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树某课】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

 昵称503199 2024-05-20 发布于湖北

  +

+

半树某课

第3期 文言文教学

图片

细定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本课的基础教学目标。通常而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目标从思想和语言特色区分为:

  1. 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礼治思想。

  2. 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文言句式、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因《论语》的特殊性。其思想理解方向和语言掌握方向会与其他的文言文略有不同。因为本身作为年代久远的文字,语言隔阂较大,文体又是记录言行的语录文体,剧情较弱,文字上下文断裂较多。同时“礼”的思想概念,本身属于一个复杂的大概念。

因此,我们需要围绕基础目标对目标加以重组细定。

●细定目标:

思想性:学生能理解孔子“礼”治思想的表现为“贵贱有等”“有礼国宁”。

语言性:学生能体会《论语》的语录特色,理解篇句内省略内容。

在语言性上,具体的文言实虚词用法不加以讨论,因为本篇的实虚词用法在语文考试与基础文言阅读中不具有典型性价值。

图片

思想

生活引导

●文言结合的思想引导: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围绕通篇文本的视角去分析思想。切勿解构思想或者提供中心词给学生,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在文本中发现作者思想。

思想自然是围绕孔子的行为作出分析。孔子对几位学生的反应行为是:哂+无表示+无表示+喟然叹曰。

非常清楚地呈现出孔子究竟赞同谁的观点。

要注意,这段场景是一段师生对话场景,这是贴合学生的生活的,我们完全可以引入让学生思考。

当师生之间在对话的时候,老师什么样的反应会让你觉得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当老师提问你的时候,你究竟是想回答一个老师满意的答案,还是让你自己满意的答案?

这样两个生活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老师除非觉得学生的答案真的很好,不然不会点头赞同。而学生的回答多半不全是自己想法的,是夹杂老师思想的主观回答。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四人的回答都能反映出孔子的思想,我们就可以往下推导。

●文言结合的思想确定:

孔子的反应在文章中给了明确的解释。但是解释的内容非常玄奥,光是翻译我们很难判断出孔子到底是怎么样想的,因为孔子用的都是反问句。

但是有一句是肯定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我们根据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判断,孔子到底要什么?

提取关键词“礼”+“让”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孔子后面的反问表达的想法是一样的吗?可以看出,“非邦”“非诸侯”也是一种“不让”的问题。

所以,孔子需要的答案是“礼”+“让”,但是除了曾皙之外,其他人只有“礼”,丢失了“让”。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是礼,什么是让。

那么文章中明确知晓“礼”就是

  1. 吃饱穿暖,懂得做人。——子路

  2. 富足之后,明礼乐。——冉有

  3. 诸侯见面,引导他们。——公西华

  4. 春天唱歌跳舞,其乐融融。——曾皙

在这里,有些知识确实难以理解。这个时候我们要用一些课外内容辅助理解,确定“礼”就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同时又有一定等级上的秩序。

那么,“让”的理解就很简单了。等级上的秩序失衡了,就是“不让”。孔子要学生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想想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注意曾皙的话术,曾皙没有说自己做大事,只是做了一些娱乐的小事,这就非常“让”了。

思想性一直是《论语》教学的难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篇很简单地从文本中解决。

图片

语言

文体引导

●文体为主的语言引导:

实际上,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真正的难点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语言性,即语录文本的特殊关系。

语录,即意味着信息的断裂。因为是记录他人的语言,怎么记录的,一定是口口相传来的。口口相传,即有误差,谁是第一个传话的人,就是信息的第一手来源,第一手来源出错,那么很有可能整段信息都是有问题的。

重读一下文本,我们当然可以推定,这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手信息源来源一定是——曾皙。

因为,大家都出去了,就曾皙留下来了,跟老师讨论到底什么是“礼”的问题。好了,这个时候就很麻烦了。没有第三方信息佐证,曾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于是,一个画面自然浮现了。孔子其他的徒子徒孙,可能是曾皙的师弟,问曾皙:“师兄师兄,老师最近有讲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曾皙就说:“没什么有意思的,就把你们的几个师兄骂了骂,夸了夸我……”

所以重新审视文本,你会发现,曾皙在本篇俨然第一男主身份。因为语录体带来曾皙是可以主观发言的,这就导致与其他三人比起来,高下立判,曾皙是那个最乖最好的学生。

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结构上,曾皙必须最后一个发言。这样体现出他作为真正的英雄是最后出场的,同时其他人篇幅一定是短的,也没有鼓瑟这一特殊行为,最后再用“明知故问”的方式引出师父对其他弟子的批驳。

这简直就是——白莲花!

我们在讲解中,如果能妥善运用文体特色,让学生去探索究竟谁才是本文第一男主,整个课堂的活力就上来了。

●文体为主的知识引导:

回到文言文最重要的考查要点,即实词、虚词、句式、翻译、断句、理解。以上内容围绕文体可以再做展开。

当我们明确这是语录体的特色的时候,很多信息自然是可以被省略或忽略的。因为语录在传达的时候,有传达双方之间默认的共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不必再提及。

因此,就会出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不同理解。

这句话有太多被省略的内容。如果单纯做字面翻译,就变成:

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日,就不因为我不了。

字面翻译甚至连通顺都无法做到。

因此明确语录的隐藏信息后,我们就要补充这句话剩下的信息。

首先,“不”什么,因为年长不做什么?是不说话了,这里肯定有个前因后果,肯定因为学生们想抱怨结果没机会抱怨,那么孔子就找个机会让大家抱怨一下。

其次,这里是因为什么原因不说话或者不抱怨,前面已经出现了“一日长乎尔”,这里顺理成章可以省略前文已出现信息,即“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而不说话”。

好了,自此,省略句的一些定义或知识要素已经达成了,同时有关的重要实虚词也基本解决了一下。

本文的核心文言技巧就是“省略”,当我们能引导学生明确省略的内容,并借助这样的技法运用在其他文言文的阅读上时,本篇的基础知识其实已经是顺利解决了。

基础知识技法:

①前文已出现的重要信息(人名、事件、地名),后文可省略。

②需根据上下文补充省略的重要内容。

③文言文会省略一些有关虚词(于、之),需在翻译时加以补充。

图片

总结

文言教学的注意事项

●激发阅读探索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在讲解中慢慢让学生丢失探索文本的兴趣。因为文本本身就已经太难了,中职学生与之有隔阂,就像在学一门新的语言一样。

因此,我们需要给一些探索文本的小支架和小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利用文本找到答案。找到的内容不必强调翻译,原文直答也可以,目的在于参与到文本阅读中来。

能读,就已经很好了。

●文言结合教学的意义:

受限于考试,或者文言文思想的深奥,我们经常会把文和言区分开来做讲解。

事实上,文言文也是一篇文章,它有自己的文体,我们应该尊重它的文体,按照文体的视角去阅读和分析,梳理出写作的结构框架。

言的部分,我们应该是在分析段落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后,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障碍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的。

当然,课后的巩固仍然必不可少,因为应试和课文讲解,仍然存在着一些方法论上的差异。

不过利用言的部分解决阅读障碍,这样的方法是适合所有的文言文篇目的,我们要让言的工具性发挥出来,让选文变成用件,让学生把课中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去。这就达成了文言文的课中教学意义。

  -Haiftree-  

半树之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