的化气与成形不平衡的问题。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治病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把邪气引导至体外,解决的还是寒热问题、化气与成形的平衡问题。

 

《黄帝内经》是研究物质(形和气)运动、生命运动,大气运动规律的科学典籍,研究结论的是宇宙中物质的运动规律,其物质运动只有一个规律,无论是看得见的形或者是看不见的气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热涨冷缩,能量守恒,物质不灭。这就是古人研究的阴阳学说得出的结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量子态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的物质都遵循同样的规律,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周而复始的热涨冷缩的运动。

物质的变化规律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就是地气的升降关系,时空关系,相对位置的关系,最后归结为能量变化的关系——阴阳。

阴阳实际是一种测量方法,通过对星球之间形成的光影关系,测量影子的长度,表示太阳照射的时间的长短,同时也就表达了能量的多少,同时表达了星球之间的相对位置,这一切的变化除阴阳两字之外无法表达。阴阳就是古人认知世界的最高明的手段和方法。阴阳关系是所有物质运动的相对关系,不仅仅指太阳与地球,同时也指地球与所有星球的关系,都是倒影在大气层的影像,都可以通过光影关系(天圆地方是一种测量方法)获得精确的描述。

对于研究地球的热胀冷缩是有条件的,地球的发热是通过接受太阳能量波多少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体又是受地球的地气升降变化影响的,同时人体自身也能够通过摄入的饮食化气获得能量来抵御地球大气层的能量变化的影响。因此对人体之气的运动有时候就会让人感到比较复杂。

但是无论怎样每一个自化气的生命体遵循的还是热涨冷缩,能量守恒,物质不灭。这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古人的经书,认真去体会人体之气的产生和运行规律。阴阳应象大论这篇文章把天地人的这种关系也是描述的非常的清楚,《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文章,无数遍的阅读原文,经书讲述的是自然规律,需要我们用现代对物质运动的规律的知识,慢慢去领悟。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永恒的,只是古人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的认知和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坐标系稍有不同,古人的方法更系统,对时空的认知更与客观规律一致。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集地理志、方物志、民俗志为一体的上古奇书。全书共三万一千字,记载了约四十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山海经》的内容涉及神话、宗教、历史、民族、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医药学等学科。

山海经》的奇,第一点应该是奇在地图的精密性,《山海经》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早的世界实测地图,当然我们就要明白中国古代先贤是怎样进行大地测量工作的,通过对《周髀算经》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大地测量技术,也就是利用大气层内悬挂的太阳作为控制点,利用光影关系来划分地球上的纬度线。简单举例,在冬至这一天在南回归线上立杆,8尺立杆南北方向的影子为零,在北回归线上立杆,8尺立杆南北方向的影子长度为11.9尺,在赤道线线上立杆,8尺立杆南北方向的影子长度为5.95尺。当然按照比例关系是可以计算出任意一天,在任何位置立杆点的地理的纬度。同理确定一根子午方向的参照线,通过一天(一阴一阳)的时差关系也可以测量出所有的子午线的地理度数。为使用方便,根据上述立杆测影的原理古人制作成圭表,通过圭表就可以进行大地测量了。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先可以测量整个地球的大地坐标,对《山海经》涉及神话、宗教、历史、民族、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医药学等学科就一点也不神奇了。都是实地测量和考察的结果。当然由于《山海经》地图的遗失,让我们阅读和理解《山海经》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另外《山海经》的奇还反映在中国一直流传的神话故事上,这还得从《山海经》故事发生的时间上进行分析,《山海经》故事发生在太阳熄灭之后又燃烧的时间,也就是世界上很多的经书记载的创世纪之时,也就是太阳刚刚燃烧(爆炸)之时,被冰冻了数万年的人类在太阳能量波的作用下,气血循环系统在高速运动的太阳能量波的加热推动下,人类在地球上苏醒过来,看到的是大气层的形成(天一天一天升高),地球处于高温的烘烤,地球上到处都有火山爆发,引发板块运动和大地震,大气层蒸发大量的水蒸气形成大暴雨,大气层发生剧烈(风雨雷电)的运动变化,地球地表在高温作用下冰雪消融,大暴雨和冰雪消融的叠加造成地球上全球性的大洪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加上中国先贤的正确方法和智慧,万物皆是生命,有着各自的律动,上古先贤源自对生命执着的热望与天地万物对话,完成了对地球生命运动依赖于太阳能量的变化的真理(阴阳五行规律)的认知。

