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用)(关于“苏轼”)(语言特色)张中杰《雪泥飞鸿》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22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泥飞鸿

张中杰

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

苏洵骑白马居中,苏轼苏辙二兄弟一左一右并辔前行。

铃铛声此起彼伏,6只鸿雁一字排开“嘎嘎”飞过,愈显岑寂旷远。

苏轼望着脚下车马负重留下的车辙和马蹄掌印,怀古幽情随尘土飞扬。

晌午,阳光白晃晃直射,没了遮拦,空气像掺了辣椒面。三人汗如雨浇。赴京赶考这一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21岁的苏轼首次离家远行,风餐露宿。大宋峻山秀水时时给他以新奇和惊喜。

“咴儿咴儿——”身下马长嘶后兀然倒地,湿漉漉的肚子剧烈起伏。

苏辙惊叫一声,苏洵眉毛拧成一个结。苏轼心尖揪疼。

两个月日日赶路,活活把马累死了。马才两岁,一路活蹦乱跳,给过他多少美好记忆。

“奈何!奈何!”苏洵目露悲戚,“道北挖坑就地浅埋!”

“未若赠予村民!”苏轼直面父亲,“探路偶遇行者骨瘦如柴,脸如菜色,分明饥馑过度。”苏辙脚快,一会儿叫来甘壕村老宗子和村里屠夫。老宗子欲奉八两碎银,三人拒收。担心天色已晚,前路有刀客出没,力劝留宿,苏洵执意赶路。三人向农户购一头跛脚驴,继续赶路。驴叫声呕哑嘲晰,倒也排去几多寂寞。

老宗子偷偷派人在后护送跟至英豪始返。

夜幕下,涧河清冽,汩汩东流,清风拂面,宛若世外桃源。三人栖宿南岸寺庙,奉闲和尚施礼相迎。人困马乏,奉闲与苏洵举茶畅谈。得知苏轼兄弟为失马而忧郁,让小沙弥带二人往城中酒肆。

三杯“醴泉春”下肚,初觉浓烈,而劲不温不火,后味甘香醉人。苏轼不觉多喝两杯。念起一路颠簸吟诗作对,寇准、范仲淹、晏殊、王安石,一串响亮的名字在眼前晃悠。见大世面与名流为伍的夙愿豪情溢胸,不禁脱口长吟“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苏辙告诉苏轼,听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私下对话,为了二人前途,父亲放下清高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怜惜兄弟才学,力主苏洵父子进京参加六科考试,不顾与欧阳修政见不同修书举荐,送别时慷慨资备路费。感思知遇,壮志未酬,古城会盟的和合,出师未捷的小马,苏辙心中情愫难以名状。

说起小马之死,苏辙眼泪又淌下来。

“京城赶考,紧张的是我们。想不到先把小马紧张死了!”苏轼用玩笑为弟弟释怀。

子夜,返回寺庙,父亲已佝偻而卧酣睡。思及父亲科考不利,一度欲终老林泉,今为儿子前程奔波,兄弟二人酸楚盈怀。

奉闲盛上熬好的两碗坻坞小米粥,兄弟二人雅兴正浓,向其问道。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背负太多,旅途负累。”奉闲一板一眼,“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

三人兴起,奉闲力邀二人在墙上留下墨宝。苏辙说将来考取功名就在此地为官,二人纵笔涂鸦,挥斥方遒,酣畅淋漓。奉闲在二人诗中间题诗:“苏洵父子三人行,千里赶考赴汴京。夜宿无寐会盟城,把酒醴泉诗天成!”字体工整,隽秀有力。

苏轼望着墙上兄弟二人的七律,又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夜,温柔似水。风滑过寺庙古树,松涛阵阵,蝉鸣片片。

奉闲邀次日晨赴城北观冯异古城,兄弟雀跃回应。

日上三竿,鸿雁的长鸣将苏轼惊醒。时紧赶路,冯异城难以成行。奉闲携小沙弥送行,送上半袋鲜红脆甜的西村大杏。

奉闲赠上“道贯古今,通达人生”一语,苏轼如获至宝。

临走前,苏轼在屋内枕下悄悄放下五两纹银。

汴梁一考,兄弟二人榜上有名。城内城外惊为天人。

苏轼考取新科进士,拜入欧阳修门下。苏辙居然如愿任渑池主簿,二人因母亲去世返乡守孝而均未赴任。

冬天,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雷。雪,轻盈洁白,纷纷扬扬。

雪后初霁,玉树琼枝。一只鸿雁在杨树下觅食,旁若无人。爪之所至,足迹依稀可辨点点红泥。欲近前细观,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1061年仲秋,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兄至郑州,别时赋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沉默良久,竟无语凝咽,拥别洒泪西去。

经过渑池,寺庙肃穆依旧。

奉闲三年前已作古,骨灰盒被封进寺中塔内。随小沙弥找到曾住的客房,发现半壁坍塌,先前壁上的诗作斑驳难辨。崤函古道小马临终前血红的眼神,甘壕村民的善意护送,汴京雪后的飞鸿泥痕,令苏轼唏嘘不已,于是油然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提笔修书回寄苏辙。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正是七律诗的后半部。

苏轼释然。悲悯,悲凉,悲愁,悲苦,一扫而光。忽忆起酒后与奉闲爽约冯异古城,引为终生憾事,眉头重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句飞入脑海,翩若惊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父亲对累死的小马“就地浅埋”的处理,苏轼提出了“赠予村民”的建议,表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B.小马累死,苏辙淌泪,苏轼用开玩笑的方式让弟弟释怀,也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的一面。

C.父亲科考失利,仍为儿子的前程劳苦奔波,兄弟酸楚盈怀,奉闲“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的劝慰契合了他的身份。

D.苏辙送兄至郑州的别时赋诗寄托着对当年往事的回忆,对兄弟分别的忧愁,对前途命运的无奈和对兄长的思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简笔略写赶考行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但字里行间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急切心情与奔波之苦。

B.“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1061年仲秋”小说运用这样的表述,增强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C.小说对冬天雪景的描写,为苏轼后文触景生情、油然吟诗做了极好的铺垫。

D.小说结尾,以景结情,意蕴丰厚,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8.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这句话有何作用,请概括分析。(5分)

9.这篇小说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6.B【解析】“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错,只是用开玩笑的方式对弟弟劝慰。

7.D【解析】不是以景结情,也没有卒章显志。

8.①照应前文的苏轼“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丰富充实了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有致。

②为苏轼的“释然”的原因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补充。

(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①诗句引用成为小说情节的一部分,增添了小说的意蕴。如对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路长人困蹇驴嘶。”诗句的引用,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是诗人早期豁达情怀的表露。

②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意境美。如“松涛阵阵,蝉鸣片片”“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③擅用短句,四字短语或独词,灵活灵动,境界大开。如“轻盈洁白,纷纷扬扬”“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任答2点,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