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35条

 子君zijun123 2024-05-20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335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之深浅也。热之伏深,必须下去之,反发汗者,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应,平声。

厥者必发热,寒极而热复也。前热者,后必厥,阳极而内陷也。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以大概言也。厥应下之,谓邪在里也。口伤烂赤,厥阴之脉,上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所以误汗则热散乱,而唇口伤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前云诸四逆厥者,不可下矣,此云厥应下之者,其辨甚微。盖先四逆而后厥,与先发热而后厥者,其来迥异。故彼云不可下,此云应下之也。以其热深厥深,当用苦寒之药,清解其在里之热,即名为下。如下利谵语,但用小承气汤止耳,从未闻有峻下之法也。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发汗,宁不引热势上攻乎?口伤烂赤与喉痹互意。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一二日,乃从厥阴而交于太阳也。至四五日,乃从少阳而交于太阴也。夫从阴出阳,从阳入阴,乃阴阳自然之理也,故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是先厥后热也;前热者,后必厥,是先热后厥也。夫厥之日期深者,则发热亦深,如上文“厥九日,热亦九日”者是也;厥之日期微者,则发热亦微,如下文“厥五日,热亦五日”者是也。夫一二日厥者,厥在太阳,宜从汗解;四五日厥者,厥在太阴,宜从下解。若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则阴津妄泄,阳热上炎,故必口伤烂赤,此明口烂而为脾热者如此。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注】伤寒一二日,病从厥阴而值太阳阳明主气之期也,四五日,又从少阳而交于太阴。阴病遇阴,故至四五日厥也。然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得中见之化,故必发热。前热者,热化在中也。后必厥者,标阴在下也。标阴重而厥深者,热化亦重而热深;标阴轻而厥微者,热化亦轻而厥微。此阴阳对待之理也。夫前热后厥者,阴阳不相顺接,热郁之厥也,故当下之以通阴阳之气,而反发汗者,必火热上炎而口伤烂赤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正阴阳邪正交争互胜之时。或阴受病而厥者,势必转而为热,阴胜而阳争之也;或阳受病而热者,甚则亦变而为厥,阳胜而阴被格也。夫阳胜而阴格者,其厥非真寒也,阳陷于中,而阴见于外也。是以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随热之浅深,而为厥之征甚也。夫病在阳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厥者热深在里,法当下之,而反发汗,则必口伤烂赤。盖以蕴隆之热,而被升浮之气,不从下出而从上逆故耳。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其四五日来,恶寒无热可知。手足为诸阳之本,阴盛而阳不达,故厥冷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四五日而厥者,三阴受邪也。阴经受邪,无热可发。阴主藏,藏气实而不能入,则还之于府。必发热者,寒极而生热也。先厥后热,为阳乘阴,阴邪未散,故必后发。此阴中有阳,乃阴阳相搏而为厥热,与阴厥亡阳者迥别也。欲知其人阳气之多寡,即观其厥之微甚:厥之久者,郁热亦久;厥之轻者,郁热亦轻,故热与厥相应耳。若阳虚而不能支,即成阴厥而无热矣。热发三阳,未人于府者,可汗;热在三阴,已入于府者,可下。阴不得有汗,而强发之,此为逆也。阳邪不能外散而为汗,必上走空窍,口伤烂赤所由至矣。然此指热伤气而言。若动其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其害有不可言者。下之清之,谓对汗而言,是胃热而不是胃实,非三承气所宜。厥微者,当四逆散,芍药、枳实以攻里,柴胡、甘草以和表也。厥深者,当白虎汤,参、甘、粳米以扶阳,石膏、知母以除热也。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注】伤寒一二日即厥,四五日仍厥不已者,是阴盛阳衰之寒厥也。寒厥者,即脏厥也。若一二日厥,至四五日而热;或一二日热,至四五日而厥,前厥后热,前热后厥,是阴阳互为胜复之热厥也。热厥者,即阳厥也。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厥乃应下之热厥,非当温散之寒厥也。若误为寒厥而反温散之,则助其热上攻,必口伤烂赤也。

【集注】成无己曰:经云:诸四逆者不可下之。至此又云“应下”,最宜详审。先贤谓热厥手足虽厥冷,而或有温时,手足虽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戴元礼又以指甲之暖冷、红青,别厥证之寒热,皆慎之至也。