举例说明神话故事的研究内容。太阳燃烧,大气层形成的这一过程地球上会有一些什么样子的变化。地球在太阳燃烧的初期大气层逐渐升髙,大气层内形成太阳影像而明亮(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圣经创世纪的故事)。冰冻的人类在太阳能量波的作用下,人体的气血系统恢复运动而复活(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大气层形成的初期这个过程必然产大量的水汽蒸发而产生大暴雨、大洪水的经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大气层形成的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太阳影象或者是研究寸之损益千里需要千百万次的观测太阳影像变化规律(后羿射日的故事)。太阳熄灭之后,整个太阳系收缩,地球、月球的大气层收缩,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缩短贴合在一起。太阳再次燃烧,地球、月球的大气层逐渐形成,月球与地球的距离逐渐变远(嫦娥奔月的故事)。太阳影子在周地会产生折头的现象,古人追着影子的变化探索规律(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是周地——大荒北经附近的人)。黄帝大战蚩尤,表达的是黄帝对地球地气相互生养和制约的关系(五行相生相克),五运六气组合规律的研究取得胜利的表述,研究的是风雨雷电的变化规律。大禹与九尾狐的故事,告诉我们大禹走遍了神州大地找到了地球地面的能量变化规律并且采用九宫格表达,划定九州的科学原理等等。这些故事表达的是我们古人探索科学规律的艰辛,由于传承的艰难,只能用简短的神话故事传颂。

太阳燃烧产生的能量波对地球加热,地球内部融化,同时还会伴随着火山爆发,板块运动,大地震等等地球的新构造运动,地球一次又一次的热胀冷缩,从而把一个最初地球表面全部被水覆盖的水球,通过新构造运动改变成现在的由高山湖泊和陆地海洋组成的现在的形状,从而产生包括人在内的陆地生命。

研究这所有的变化使用的都是立杆测影(阴阳)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精确的测量上述变化。上古时代我们中国出现了许多古代科学家,由于他们对科学的杰出贡献而被人类作为神话故事永久流传。当然科学的始祖是伏羲(易经),神农(神农本草经)和黄帝(黄帝内经),三皇是把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汇总而总结出了阴阳五行规律的科学家,作为上古人类科学文明的始祖,被人类永久供奉。

山海经》是中华先贤研究天地变化规律过程的真实记载。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华先贤研究动植物和矿物所含能量的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其基础理论还是阴阳理论。是根据药物的表象来判断药物的形气的比例关系。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获得药物的色声香味触发这样得到药物的寒热性能。当然主要是通过味和地理位置来判断药性的性味。同时也是根据性味来治疗疾病。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因此古人就是根据对人体的作用来把药物划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中医药也是中华先贤研究地球能量变化对地球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的认知,是对物质储存能量的认知。

神农本草经》序录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合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创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肫,上气,咳逆,呕吐,黄疽,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创,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玉石草木三品前总论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遨游上下,役使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抱朴子》内篇,引神农经,据太平《御览》校)。

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抱朴子》内篇,引神农经)。

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者养性,下者养病(艺文类聚引《本草经》)。

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药养性,下药养病,神农乃作赭鞭钩(尺制切),从六阴阳,与太乙外(巡字)。五岳四读,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二字旧误作百)。七十毒(太平《御览》引《本草经》)。

神农稽首再拜,问于太乙子曰:曾闻之时寿过百岁,而徂落之咎,独何气使然也。太乙子曰:天有九门,中道最良,神农乃从其尝药,以拯救人命(太平《御览》引《神农本草》)。

按此诸条,与今本经卷上文略相似,诸书所引。较本经文多。又云:是太一子说,今无者,疑后节之,其云赭鞭,钩,当是煮辨,候制之假音,鞭问之,即辨问之,无怪说也。

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曰钩吻(卢氏曰:阴地黄精,不相连,根苗独生者,是也)。二曰鸱(状如雌鸡,生山中)。三曰阴命(赤色,著木县其子,生海中)。四曰内童(状如鹅,亦生海中)。五曰鸩羽(如雀,墨头赤喙)。六曰(生海中,雄曰,雌曰想也,《博物志》引神农经)。

