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爱自己吗?幸福由爱自己开始,牺牲自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小贤心理 2024-05-22 发布于江苏

在亲密关系中:

对于婚姻,弗洛伊德说:

经过三、五年的婚姻生活,男人可能会走向偷情的伪善道路,对婚姻感到失望的女性会遭遇严重的神经症,这使得她们整个生活都暗淡无光。

好的人生,不过是我们努力接纳自己,然后尽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而好的爱情,是我们彼此都愿意付出爱意,愿意帮助对方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爱恋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方对另一方的抱怨:

“我那么爱他,什么都听他的,为什么我们依旧过得不幸福?”

其实,抱怨的一方只是想维系这段感情,所以毫无保留地对对方好。

但他/她忘了,这个家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你只是一味地爱自己的爱人,却忘了爱自己。

在原生家庭中:


多少人,多少人,就是这么轮回的。

他们用尽一生的力气在父母未尽的愿望与自己的方向之间拉扯、撕扯,直至血肉模糊。

通常的结果是优秀到没有自我,或者无能到一定境界,抑或正负抵消,忙了一场,全部清零。

你爱自己吗?

如果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

无论你有没有答案,都请你先等一下。

深呼吸、慢慢的吐气,再一次深呼吸、慢慢的吐气,沉静下你的心。

如果你要闭上眼睛也可以,请再问问你自己:

我爱我自己吗?

答案会浮现出来的,你的心会回答你所问的问题。

爱自己并不是让自己吃好的、穿好的而已。

我们的个案中许多人在心灵上是十分苛待自己的,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自信,在能力、容貌、身材上尤其多。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进而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的,所以凡事都不力争,也不敢为自己争取,所以就越来越自卑,他们不觉得自己能够做什么、能够承担什么,更甚的是他们也不太敢去做、也不太敢去拥有。

可能你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都是畏畏缩缩、又瘦又小的,其实由外貌上是看不出来的,其中甚至有在国外拿到高学位的人,长得魁梧、靓丽的人,一整天总是笑哈哈的人,可是他们的心里总是有一部分是蜷缩在那里的。

整个社会中,和我们的身边人,很少有人懂得去爱——

我们既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

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爱自己的重要性。

很多人陷在别人为什么不爱自己、为什么得不到爱里无法自拔。

可事实是:因为没学会爱自己,所以我们也不会爱别人。

爱自己,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条件。

几乎人类所有的问题(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等)追溯最终的根源,都是因为缺乏爱。

因此,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什么叫爱自己(和别人),知道要到达爱的地点需要哪些内心的发展步骤,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

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
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

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误的逻辑结论。

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

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

爱是自恋的。

爱的真正幸福是来自我被爱、我自爱、我爱我、我被承认。

我到处追逐爱是为了我的自尊得到满足,我自己的人性得以实现。

爱的目标并非像黑格尔那样是达成一种彼此的相互承认。

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失恋:

失恋就是自我受伤,就是自恋没有得到满足,就是自己没有得到承认,就是自己的尊严没有得到肯定——这就是人们在失恋的状态下总是感到丢人的原因。

失恋不是因为失去一个对象而痛苦,并非像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认为的那样因为缺失了一个目标客体而痛苦,而是因为自尊没有得到肯定而痛苦。

爱如果仅仅是对他人之爱的话,就不存在失恋,因为只要你爱着,无论对方是否回应,我的爱一直在那里,这个爱内在于我,长驻我心,这个爱不可能失去。

失恋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别人离开了你而痛苦,而是因为你失去了自尊而痛苦,是你的自恋遭遇挫折而痛苦。

失恋的痛苦不过是利己主义的失败而已。

爱自己的基础是内心有意识的学习

爱自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我们自己有能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在自己身上培养这种能力。

早在童年时期,我们的父母就该引导我们朝向这一方向发展,可由于他们自己也没有学会,所以他们未能完成这项任务。

因此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等到成年后才知道有人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爱,那人就是我们自己。

对于爱,主体总是永不满足的,对于爱的双方都是。

爱的本质是自恋,爱是在另一个人身上爱自己,爱的双方总是在围绕着彼此的欠缺在运转,“我爱你其是爱我自己”。

爱如梦亦如幻,亦如露亦如电。

爱是在对方身上产生的“完美的自我”的幻觉,当热恋过去后,爱的双方很快就会发现对方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失望即将产生,热恋之爱的幻境就过去了。

“世间所有的相遇者是久别重逢,所有的分离都是蓄谋已久”人类主体之爱的宿命。

更何况婚姻中那些碰撞、责任与担负很快就会把这种美好的爱的虚幻冲得支离破碎。

爱是目光中的激情,是话语中的确认,是不可言说的诱惑与吸引力,是实在的身体的享乐与致死的激情,谁能在这场综合之战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谁又能不在其中神魂颠倒,进退失据?

又是谁在该放手时潇洒转身,又有谁始终留在原地?

又是谁在婚姻中能做到无视对伴侣的伤害而坦然地享受着婚外情的沉醉与甜蜜,又是谁在苦苦地坚守着自己的婚姻与家庭、莫名其妙坚持着自己的忠贞或“一生只爱一人”的信念?

爱原初发生的地方在母婴关系之间,母亲除了提供乳汁的哺育功能外,还要提供婴儿一些额外的东西,如目光、话语与身体的爱抚等,没有提供这些“额外的东西”婴儿的死亡率会很高,这些“额外的东西”就是爱。

即使对于成人说,也没有人可以完全作为机器存在,机器代表着人亡。

即使对于那些高功能、高成就的人来说,成功也可能只是他获得爱的手段,得到他人的赞美、欣赏与承认等,有的人甚至试图想通过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获得全人类的爱。

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它是一种“自足”,而不是一种“追索”。

一般来说,可以用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来描述爱的特征。

给予”比“得到”更能让我愉悦,不是因为这是一种剥夺,而恰恰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有我生命力的表达。

在给予的过程中,一些新的东西被孕育出来,双方都会为新唤醒的生命而心怀感激。

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使对方产生相应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

他们绝对不能把对方视为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诚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除了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积极性特征还明显地包含了其他一些基本的因素。

这对所有类型的爱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过度的牺牲不是爱

是不能承受的负担

牺牲的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压抑的委屈,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

有一种付出,叫中国式的牺牲付出:“牺牲式”的付出,

在现在家庭关系非常常见: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完全为了别人或者孩子而活。

这个人既压抑又隐忍,他/她的口头禅是:“我还不都是为了你。”

牺牲式的付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这已经不是一个:一个人为了让谁活下来就需要牺牲自己去死的年代了。

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会让对方的生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不管对方是伴侣、是父母还是孩子。

牺牲意味着伤痛,意味着不公,只要有伤痛和不公,就会希望获得代价和补偿,一旦想获得代价和补偿就会破坏两个人关系甚至整个家庭关系。

当你想爱自己或者想爱别人之前,首先要有被爱的经历和感觉

你自己心里面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别人曾经这样对待过你。

就像心理学里面有一句话说,只有被恰当对待的人,他才能够恰当地对待别人。

你要有这个东西,才能够给自己或者是给别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去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去看你现在的人际关系,如果你觉得你的家人或者你身边的人对待你的态度跟方式,不是爱,或者说不够爱的话,你可以先去尝试把自己放到一个足够有爱的亲密的关系里面,先让自己有那样的体验和感觉。

「爱自己」的神效就在于,它具有起死回生的魔力,可以令你调整自己的焦点,将注意力放到你自己身上,而不再只是关注别人。

作者简介:柏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