汪琥曰:此条乃传经邪热,阳极似阴之证。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言伤寒在一二日之时本发热,至四五日后而厥者,乃邪传厥阴之候也。必发热者,言病人四肢及肌表虽厥,而躯壳以内必发热也。前热者后必厥,乃申明一二日为前,四五日为后,以见热极必发厥也。阳邪深伏,应须以苦寒之药下去其热,使阴气得伸,则阴阳平,四肢和顺而不厥矣。粗工见厥,认以为寒,而反用辛温之药。辛温皆升,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以厥阴之脉循颊里、环唇内故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注】厥阴伤寒,若一二日未愈,过于三日之少阳,则从阳而交于阴矣。至四五日未愈,过于六日之厥阴,则又从阴而复于阳矣。阴阳不可见,见之于厥热二证。在阴而厥者,在阳必发热,以此知其前与后之由。四五日之前,遇不见得热者,一二日之后,遇阴必厥,以此知其深与微之病。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阴阳往复之理也。厥之治法应下之,以和阴阳之气,而反发汗者,必火热上炎,口伤烂赤,以厥阴之脉循颊里、环唇内故也。

此一节遥承上节“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恐人泥其说而执一不通也。注家谓单指厥而言,非是。

按:前云不可下者,指承气等方而言也;此云阔大下之,指热证轻有四逆散,重有白虎汤,寒证有乌梅丸是也。

沈尧封云:此正邪分争,一大往来寒热病也。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犹言寒重则发热亦重,寒轻则发热亦轻,论其常理也。其有不然者,可以决病之进退矣。故下文即论厥少热多、厥多热少,不知注伤寒者,皆以“热”字作“伏热”解,遂令厥阴病有热无寒矣。不思乌梅丸是厥阴主方,如果有热无寒,何以方中任用姜、附、桂、辛、椒大辛热耶?盖厥阴为三阴之尽,病及此者,必阴阳错杂。况厥阴肝木于卦为震,一阳居二阴之下,是其本象。病则阳泛于上,阴伏于下,而下寒上热之证作矣。其病脏寒,蛔上入膈,是下寒之证据也;消渴,心中疼热,是上热之证据也。况厥者逆也,下气逆上,即是孤阳上泛,其病多升少降。凡吐蛔、气上撞也,皆是过升之病,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阳,取《内经》高者抑之之义。其下之之法,非必硝、黄攻克实热方为下剂,即乌梅丸一方已具。方中无论黄连、乌梅、黄柏,苦酸。咸纯阴为下降,即附子直达命门,亦莫非下降药也。下之而阳伏于下,则阴阳之气顺,而厥可愈矣。倘误认为外寒所束,而反发其汗,则心中疼热之阳心升于上,而口伤烂赤矣。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血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一二日,何以不厥耶?厥阴之枝叶不被寒,则不厥矣。何以不下利耶?厥阴之根本不被寒,则不利矣。寒邪不乘之标本,而乘厥阴之中气,显与少阳相对垒,初不过忌惮阳而不敢肆耳。至四五日寒邪遂伸其势力面厥者,少阳亦必其势力而发热。或一面厥一面发热者有之,以其开始未尝厥,便非侵夺少阳之主权,热与厥尚势均而力敌也。假令前厥者,恐少阳之气先夺,后未必发热矣。惟前热者后必厥,前此未厥,则还其厥。缘厥属厥阴之方面,热属少阳之方面,厥阴主病故主厥也。特少阳与厥阴相依为命,厥而不热固主死,发热而厥仍主死也。必热与厥相持于深微之地,始有胜复之足言也。形容之曰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岂厥甚者热亦甚,厥轻者热亦轻之谓乎?深者浅之对,微者显之对,欲人从浅处窥入深,从显处窥入微,审定其非显浅暴露之厥,亦非显浅暴露之热。仿佛蕴蓄于中而未解者,方是厥阴中见热化之真病形也。皆由其一二日不厥亦不热,致有如是之久持也。曰厥应下之,厥在上适是以掩其热,慎勿下其热也,下其厥耳。《金匮》脉数弦者当下其寒,又曰阳中有阴可下之,彼条下寒,本条下厥,阴下阳上,而后热从深出浅,从微之显,见热不见厥,庶几无厥利之遗也。就令发热而利,亦必自止。况有乌梅丸在,何至利不止乎?而反发汗者,是破碎厥阴之邪,散入少阳,不独强责厥阴汗,并强责少阳汗。伤残厥阴之脉,则口伤烂,厥阴脉循颊里,环唇内也;散乱少阳之热,则伤烂而赤,少阳本火,其色赤也。上条少阳逼出厥阴汗,且咽痛喉痹,安有发汗而口中无恙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冬令暴寒,四五日必渐回阳,厥阴证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后必发热,寒尽阳回之理,宜亦与之相等。或始病发热者,后必见厥,但血热被寒湿郁伏者,久必反抗。夫所谓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者,譬如冬令雨雪连绵,坚冰凝冱,阳气伏藏,天气转阳,其发益烈,此天时之可证者也;又如以手入冰雪中,冻僵之后,至于指不能屈,久而血热内发,炽炭不敌其热,此人体之可证者也。须知厥阴之证,重寒则死,阳回则生,虽血热反抗太甚,有时便血及痈脓,以视一厥不还,则大有闲矣。夫厥阴寒湿之证,原不当下,上文“下之利不止”,“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言之已详,此又何烦赘说?惟寒郁于外,热伏于里,则其证当俟阳热渐回而下之,俾热邪从下部宣泄,而病已愈矣。若发其汗,则胃中液涸,胆火生燥,乃一转为阳明热证,为口伤烂赤所由来。此正与反汗出而咽痛痹者同例,由其发之太过而阳气上盛也。此证向予在四明医院亲见之,其始病予未之见,及予往诊,已满口烂赤,检其前方,则为最轻分量之桂枝汤,案中则言恶寒。夫病在太阳而用桂枝,虽不能定其确当与否,然犹相去不远。既而病转阳明,连服白虎汤五剂。前医以为不治,老友周肖彭属予同诊,问其状,昼则明了,暮则壮热,彻夜不得眠。夫营气夜行于阳,日暮发热属血分,昼明夜昏,与妇人热入血室同。热入血室用桃核承气,则此证实以厥阴而兼阳明燥化,病者言经西医用泻盐下大便一次,则中夜略能安睡。诊其脉,沉滑有力,予因大承气汤,日一剂,五日而热退。肖彭以酸枣仁汤善其后,七日而瘥。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四五日”后,成本、《玉函》有 “而”字。

