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43条

 子君zijun123 2024-05-20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343条: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躁者,阳虚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已绝,不能复正而死。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灸,所以通阳也。阳不回,故于法主死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微而厥,更加烦躁,则是阳微阴盛,用灸法以通其阳,而阳不回则死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合下六节,论厥热之死证而属于不治也。伤寒六七日者,六日六气,七日环复也。脉微者,气血虚也。手足厥冷者,阴阳不相顺接也。烦躁者,水火不相交济也。灸之而厥不还,阴中之阳气不复,故死也。

愚按:此节言阴阳、水火不相交会,概三阴三阳而言;其下,则分论三阳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注】此章凡六节,皆论不治之死证。此节论上下水火不交而死也。伤寒六七日,六经已周,不得阳热之化,故脉微而手足厥冷也;虚阳在上,不得下交于阴,故烦;真阴在下,不得上交于阳,故躁。此阴阳上下水火不交,宜灸厥阴以启阴中之生阳而交会其水火。灸之而厥不还者,阳气不复,阴阳乖离,故死。

按:灸厥阴,宜灸荥穴、会穴、关元、百会等处。荥者,行间穴也,在足大指中缝间;会者,章门穴也,在季肋之端,乃厥阴少阳之会;关元在脐下三寸,足三阴经脉之会;百会在顶上中央,厥阴督脉之会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阳气当复,阴邪当解之时。乃脉不浮而微,手足不烦而厥冷,是阴气反进,而阳气反退也。烦躁者,阳与阴争,而阳不能胜之也。灸厥阴,所以散阴邪而复阳气,阳复则厥自还。设不还,则阳有绝而死耳。是故传经之邪至厥阴者,阴气不绝则不死;直中之邪入厥阴者,阳气不复则不生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而阳可回也。

上论厥阴脉证。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注】此详申厥阴藏厥之重证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者,是厥阴阴邪之重病也。若不图之于早,为阴消阳长之计,必至于阴气寖寖而盛,厥冷日深,烦躁日甚,虽用茱萸、附子、四逆等汤,恐缓不及事,惟当灸厥阴以通其阳。如手足厥冷,过时不还,是阳已亡也,故死。

【集注】

方有执曰:灸所以通阳,阳不回,故主死也。

程知曰:六、七日,为邪传厥阴之时,脉微而厥,未是危证,危在烦躁,为微阳外露耳!

程应旄曰:脉微厥冷而烦躁,是即前条中所引藏厥之证,六、七日前无是也。

汪琥曰:烦躁者,阳虚而争,乃藏中之真阳欲脱,而神气为之浮越,故作烦躁。可灸太冲穴,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脉之所注。穴在足大指下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可灸三壮。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注】厥阴有不治之证,不可不知。伤寒六日,厥阴主气既至,七日,值太阳主气之期,竟不能得阳热之化。阳欲绝而不行于脉,故脉微,阳欲绝而不行于四肢,故手足厥冷。虚阳在上而不能下交于阴,故烦;真阴在下,而不能上交于阳,故躁。此阴阳水火不交之故,宜灸厥阴,以启阴中之生阳,而交会其水火。若灸之而厥不还者,阳气不复,阴气乖离,故死。

此言上下水火不交而死也。言厥阴之病俱见少阴之死证,以少阴为厥阴之母,乙癸同源,穷则反本之义也。

张令韶云:灸厥阴,宜灸荥穴、会穴、关元、百会等处。荥者行间穴也,在足大指中缝间。会者章门穴也,在季胁之端,乃厥阴、少阳之会。关元在脐下三寸,足三阴经脉之会。百会在顶上中央,厥阴督脉之会。

