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应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

 教育专家谈教育 2023-12-03 发布于浙江

教师应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


陶华坤

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思维是打鱼的网,思维是采矿的钻,好思维才算好本领,才能在未知中探索未知,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发现更多宝藏。

一、悟道:思维是超越知识和技能之上的最核心素养
思维是不可见的,如何让思维在课堂上可见、可视,然后才能够走向可教、可学与可测评。
1.求索:何为思维?
概念界定: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情景意识,引导学生构建广阔思维空间;培养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不但关注“怎样做”,要思考“还能怎样做”。哲学的思维特征:区别于神话、常识、宗教、科学和艺术等。哲学可激发心智觉悟启慧
2.思辨:思维与哲学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
深度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教育本质杜威认为,只有能唤起学生思维的教学才是好教学,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能够引发思维挑战的情境。杜威提出对教学论改革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问题刺激—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推断,这对“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为我国思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3.机制: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导师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发展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心智启蒙: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创新思维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颖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1.追问:学生最缺少什么教育?
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指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分析和参与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求给出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2.揭示:教育是为了什么?
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让知识转化成能力,实现从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转换。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思维是学习的一体两面,知识是思维赖以发生的材料和载体,离开了知识,思维就失去了着力点;思维是对知识的组织和加工,离开了思维,知识也就永远只是死知识。
3.启迪:用思维的方法解决知识的问题
课堂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内容,非常明显地在鼓励学生进行抽象、推理,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进行引导、鼓励和表扬。建立学生展示平台,通过分层讲解问题、思维导图的整理、主题式成果汇报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思维进行展示和互评。

三、变革:用严谨的理性光芒引燃思维之火
教师需要具备成长性思维:经验+反思=成长思维发展的三阶段:借助感知的直觉思维、通过表象发现的形象思维、以把握概念为核心的逻辑思维,最后演绎发展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1.创新: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思维很难像知识、观点、概念、定义那样能够借助考试、分数、测试手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知识、观点、概念、定义应为学生思维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核心思维能力可以总结为四大类: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
2.问道:思维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区分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第二,要以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思维和认知两者并不相同,哲学视角下思维就是做判断,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心理学视角下的思维则指向认知,即信息处理的认知能力,强调抽象、推理、想象、问题解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学视角下的思维,却是一种社会意义的获得能力,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思维的影响。
3.策略:知识是思维的材料和载体,思维是对知识的组织和加工。
思维能力培养主要是一种关于“怎样做”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