程应旄云:伤寒毋论一二日,至四五日,而见厥者,必从发热得之。热在前,厥在后,此为热厥。不但此也,他证发热时不复厥,发厥时不复热,盖阴阳互为胜复也。唯此证,孤阳操其胜势,厥自厥,热仍热,厥深则发热亦深,厥微则发热亦微,而发热中兼夹烦渴不下利之里证,总由阳陷于内,菀其阴于外,而不相接也。须用破阳行阴之法下其热,而使阴气得伸,逆者顺矣。不知此而反发汗,是徒从一二日及发热上起见,认为表寒故也。不知热得辛温,而助其升散,厥与热两不除,而早口伤烂赤矣。

喻嘉言云:前云诸四逆厥者,不可下矣,此云厥应下之者,其辨甚微。盖先四逆而后厥,与先发热而后厥者,其来迥异,故彼云不可下,此云应下之也。以其热深厥深,当用苦寒之药,清解其在里之热,即名为下,如下利谵语,但用小承气汤止耳,从未闻有峻下之法也。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发汗,宁不引热势上攻,口伤烂赤,与喉痹互意。

丹波元简云:喻注云:先四逆而后厥,则似以四逆与厥分为二证。钱氏于四逆散注:辨厥、四逆同一义。极是,当参考。

又汪琥云:此条系《阳明篇》错简。此说非也。此证固是阳明胃家实,然以其厥者,与厥阴之厥相似,故揭于此篇,与下白虎汤条同意。

铁樵按:厥字不止一种意义,指尖凉,谓之微厥,则厥之甚者,自然是四逆。四逆当温者,与厥阴之四逆不同,可别之为少阴之四逆与厥阴之四逆。少阴之四逆,亡阳为之主因,其脉必沉微而弱,其肤腠必有冷汗,何以故?因阴争于内,阳扰于外,构成阳破阴消之局。四末离中央较远,体温不能输送至于其地,故手冷过肘,脚冷过膝。此种病若就生理可见者言之,是心房弛张无力,血行不能及远,故爪下恒见紫色。西医认此为心房衰弱,其治法用强心剂,然结果多不良,因能识生理之浅层,未能识生理之深层也。《内经》以阴阳为说曰:阳者卫外,阴者内守而起亟。此究有若何之意义乎?综观经文所言,如云“大块无所凭,大气举之”,云“藏德不止,故不下”,云“阳破阴消,阴藏阳密”,此其所言,实是爱力,故其论脏腑之关系,曰内外雌雄相输应,可谓明明说出爱力生于热力,故四逆于外者责其内之无热,而以姜、附主治。此实能识生理之深层,故其效捷于影响。至于厥阴之四肢冷,非里面无热之谓,乃热向内攻之谓。阳明症有指尖微厥者,其心下必温温欲吐,乃是热向内攻,已于《幼科讲义》中详言之矣。少阳症寒热往来,当其寒时,亦肢冷,爪下泛紫色,亦是热向内攻。少阳症之所以寒热往来,简单言之,邪正互相格拒,互为低昂之故。阳明、少阳、厥阴病各不同,若论厥逆,则同为热向内攻,就中少阳与厥阴,最为相似,因同是邪正格拒,互为低昂也。惟其是邪正互为低昂,故先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假使厥不复热,成一往不返之局,则其人已死,不名为厥矣。