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郏县三苏祠

 苏登科 2024-05-21 发布于福建

郏县三苏祠

苏登科

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据历代通志府志县志的记载,全国各地有三苏祠四座,二苏(轼、辙)祠二座,苏洵祠一座,苏轼祠十八座,苏辙祠三座,合计二十八座。如今,这些祠宇大部分已难觅踪影,只能通过地方志文献来了解当初的概况,从中也可获知三苏的生活轨迹。

本文将专题介绍河南郏县三苏祠以飨诸位

郏县三苏祠与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墓葬所在地,合称三苏园,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即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三苏祠就在广庆寺后面,属前寺后祠格局。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和道光二年(1822)再重修二次。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为砖(石)木混结构,七椽八柱,彩绘透雕,建筑工艺十分精湛。祠内的三苏塑像,为元代所塑,是全国仅有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三苏泥彩塑像。广庆寺及三苏祠内外有数十株明清时期所植的柏树,祠内还有十数通古代碑碣。1963年,三苏园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又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版《郏县志》)

另据清咸丰《郏县志》所载,郏县三苏祠原有三座:一在崇正书院,一在县西薛店北,一在小峨眉山。小峨眉山,即今三苏园。崇正书院三苏祠,今已无存。县西薛店北,应是树立《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所在地,距三苏坟十里。

明正德元年(1506)王雄修、承天贵纂《汝州志》卷四《祠庙》载:“三苏祠,在县西北三十里峨眉山广庆寺内,设宋苏洵、苏轼、苏辙三先生像。元至正辛卯(1351),知县杨允建。成化丁酉(1477),河南左布政使吴节重修。”

清顺治十七年(1660)贾汉复修、沈荃撰《河南通志》卷十八《祠祀》载:“三苏祠,在郏县西北峨眉山。元至正间建,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

清咸丰九年(1859)姜箎等纂修《郏县志》卷十《祠墓》载:“三苏祠,一在崇正书院,一在县西薛店北。元至正间(1352)知县杨允建,今废。一在小峨眉山。道光二年(1822)督学吴巢雄慈鹤,按临汝州便道,谒祠因掾,县令重修。李公虎臣捐产相倡,董其事者贡生张振声、监生李坦,然贯始终勤慎焉。每岁春秋官致祭。”

又,明正德《汝州志》卷二《山川》载:“峨眉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其形类蜀之峨眉山。苏文忠公谪汝时,欲为葬地,因表兹名,后文忠与弟文定卒,并葬于此。下有广庆寺。”

又,明正德《汝州志》卷四《寺观》载:“广庆寺,在县西北上黄道保。元至顺间(1330-1333)请建,以守苏坟。”

又,清咸丰《郏县志》卷三《山水》载:“小蛾眉山,县西北五十里。相传,苏长公所名,以类蜀之蛾眉山也。峨眉旧作蛾眉。按名山记,两山对峙如蛾眉,故名。则作峨者,误也。”

又,清咸丰《郏县志》卷七《书院》载:“崇正书院,在城东北隅,祀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两苏氏,旧为高阳寺。宏治中(1497)知县曹豹,改崇正书院。康熙中(1681)知县陆次云重修,复立老苏祠,以二苏配,张震维增筑其周垣。”

清乾隆年间(1765-1795)毕沅编撰《中州金石记》卷五载:“《三苏先生祠堂记》,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立。曹师可撰,贾彬正书,杨允题额,在郏县。文称:东坡墓在钧台乡上瑞里。又云:至顺间(1330-1333),礼部行文下郏县,于墓之东南十里薛店,树石以表之,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又云:郏县大德甲辰(1304)置祠(登科按:此句有误,应是大德甲辰置县,详见碑文),为县尹杨公建,名字无考。考史《子过传》云:轼卒于常州,过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颖昌。”

元代曹师可撰写的《三苏先生祠堂记》,是现存最早的三苏祠碑记,十分珍贵。该碑高2米,阔0.78米,立于祠堂前东边。明正德《汝州志》卷八有录文,如下:

三苏先生祠堂记  [元]曹师可

故宋三苏先生,乃蜀之眉州人,因号眉山,自是以往游宦四方,随其所居而各立号焉。老泉,其父也;东坡、颖滨,其子也。俱历仕于仁、英、神、哲之朝,其文章政事高冠于当世,炳炳焉与日月争光,巍巍焉与山岳并秀。论其志,则浩然刚大之气塞乎天地;论其心,则粹然忠义之德动乎鬼神,真一代英伟之器经济之才者也。昔东坡先生由黄州而来,为汝之团练副使,默相其风土于郡治之东约六十里,乡曰钧台,里曰上瑞,有山曰峨嵋。其背也雄峙扈阳,其面也清流汝水,观其形胜,适可为宅兆之佳地。至于绍圣章惇为相,以元祐党论谪居南海,既而诏至毗陵,因病以书嘱弟子由曰:“吾死葬之于汝”。既卒,由是而安厝之。厥后,颖滨先生卒,亦葬于斯焉。噫!自昔至今历世几百年矣。累累然,两冢卧于荒烟古木之间,可胜叹哉!

洪惟我皇元,以人文治天下,东渐西被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其致治之盛,则远媲尧舜,而高轶汉唐矣!廷绅奏请褒崇历代先贤。至顺间(1330-1333),以礼部符文行下郏县,于坟之东南仅十里有薛店,当东西冲要,树石以表之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然老泉不与焉。为其捐馆窀穸,不在与于斯故也。郏之为县,始于大德甲辰(1304),设立迄今,五十余年,所历监县县尹簿尉不为不多,然其间了无一人恻然动念,请立祠堂为举。至正庚寅(1350)冬十月,县尹杨公到任,视事三日遍谒诸祠。行毕,询诸耆旧而言曰:“吾奉朝廷选择守令,来尹是邦,礼宜告庙,今乃县治虽小,疆土不及百里,岂无前代之贤乎?”耆旧佥曰:“县治西约三十余里有东坡、颖滨苏先生之墓,盍往焉?”公曰:“诺。”翌日,率僚属躬谒致奠。至彼四顾寂寥,惟有看坟,广庆寺在侧。公召住持僧从敏诰之:“古昔圣人制礼,有其坟,必有其庙。坟以安厝,庙以荐享,二者不可相无。今既有先贤茔圹,而无先贤祠堂可乎?然或春秋之际,朔望之荐,熟歆而熟享哉!况汝等平日衣钵之所寓,食用之所费,皆出于先贤坟地土之所供也。其不报德可乎?”僧从敏合掌叩头,感吾所言。遂择日鸠工,抡材木,陶瓴、甓岿然后起祠堂四楹于梵宫之北。塑绘老泉先生仪像居以南面,暨东坡颖滨两先生左右侍焉。故题其额曰:“三苏先生祠堂”。是堂也。经始于至正辛卯(1351)九月之秋,落成于至正壬辰(1352)三月之春。功既告成,郏之士夫咸曰:“贤矣哉,县尹杨公也。知人所不能知,谓之智,行人所不能行,谓之仁。既仁且智,抑亦能使三苏先生之神,安居于雕题画栋之堂,时享于牺樽蘋豆之祭,非公之力而谁力?后之县大夫来告来荐,未必不自此始。若不镌石以彰其德,将何以遗后世乎?于是命僧从敏求文余以为记。

余曰:“呜呼!三苏先生,宋之大儒也。”学术之渊博,德业之崇大。而其立言著书光照简册,则古今士君子所共知而共闻者也,奚庸予言之赘。虽然,时既无囚疑斯文之在兹,义不获辞。略为是记。

参考文献

汝州志.(明)王雄. 上海古籍书店,1963.

河南通志.(清)贾汉复.凤凰出版社,2011.

郏县志.(清)姜箎.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中州金石记.(清)毕沅.商务印书馆,1936.

郏县志.郏县县志办公室.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苏登科2024年5月20日重修稿)

(作者单位:漳州苏明良史绩研究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