沈丹彩云:可灸太冲二穴,在足大指下后二寸陷中,灸三壮。盖此穴系厥阴脉之所注也。

此章凡六节,皆论不治之死证。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本条可疑处在'厥不还'三字也。疑其不曰阳气还,一若厥冷已去,欲其复还也者。安有厥去厥还而能幸生哉?乃曰厥不还者死,岂非生于厥而死于不厥耶?灸厥阴正令其不厥,岂非以火气速其死耶?不知伤寒六七日,不呕、不下、不吐蛔,寒邪未尝扰乱厥阴也。无如其脉微,则中见之少阳先薄弱,无发热以愈厥,宜其手足厥冷如故也。尚有一线之阳在则烦,亦有一线之阴在则躁,显见厥阴、少阳立于不相顺接之地位,弗治则烦躁无已时矣。将与乌梅丸乎?但躁可以主乌梅,但烦可以主乌梅,烦躁又无取乌梅也。缘乌梅丸证是厥阴在上,少阳在下,蛔虫在中。本证则厥阴在外,少阳在内。温下其厥则可,温升其热则过也。阴阳易位,法当各还其本位。两胁乃少阳之范围,季胁乃厥阴之范围也;手足乃诸阳之范围,腹内乃诸阴之范围也。欲引其厥以归经,先灸太冲二穴三壮,以注厥阴之脉;复灸关元穴三壮,以会三阴之脉。其厥气从手足还人腹中则生,不还则死。以其亡厥阴,非亡少阳,则以厥还为重,无所谓之阳气还,故但曰厥不还也。假令灸之而发热,不知者方幸其热还,吾恐其与暴热无异,出而复去者有之也。不观少阴脉有微续暴出之分乎?不观肠游便血,身热者死乎?肝主血,又主利、主便血,是身热非尽宜于厥阴也。下文发热而厥有难治证,发热而利有死证,少阳未死,厥阴先死故也。《内经》谓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徒留中见之热以终,非厥不还之明征乎?盖热尽而死者,厥阴死于绝阳;厥尽而死者,厥阴死于绝阴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为病,常例厥不过阿五日。至过一候之期,而脉微,手足厥冷,血分热度之弱,已不可支。然使里阳伏而不出,尚有回阳之望。若夫心烦冤而不舒,手足躁动而不息,则为阴血寒于里,而微阳脱于外。法当灸足厥阴穴,若大敦、太冲、膝关、五里等,引上出之浮阳,使之下行,则其厥当还。若其不还,则如夕阳欲没,草际微曛,香炭成灰,炉余星火,虽曰一息尚存,固已不可久恃矣。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脉”前《玉 函》《千金翼》有“其”字。微,《千金翼》作“数”。

《医宗金鉴》云:此详申厥阴脏厥之重证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者,是厥阴阴邪之重病也,若不图之于早,为阴消阳长之计,必至于阴气寖寖而盛,厥冷日深,烦躁日甚,虽用茱萸、附子、四逆等汤,恐缓不及事,惟当灸厥阴以通其阳。如手足厥冷过时不还,是阳已亡也,故死。

程应旄云:脉微厥冷而烦躁,是即前条中所引脏厥之证,六七日前无是也。

汪琥云:烦躁者,阳虚而争,乃脏中之真阳欲脱,而神气为之浮越,故作烦躁。常器之云:可灸太冲穴。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脉之所注,穴在足大指下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可灸三壮。武陵陈氏云:灸厥阴,如关元、气海之类。

丹波元简云:宗《张志聪·伤寒宗印》:此当灸厥阴之荥穴、会穴,行间、章门是也,关元、百会亦可。按,今验气海、关元为得矣。

铁樵按:此条是脏厥症,兼见少阴亡阳症,必有汗,脉微不当躁,脉微而躁是阴躁,其里无热,故知当阳亡于外而有汗,此下一条亦脏厥。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暂无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这是说的厥有生死之机。这一段你们回头看一看,前面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他为什么论蛔厥脏厥(而对脏厥)没出治疗?也没说(脏厥)这个病怎么样?我们当时讲,说(脏厥)这个病是个死证,所谓脏厥者,就是脏气衰败而发生的厥冷。那么这一段就是说的脏厥。

可是这个脏厥,它只是(手足厥冷而尚未肤冷),你看它的日子啊(为六七日而非七八日),所以这个书你要注意看,(本条是)六七日的时候,那个(338条)是七八日肤冷。(本条)这个六七天的时候只是脉微,手足厥冷,它没再进了。到七八日的时候,它才肤也冷了,营卫已经厥于外了。(本条还)没到那个(肤冷)时候。

这就说脏厥一发作的时候,有可治的机会。那么如果在六七天以前,只是脉微,手足厥冷,虽然烦躁,也没到躁无暂安时。躁无暂安时就是正不胜邪了,正气已经衰败了,那非死不可。(本条)这个还烦,所以说烦躁,在这个阶段赶紧抓紧治,可以灸厥阴。