生气未尽,照例不死,故见厥时其后之发热,可以预必。阳明与少阳异者,为其不寒热往来。少阳与厥阴异者,因有虚实之辨,所谓三阳皆实,三阴皆虚。少阴之四逆,脉微多汗,厥阴之四逆,脉沉不汗也,汗之而必口伤烂赤者。厥阴主肝,其专责是调节遍身之血,厥阴病,则血无不病。本患荣枯血少,复强责其汗,则津液枯竭,腺体起异常变化,肝胆皆上逆,故病征独见于咽喉口舌。惟云厥当下之,却有疑义。详“厥”字之意义,四逆谓之厥,猝然不省人事,亦谓之厥,《内经》所谓“厥颠疾”,所谓“下厥上冒”,皆属此种。凡如此之厥,有可以攻下之理,若热向内攻之厥,无可以攻下之理,何以故?厥之所以能复,因正气能抗病,热深厥深者,病气胜而正气负也,厥止发热者,病气负而正气伸也,惟其是正气得伸,故先厥后发热。日数相应者,知其病之将愈,既如此,则扶正达邪之不暇,奈何下之?下之,比之下井投石,正虚邪陷矣。若云是下厥上冒之厥,亦非仅仅攻下可以济事者,且与热深厥深是两种病,岂得混为一谈?此条文气,确是《伤寒论》原文,且言病理处,均极正当明白,惟此“下”字不可解,亦不可为训。今之婴儿发热,手足微厥,经儿科用攻下致内陷不救者习见不鲜,即使此条真为仲景原文,亦当存疑。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他论的是诸厥,不净说的有关厥阴的这种厥、厥利,不是的。有没有一种厥属于热的?

他说“伤寒一二日”,开始一二日,就是太阳伤寒那种情况了,那么到四五天这个阶段,“而厥者”,四肢厥冷,他突然厥以前,一定是发热的,“必发热”,这个“必发热”就说的一二日那个时候绝对发热。而且“前热者后必厥”,因为前边儿有发热,后边儿才有厥逆。这都说的(是)热厥了。

“厥深者,热亦深”,现在四肢厥冷得厉害,那么以前发热也是厉害;否则,现在厥比较微,以前那个热也一定是微。像白虎汤证也这样子,白虎汤证有四肢厥冷的。这一阵儿热为什么(也能厥)?我们讲过胃(胃气),血液、津液不达于四末者厥冷。热怎么能也有这个(厥冷)情形呢?也能的。咱们讲过热伤津液么,这是一;第二,热气要是壅满到里,也能够阻碍气血的通畅。这里讲的实热(热而已结)更是了,他讲“下”(厥应下之)。像咱们讲瓜蒂散,邪实于胸中,四肢厥冷,你非吐不可。把这个“实”(涌吐出来),它在那里头不阻碍大气了,血才能到四肢。(本条与瓜蒂散证的道理)一个样儿,实证也能造成这一种(厥冷)情况。

这种厥(热厥),“应该下之”,你不能用温性药来发汗,“而反发汗”,一定要是口伤烂赤的,你再丧失其津液嘛。这是指着伤寒来说的,这不是论的厥阴病。伤寒是病在表,热的时候相当凶,后来就是四肢冷,这个“冷”纯粹实热(已结)的关系,这个发汗都不行。像我们前面讲那一个(333条,寒证反与黄芩汤彻其热。本条为热证应该吃白虎汤),若吃四逆汤,那更了不得了,那非药死不可。