药种有五物,一曰狼毒,占斯解之,二曰巴头,藿汁解之,三曰黎,卢汤解之,四曰天雄乌头,大豆解之,五曰班茅,戎盐解之,毒菜害小儿,乳汁解,先食饮二升(《博物志》引神农经)。

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余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抱朴子》内篇,引神农四经)。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文选注引《神农本草》)。

春为阳,阳温生万物(同上)。

黄精与术,饵之却粒,或遇凶年,可以绝粒,谓之米脯。(太平《御览》引《抱朴子》神农经)。

五味,养精神,强魂魄,

五石,养髓,肌肉肥泽,

诸药:

其味酸者,补肝养心除肾病,

其味苦者,补心养脾除肝病。

其味甘者,补肺养脾除心病,

其味辛者,补肺养肾除脾病,

其味咸者,补肺除肝病。

故五味应五行,四体应四时,夫人性生于四时然后命于五行以一补身,不死命神,以母养子,长生延年,以子守母除病究年(太平《御览》引养要略,神农经)。

案此诸条,当是玉石草木三品前总论,而后人节去。

《神农本草经》告诉我们的还是应用动物、植物、矿物的能量(阴阳)来调节人体阴阳的不平衡问题。阴阳学说就是通过地球上的动植物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而发生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相互印证,把能量的变化引起的大气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来认识的。当然能量的变化都是通过立杆测影的方法来测量的。中药是通过不同性味来判断药物的能量含量,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调节人体的能量平衡。“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我们长期以来对中华先贤留下的经书《黄帝内经》、《周髀算经》、《易经》、《道德经》、《心经》、《神农本草经》、《山海经》等。没有很好的理解其精髓,关键点还是我们没有领悟中华先贤研究自然科学(阴阳五行学说)的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 。古人是真正的做到了“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通过天文、地理、生命科学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得出的经书。而我们没有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把阴阳五行学说看做是古代先贤的哲学思想,或者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学科的言论是不对的。《周髀算经》是中华先贤研究阴阳学说,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变化量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中华先贤留下的经书是值得我们当代科学家化大力气研究的,能够让我们清楚的认知量子变化、暗物质暗能量(空)等当代前沿科学的谜团。阴阳五行学说是科学的最高境界。

阴阳学说,就是研究地球上一切的变化是因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而变化规律的学说。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以中国中心点为例,通过立扞测影确定,无论天文、地理、生命都是阴阴变化的现象,都可以通过五行的变化规律来呈现。时间上、空间上、物质上。年、月、日,东、西、南、北、中,木、火、土、金水,都是非常的统一的,但这一切的变化都是相对的,都是量子变化(能量与物质的相对运动),用如下两个图形表述,其规律就是热胀冷缩,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周而复始。

QQ截图20240507110246

图18地球阴阳变化与季节(时间、空间)综合变化对应图

QQ截图20240409154605 - 副本

 

图19 先天八卦图(阴阳变化与时间、空间变化图)

QQ截图20231020085727     QQ截图20231020090412  

                       

图20后天八卦图(阴阳变化与时间、地理变化图)

 

 

从物质方面表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形和气是物质的的极限形态,阴静阳燥。

QQ截图20221008152110

图21   形与气的关系图

 

 

两精(正负粒子)相搏谓之神或者说阴气和阳气生成有形物质,神是一种双极子散发的能量场(磁场)。气就是能量也就是我们当代认知的磁场。单个波包的气的运行方向的单向的,双极子的气运动方向就是双向的。

 

             图22 正负粒子(阴气、阳气)构成物质示意图

 

 积阴为地,所有地球物质之间都是双极子之间的阴(正负)连接。磁场的连接(我们当代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这一切都是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能夠证明和理解的。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变化是一个宇宙中所有物质变化规的普适规律,是整个宇宙物质从微观到宏观变化都遵循的普适规律。这就是道。

地球人通过自己的智慧找到五行变化规律,这是太阳系的星球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地球万物遵循的客观规律。这也是地球人的智慧。理解《周髀算经》的数学之美吧。我们无论白天或者夜晚抬头看到的天空景象、星河都是外太空在大气层内的影像,这就是古人定义的天,是客观存在。《周髀算经》的测量原理就是在我们大气层内观测星球的影像与地球的光影关系,是我们当代的卫星导航原理,古人使用的是相对固定的太阳、北极星和二十八宿星宿在大气层内的焦点作为参照点使用,这就是古代先贤的智慧和胸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