可见这一段的脏厥(前期)说明的是厥阴病。厥阴病的这个脏厥(前期),是不是指肝脏呢?这不一定。

咱们讲半表半里部位它是诸脏腑所在之地,像半表半里是胸腹腔间这一大块儿地方,所以上边有心肺,在胁下两侧有肝脾,心口以下有胃肠,再往下,膀胱、肾,在妇人为子宫。人的脏器大概都在胸腹腔间。凡是胸腹腔间这个地方要是脏器有病了,大概都反映出来不是少阳病就是厥阴病,它本脏有病。

我们说的里,是胃肠的里面有一种病邪的反映,谓之里证。

那么假如说胃有病,胃的本身有病所反映出来的这个(病症),未必是里面的病,它本身要是机能方面有问题,有时候为少阳病的,也有时候为厥阴病的。所以这个大家要注意啊。那么他说脏厥,不一定指的是肝脏。

但是这个(本条脏厥前期而非脏厥死证)是半表半里的证候而陷入于阴证的这种厥冷,那肯定就是厥阴病(按:此处胡老对厥阴病的定义,并非传统所云“寒热错杂”,而是从病位角度。此处的厥阴病,大致相当于太阴病)。所以他灸厥阴。灸厥阴他没说哪个穴,各家注这一段,全说是太冲穴。太冲这两个穴在足大趾下边后二(寸)。

……(音频缺失。338条脏厥为“其人燥”,本条为“烦躁”。“厥不还者,死”,则说明本条已发展为脏厥)只躁而不烦,在虚寒的证候是最厉害了。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脉”字上有“其”字。《千金翼方》:“脉微”作“脉数”。

【句释】“灸厥阴”,汪琥云:“常器之云,可灸太冲穴,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脉之所注,穴在足大趾下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可灸三壮,武陵陈氏云,灸厥阴,如关元气海之类。”太冲穴在足背部第1、第2跖骨连接部的前方,布有腓深神经终支,治足胫厥冷有效。关元穴,见第340条。气海穴,即一般叫的“丹田”,在脐下1寸5分,布有肋间神经前穿行支,它和关元穴专治泌尿生殖器的疾病,凡慢性全身性疾患、痛症等灸5至15壮多效。

【串解】《医宗金鉴》云:“此详申厥阴脏厥之重证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者,是厥阴阴邪之重病也,若不图之于早,为阴消阳长之计,必至于阴气寖寖而盛,厥冷日深,烦躁日甚,虽用茱萸、附子、四逆等汤,恐缓不及事,惟当灸厥阴,以通其阳,如手足厥冷,过时不还,是阳已亡也,故死。”

脉微而手足厥冷、烦躁,是心机能衰惫已极的征象,虽用艾灸刺激,而心机能仍不能持续时,自然多属死证。这也就是亡阳急证。

【语译】患伤寒病在六七天以上,如现脉搏微细,四肢厥冷,心里烦躁等症状,这是“亡阳”险证,应及时灸气海、关元等扶阳的经穴,如果灸了厥冷并不转温,便多属死证无疑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解析】本条论述厥阴病阴盛阳亡的死证。

伤寒六七日不愈,病至厥阴,脉见微象,证见手足厥冷,乃为阴邪肆虐,阳气衰微的表现。阳虚阴盛,不相顺接,故“脉微”而“手足厥冷”。阳气衰微,阴寒过盛,阴来搏阳,弱阳与强阴相搏,所以又见“烦躁”。阴寒重证所出现的“烦躁”证,往往是亡阳的危候。值此危急关头,当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若以药扶阳抑阴,又恐为时过缓无济于病,故急灸厥阴,一般常选用太冲、大敦,并配合任脉的关元、气海等穴以回阳消阴为急务。若灸后阳气来复则手足转温,若灸后手足厥冷仍不还者,则为阳气已绝,难以救治,故曰“死”。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燥,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侯以后,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进入厥阴了,这时候脉微,手足厥冷,摸到脉很微细,手脚冰冷,烦燥,灸厥阴,厥不还者,死,看到病人手脚冰冷,照理说病人里面阴寒很盛了,肠胃功能都不好了,身体都虚弱了,结果病人烦躁,这烦躁就是人处于心脏正要衰弱的时候,病人会有这种情绪很烦躁的现象,这就是阳气要脱的现象,如果烦躁了以后,起脉,脉微微的回来了,胃口开起来了,手脚热起来了,这手脚一热起来代表胃气回头了,就是这人有救了。胃气如果不回头了,手脚还是冰冷的,一般来说这种比较难治,很危险。癌症的末期都可以看到,尤其是肝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