所以(本条)他讲“诸厥”,有一种热厥也不得不知。这一个好说(很好理解和讲解),像伤寒病,太阳伤寒,一开始,高烧,也容易致厥,烧得厉害厥就深,烧得轻者,厥比较微。总而言之,这个厥还是热。你即便解表,咱们现在说治温病的法子了,也要用辛凉解表,不能用辛温来发汗。(若用辛温发汗)那么丧失体液更助热,一定是口伤烂赤啊,这是轻之说了。这还说是攻表没说温里,要是大温里(用四逆汤)更了不得了,那就出了大乱子了。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校勘】《玉函经》:“四五日”下有“而”字;成无己本同。《玉函经》:“发汗者”作“发其汗”,无“者”字。

【串解】程应旄云:“伤寒毋论一二日至四五日,而见厥者,必从发热得之,热在前厥在后,此为热厥,不但此也,他证发热时不复厥,发厥时不复热,盖阴阳互为胜复也。唯此证孤阳操其胜势,厥自厥,热仍热,厥深则发热亦深,厥微则发热亦微,而发热中,兼夹烦渴不下利之里证,总由阳陷于内,菀其阴于外,而不相接也,须用破阳行阴之法,下其热而使阴气得伸,逆者顺矣。不知此而反发汗,是徒从一二日,及发热上起见,认为表寒故也。不知热得辛温,而助其升散,厥与热两不除,而早口伤烂赤矣。”

程氏所谓“厥自厥,热仍热”,就是说手足厥冷,同时身面部亦在发热。第330条既说:“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这是寒厥。这条说“厥应下之”,便是热厥无疑。“寒厥”是心脏衰弱的虚证,“热厥”是循环障碍的实证,所以程应旄主张用“破阳行阴”之法,也就是通畅血循环的意思。

【语译】患伤寒病,无论一二天也好,三四天也好,往往有手足厥冷,而身面部发热的,这种症状是先有里热而后四肢发厥的循环障碍的热厥证候,这种证候的病理变化,当随其循环障碍程度的轻重而不同,如障碍的程度严重,手足厥冷和身面发热的症状亦严重,如障碍的程度轻微,手足厥冷和身面发热的症状亦轻微。这样的热厥里证,应该用泻下剂清里,如错误地用发汗剂,可能引起血热上溢,而致口腔充血发炎溃烂。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解析】本条论述热厥的证治及病势轻重的推断与禁忌。

病由伤寒而来,起病一二日至四五日即见发热,手足厥冷。虽然文字叙述是热在前,厥在后,即“前热者,后必厥”,但实际上此证的特点是在周身高热的同时而见手足厥冷,故称为“热厥”。身热而手足厥冷的发病机理是阳热郁遏不能外达,阳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发为手足厥逆。厥的微甚与热的轻重有着相应的关系,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也就是说,从外见厥逆的深浅轻重,可推断内伏阳热的深浅轻重,如阳热郁伏的愈深重,则手足厥逆亦必然愈甚。

这种热厥证在临床上每多见于小儿,在外感高热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且热势的高低与厥冷的程度成正比。

由于热厥是邪热内闭,阳郁不伸,故当以泻下之法破阳行阴,使阳气得伸,阴阳之气得以平衡、协调、顺接,则厥热自解。所谓“厥应下之”,临床应灵活看待,“下之”也可看做是泛指寒凉药物破阳行阴之法的概括,它既包括通下之法,也包括苦寒清热之法。《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即指广义的下法而言,并非局限于“泻下”一法。

若医者误以为发热是表邪未解,而用麻黄、桂枝之辛温发汗之法,非但解决不了阳热之郁,相反辛温之品会助长阳热之邪上攻,而致口伤烂赤。

纵观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形成厥逆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阳热致厥的一面,因此厥逆一证,应分清其属寒或是属热。一般热厥的特点是先发热,后见厥,厥热并见,同时应伴有心烦、口渴、舌红、苔黄、便秘、尿黄赤、脉沉实或滑数等特点。而寒厥则多伴有下利清谷、恶寒身蜷、脉沉微、但欲寐、舌质淡等阴寒证象。辨证明确,立法用药才能中的。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前厥者,必发热;前热后厥者,必厥深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条辨对应前面的条辨,张仲景的意思是如果进入厥阴证,得到中风伤寒表证的时候,因为里面已经虚掉了,肠胃津液已经不够了,肠胃津液不够的状况下,切记不要发汗,汗的来源是肠胃的津液,误汗的时候,造成口伤烂赤,会把肝里面的黏液发到嘴巴上来了,感冒发烧的时候用汗解,如果是厥阴证的时候就不可以汗解,厥阴证的时候滤过性病毒在肝里面,发皮肤的汗,跟肝没有关系,反而让肠胃的津液更伤,免疫系统受到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