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到底是管什么?理什么?

 我DeShuWu 2024-05-2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管理。这个词大家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到底什么是管理?管什么?理什么?却是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管人”和“理事”,还有人说是“管事”和“理人”,这么理解固然无错,但个人认为,这很抽象和片面。我记得我第一次读到彼得德鲁克先生关于管理的理解的时候,那叫一种震撼,就像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一样,他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那么,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到底是管什么?理什么呢?

01


图片

管理模型图

图片

图片

管理模型长什么样子的呢?管理模型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组织资源、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通俗来讲就是企业管理套路,有了这个套路,避免从头开始进行摸索,管理模型的作用就是抽象和概括管理的思想和框架,在这个思想和框架下建立一系列管理体系。

图片

02


图片

管理中的“四管”

图片

图片

管理有四大基本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们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企业组织、团队、机构还是其他组织形式,都需要应用这四大职能来实现组织目标、优化资源利用和协调各项工作。

图片

1.管住“人”的行为
管理最核心的就是对人的管理。管人要管什么?——思想和行为。人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行为受到意识、技能和标准的制约。所以,要通过岗位素质要求、标准化作业、技能培训、检查、指导、考核、激励和沟通等方式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2.管住“物”的状态
物的状态分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状态、二是防护状态、三是账目状态。国内当前很多企业不断推起精益成本理念的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有效实施“物的状态”管理,从根本上消除各类浪费。我们应当应从建章立制、信息化建设、可视化监控、内部评审等方面加强物的管理。

3.管住“事”的结果。
企业管理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就是PDCA闭环管理法,任何事情要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完整闭环。管住“事的结果”,常规来说,就是抓好执行力,做到“五有五必有”(有工作必有目标、有目标必有方案、有方案必有方计划、有计划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结果)。在管理活动中,本着四不放过和PDCA原则的同时,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如防呆改善、QC、A3、8D报告、审核评价)等方法做好“事”的管理。

4.管住“钱”的效率
钱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需要用钱的地方得要评估评审,花掉多少不是问题,花得值不值才是关键,杜绝大手大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堵住钱的漏洞。企业得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及权限设置、从企业的预算管理、采购系统、物流系统等方面必须得有制约机制、内部审计、会计监督,加强“钱”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03


图片

管理过程中的“八理”

图片

图片

一个组织或团队,面对“人、事、物、资、时、效”等管理要素,要理的东西特别多,各个环节错综复杂,那到底要理什么,作为管理者抓得住命脉,否则你就是累死也理不清楚,干不出成效。

图片

1.把战略理“优”。
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是企业方向和命脉,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从企业的战略使命和愿景出发,运用科学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如SWOT分析,对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公司的战略规划,对战略进行实施和控制。

图片

2.把目标理“准”。

企业要战略愿景及规划,必须建立起内部科学、系统的目标管理体系。按照中长期和短期进行目标制定,从上而下层层分解,从下而上逐级支撑,把目标分解到最小单元,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作业层面。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精”——抓住关键的重点项。而不是“多”,目标太多,并不是好事,土话说“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这里给大家推荐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图片

3.把风险理“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政策的变化、市场的波动、产品、财务及运营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如果不及时识别和控制,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甚至是灾难性损失。所以,应该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建立公司的风险防范机制。

4.把制度理“通”。
一个健康的企业要法制,不要人治,制度是最好的领导。制度管理远比人的管理要规范、有序和效率。但是,很多企业和管理者不善于建章立制,把工作要求和标准停留在口头上,时间久了,就会带来政令上朝令夕改、执行上大打折扣。其次,即使有制度,也是泛泛而谈,全是纲领性的文字,根本不能落地。所以,建章立制上应着力解决好管理制度的“合理、适用”问题。把制度建完整,把节点理通,这样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5.把职责理“清”。
任何工作都应遵循“职责明确、目标清晰”的八字原则,任何管理工作都应该把责任明确到个人头上,不要交叉负责,否则,大家管大家都不管。明确职责的同时要把目标量化,要有时限和可量化的数字标准,同时,职责要和管理制度、手册、程序有机结合。否则,带来的将是推诿扯皮。通常情况下,推诿扯皮的理由是:不知道该谁干、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何时干、不知道干到什么程度。

6.把流程理“顺”。
流程一定要跟“权”和“责”结合起来,并和时间目标和绩效考核挂钩,这样才能提高流程效率。很多企业机构设置臃肿、流程与业务不匹配办事拖拉、环节过多审批繁琐、流程不透明,无法监督而效率低下。所以,应通过分级流程图明确责任,必要时可以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流程速度。

7.把标准理“精”。
作业标准“模板化”是指导员工规范、高效作业的依据,是是员工技能快速均衡较好的方法。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与企业缺乏可操作性的作业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应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目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的作业标准。

8.把信息理“畅”。
企业管理过程有三个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信息流对数据分析、问题发现、正确决策、过程控制、绩效考核、持续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明确信息需求、信息传递方式及传递渠道,让各级决策者能及时了解有关生产和经营信息。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Mes、ERP等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流的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