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州长对媒体记者说: “我们州内不需要更多的人类学家”“我希望我们将更多的预算给投身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人”。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全美的社会科学界、人文学界都站出来力挺人类学,医疗从业人员、社会工作者、记者、各级学校教师、工程师、博物馆员、艺术家、企业主管等都跳出来说: “我学过人类学,我们需要人类学家!” 美国匹兹堡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宋世祥则发起了“百工里的人类学家”活动,之后从线上发展到线下并成立人类学工作坊,再后来就诞生了《百工里的人类学家》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人类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那种睿智和通透,它并不是一本严肃的理论书籍,而是以人类学之眼洞悉社会百态的有趣读物,更是一本无比实用的创新指导手册。
人类学的基本态度与方法适用于职场 受过人类学训练,但在学界以外运用人类学能力的人;或是没受过人类学训练,却在做跟人类学家一样工作的人,都可算得上是“百工里的人类学家”。 从一个人的书房写作、厨房料理,到一群人的风土旅行、文创设计、社区营造;从协助企业以人类学方法改善体质、创新服务,到以人类学调查为“创业”基础去解决社会问题…… 《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展现了人类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和可能性,满足了我们对人类学的所有想象。 1 人类学家做餐饮 用小旅行、风土饮食说故事
洪震宇以“故事人”自居,长年记录小地方的风土饮食,通过人类学的田野经验,挖掘在地故事与日常生活题材,整合资源,与地方人士合作推动在地小旅行。让旅人像人类学家一样,到现地、看现物、吃在地,开放五感体验小地方文化,玩得有态度又有深度。 洪震宇毕业后成为商业杂志的财经记者,期间,他担纲了《天下杂志》“三一九乡镇”专题负责人,坚持报道要用好照片直接建立起地方印象。 “三一九乡镇”的田野调查让他培养起对地方饮食文化的兴趣,也开始注意到台湾地区的农业与在地饮食的关系。“食物有益于思考”,洪震宇以人类学精神来思考饮食文化。 ![]()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食物有益于思考,Food is good to think。” 就像人类学家进行田野工作一样,洪震宇到了一个地方,总会从饮食细节出发去建构当地的文化图像。他坚持入境随俗,当地人吃什么,他就跟着吃什么,从中发掘到了当地生活的丰富样貌。 细微的差异就是一个地方的魅力,唯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够让洪震宇看到地方文化上的不同,并且将这些转换成为旅行的细节,让旅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轮廓更加清晰。 “小旅行”是洪震宇给自己的答案,要让旅行者和当地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人类学家,带着对一个地方的喜爱相遇,让故事变得深刻、精彩。 在他策划的小旅行里,总是充满各式各样的体验元素,特别是饮食的部分。食物除了好吃、好玩,背后还有节气、土地、风土,有文化的意涵。 在甲仙不同梯次的三天两夜小旅行中,旅人可以跟着爱乡协会安排的地方讲师一起下田种稻、收割稻作、种芋头、摘龙须菜、为瓜类施肥,也可以跟着关山的平埔族八十岁老太太一起做米食点心,和芋冰城的阿忠一起制作手打芋冰…… ![]() 旅人下田体验农活 当小旅行带着人一起用身体、用五感去体验一个地方,观光客才能变成旅人,甚至变成人类学家,才能从一个平凡的东西看到深层的东西,激发更深刻的思考。 ![]() 新住民文香跟旅人分享料理的故事;当地人说自己的故事,他们就是在地人类学者。 对洪震宇来说,每一个小旅行都是一次田野调查工作。他总是在过程当中细心观察旅人和在地人的互动,竖起耳朵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因为这些互动与对话之中隐藏着许多在地情感、经验与细节,从中可以再去认识这个地方更多、更深。 洪震宇以人类学家的态度与方法设计出独特的地方小旅行,让旅人与甲仙相遇、相知,让相识产生深度,并将此转换为相惜的浓度。 ![]() 甲仙小旅行发挥了对内整合与对外联结的效果。在对内的效果上,原本地理上不同的社区、不同的族群与社群都因为小旅行而串联在一起,一同和旅人结缘。 在对外的效益上,因为小旅行越来越成功,甲仙一步一步改变了台风灾区的形象,开始成为媒体、地方单位、公部门等都想合作的对象。 2 人类学家搞农村经济 打造青年旅社,翻转农村经济
