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影像诊断与鉴别

 忘仔忘仔 2024-05-21 发布于山西
  •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血管瘤性鼻息肉(angiomatous polyp)/血管扩张性鼻息肉
  • 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鼻息肉
  • 少见,仅占鼻息肉的4%-5%
  • 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多见
  • 部位:单侧多见,好发于上颌窦(87.1%),少数原发于鼻腔(12.9%)
  • 临床症状:单侧鼻塞

图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黏膜内出血、外伤等有关。
2、发病机制:鼻息肉衍生而来,在生长过程中经过狭窄的上颌窦口向鼻腔、后鼻孔方向延伸,这样就造成滋养血管易受压、闭塞,从而引起血流淤滞、血管扩张,进而发生水肿、梗死、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改变,此过程反复进行,最终的结果取决于手术时病变所处的时期。

图片
二、病理
病变表面大都被斑片状化生的鳞状上皮所覆盖,大部分区域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薄壁血管,血管中有散在纤维蛋白血栓,海绵样血管聚集区与无血管区相间,病变中散在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并伴有斑片状新鲜的出血灶及纤维素样坏死,还有小部分呈典型的炎性息肉。
图片

图片
三、CT表现
1、CT:上颌窦和(或)鼻腔内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病变边缘及内部可见高密度影。
2、增强呈结节状强化或斑片状强化。
3、上颌窦和鼻腔呈膨胀性改变,骨质呈受压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易受累。
4、一般不侵及周围软组织及翼腭窝。
5、常合并水肿性鼻息肉

图片
四、MRI表现
1、MRI信号混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高信号病变周边见低信号环绕以及内部低信号分隔-陈旧性出血及纤维化。
2、增强呈结节状强化或斑片状强化。
3、动态增强曲线:持续上升型,渐进性强化-海绵状增生扩张血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9岁 男性 左侧上颌窦及鼻后孔血管瘤性息肉

图片
五、鉴别诊断
  • 水肿性鼻息肉
  • 内翻性乳头状瘤
  • 真菌球
  • 血管瘤
  • 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鳞癌,腺样囊腺癌等

1、水肿性鼻息肉
  • 多双侧发病
  • 筛窦、上颌窦窦口多见,向鼻后孔生长
  • 边缘光滑,有蒂
  • 水样均匀密度或信号
  • 增强呈环形轻度线条状强化
图片

2、内翻性乳头状瘤
  • 好发于40-50岁
  • 男性多见
  • 好发于鼻腔外侧壁
  • T1稍低信号,T2不均匀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
  • 卷曲脑回状或栅栏状
图片
图片

3、真菌球
  • 上颌窦窦多见
  • 病变中央伴局灶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高密度影
  • 长T1短T2信号,增强无强化
  • 部分伴有窦壁骨质硬化、增厚,一般无窦腔膨胀,骨质破坏少见
图片

4、血管瘤
  • 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见
  • 好发于鼻中隔,其次外侧壁和鼻前庭
  • 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 密度或信号均匀,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内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明显强化。
  • 增强T1WI周围见无强化低信号环-表面溃疡区
图片

5、鳞癌/腺样囊腺癌
  • 老年人多见,病程短,进展迅速。
  • CT呈软组织肿块密度,密度不均匀
  • 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
  • 肿块向周围侵犯,直接侵犯眼眶、翼腭窝、颞下窝等结构
  • 窦壁骨质弥漫性、溶骨样及虫蚀样破坏为其诊断的重要征象
  • 颈部淋巴结转移
图片

图片
六、小结
  • 青壮年多见
  • 上颌窦口-鼻腔多见
  • 密度或信号不均匀软组织肿块
  • 在T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和内部低信号分隔,以及增强后呈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特征性表现
  • 上颌窦和鼻腔呈膨胀性改变,骨质呈受压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易受累。
  • 可合并水肿性鼻息肉

来源:ENT时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