邱星崴回到家乡苗栗创立老寮青年旅社,从社会运动中汲取经验,发挥人类学的研究精神与年轻人的创意,结合商业手法,把农村文化的价值转换为有经济实力的事业,使断层的农村重新与外界接轨,并且改变了当地社会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而串联出了更大的社会创新力量。 邱星崴是大南埔子弟,很小就被送去城里读书,他大三那年回到故乡做田野调查,发觉自己对生长的土地如此陌生,而童年在水坝边与田里玩耍的回忆也正逐渐被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侵蚀,这促使他开始投入大南埔与邻近地区的社区营造工作。 过往,人类学家应用知识的策略往往产生于学校里面,安稳的学院待久了,通常也失去了承担风险的斗志。但对邱星崴来讲,此时正是年轻人站出来的时候,尤其是人类学强调的具有“在地关怀”的实践,更不是发生在学院里,要能真正在地方上扎根,才更有意义。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念,能带来年轻活力、刺激当地经济的“青年旅社”成为邱星崴的选择。为了开设老寮青年旅社,邱星崴采取“认股制”,一股两万,周围认同他的老师与长辈们一共认了四十股,成为他创业的第一笔资金。2014年10月19日,“老寮青年旅社”正式开幕。 ![]() 房务整理的打工换宿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到老寮,邱星崴想用社会企业的思维,为地方找出一个可以永续经营的模式。 “老寮”指的是山林的入口、有历史的老房子,在邱星崴眼中,“老寮只是一个入口”,如何让来的人感受到农村的精彩进而关心地方,才是真正的挑战。人类学做田野调查的背景对他梳理地方的历史和脉络有很大帮助。 来到老寮,除了可以跟着邱星崴或是旅舍的“管家”走读认识南庄的历史,还有许多体验活动。跟着农民去采收香菇和木耳、到附近“峨眉农场”体验有机稻米种植、欣赏地方人士文艺表演,等等,都能让住宿老寮的人感受到不同于一般旅游的乐趣与深度。 在老寮慢慢走上轨道的同时,邱星崴和其他有志一起经营地方文史工作的伙伴成立了“中港溪农情调查队”,希望能进一步深化对苗栗中港溪流域的产业调查,从中寻找可以切入的发展契机。 在南庄乡公所的旧日式宿舍里,邱星崴以“耕山农创”的名字开了一家农创店,贩售结合了地方特色的餐饮和当地生产加工的农创商品。“耕山农创”是结合人类学、社会运动与商业思维的创意结晶。 左:“劳务换宿”为大学生提供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 右:兼具轻食咖啡馆与农产选物店功能的 Valai 农创店 此外,邱星崴让他对人类学的兴趣和老寮的运作合而为一,团队携手地方上对写作有兴趣的年轻人,共同创立了在地期刊《拾志》,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投入地方书写,展现农村的新风貌。 ![]() 3 人类学家写新闻 跨界书写,以笔为剑
资深记者阿泼自称“菜鸟人类学家”,世界是她无边界的田野,书写是她的社会实践。人类学的脉络思考与反身性,以及新闻训练的精准与批判,在她笔下不断寻找融合与平衡。她将“人”的故事和境况传递给大众读者,带来改变的力量。 粗略来看,“记者”与“人类学家”似乎有很多共通点。两者都需要跟人互动做访问,也都需要透过文字来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 但二者也有不同,新闻书写讲究精准与批判,人类学书写则强调脉络与反思,那么,受过人类学训练之后去当记者又会有什么不一样?透过阿泼,或许能找到答案。 “一个好的记者就是一个好的人类学家。”记者的工作很像人类学家,都是在记录与报导现时发生的事情,传达给大众。就像每个人类学家都有自己的田野,记者也都有自己跑的固定路线与新闻场域,长期经营个人的新闻专业与人脉,跟人类学家没有两样。 在阿泼眼中,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生态,记者对其所属路线的掌握度、完全不输人类学者,甚至更深。并且,新闻工作的经营一点也不比人类学家跑田野简单。如果没有被报导人信任、在地方上没有一定的累积,新闻根本写不出来。 在不同区域跑新闻的日子,阿泼觉得像是“一个人类学家进入一个异文化的过程”。这份经历,让阿泼更宏观地思考自己的民族认同以及面对世界的观点。她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往往偏颇狭隘。 在她看来,记者的工作很像人类学家,都是在记录与报导现时发生的事情,传达给大众。就像每个人类学家都有自己的田野,记者也都有自己跑的固定路线与新闻场域,长期经营个人的新闻专业与人脉,其实跟人类学家没有两样。 ![]() 无论是在新闻现场,还是在异国旅行或志工服务中,阿泼都证明了“一个好的记者就是一个好的人类学家”。 新闻系有一句代代相传的名言,“心中有读者”。而人类学的训练,让阿泼在报导时除了写下采访内容,也会尝试在篇幅限制之内尽量呈现出一个故事背后的脉络,如果没有建立脉络,就无法从零碎的信息中得到很好的理解或解释。 重视脉络的态度,让阿泼对自己新闻文章的价值判断更为谨慎,不断思索并检验自己的书写,使读者看到事情的全貌。 对脉络与书写的坚持,让阿泼无法再满足于记者的工作,于是转职为一名自由记者与文字工作者,继续用笔走自己的社会实践之路,秉着人类学的视野与初心,把“读者”摆在心中。 她在说理时循循善诱,总是夹带饱满的信息与知识。她从来不说教,当然也不做任何道德式审判,但是她提供的视野与观念,足以带着读者走出个人的偏执与固执。 ![]() ![]() 人类学的思维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你觉得这些思维可以应用到哪些行业里 在留言区谈谈你的真知灼见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好书 百工里的人类学家 -End- 观点资料来源:《百工里的人类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