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科】何谓从众心理?生活里我们如何避免落入从众的陷阱?

 老沔城人 2024-05-23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何谓从众心理?生活里我们如何避免落入从众的陷阱?



  【定义】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实验】

  1956年的阿希从众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第一至第六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六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实验结果很有趣,被试者的反应多种多样,有25%的被试从头到尾都坚持着自己的判断,没有受到影响,而50%以上的被试则在超过六次的实验中都听从了实验合作者的错误判断,甚至还有5%的被试在每一场实验中都展示出了对错误判断的盲从。将从众行为出现的总次数除以被试数目再除以实验次数,得到的从众行为发生率约为33%,也就是三分之一。

  实验结束后,阿希对那25%的坚持己见的被试者作出了分析,并对他们没有选择从众的原因作出了总结:

  (1)他们从始至终的判断都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他们在前六次的真实实验中就没有选择跟风,所以在后面其他人故意说错的时候,他们依然习惯性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这次他们的结果与多数人不同而已。

  (2)在自己意见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他们也会产生焦虑。只是他们能尽快摆脱焦虑情绪,也不会让焦虑左右自己的判断。

  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也作了访谈,归纳出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1)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影响机制】

  由阿希的实验延伸得出,从众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源自信息压力;一种源自规范压力。

  (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情况越是模棱两可,就越是缺乏参照构架,人们就越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在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的从众实验将游动现象应用于从众行为研究。实验过程是这样的,谢里夫首先告诉被试者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者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

  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者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了解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从众行为。而这种从众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并不是盲目的服从。因为在谢里夫的实验中,如果实验人员告诉被试者,其实光点并没有运动,他们感受到的光点运动只是一种视觉幻象,他们就立刻停止了从众。这就说明了在缺乏必要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向他人的想法靠拢,当有了可靠信息的支撑,这种从众行为就会消失。信息压力可以出现在人们不确定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在大家意见不一致时。信息压力能够带来切实的认知改变。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到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毋庸置疑的是,在阿希从众实验中,规范压力应该是导致被试者从众行为的主要成因。三条比较线段间的长度区别十分明显,很容易看出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在没有错误答案干扰的情况下,所有被试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结果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不存在信息压力的影响,可当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说错的时候,人们依然会改变自己的说法,哪怕他们很清楚这是错的。规范压力不会带来认知改变,从众者并不相信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只是不想做那个率先说出真相的人,害怕“枪打出头鸟”。

  规范压力的强弱可以随着一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阿希实验中,如果增加隐私性(比如单独询问每一个被试的答案),以匿名的方式回答(让每个人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条上,不用说出来),或是减少围观人数,那么即便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作出错误的判断,被试也会有更大的几率坚持己见,因为这样他们“不合群”的意见就不会为他人所知,不会被嘲笑,也不会被排挤。

  【影响因素】

  群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研究显示,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异议,从众者的数量就会立刻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群体外成员提出的异议,其造成的影响则小于群体内成员的不一致意见。

  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一个较小的群体就可以引发强大的从众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于12人的群体,35个人的群体能够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而当群体规模超过5人时,从众行为却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在1969年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让1、2、3、5、10或15人在人行道上抬头观望,当人群规模从1上升到5的时候,过路人同样抬头观望的比率稳步上升直到接近80%,规模从5上升到10人的时候比率却缓慢下降,继而1015人间又出现上升,不过上升幅度不如从前。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在一个种族群体里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这种压力促使着人们在言行举止、谈吐、穿衣打扮方面都尽可能地向群体靠拢,否则便会遭人讥笑。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越高,越具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而反之,地位较低者在权威者的意见与自己相悖时,更容易想也不想地舍弃自己的观点,因而发生从众。同样,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身份越贵重,他/她的观点影响力就越强,自然就越容易引发从众行为。

  是否需要面对群体压力:前面曾提到,在阿希实验中,若以匿名方式回答,那么被试者就有更高的几率坚持自己的判断。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也无须担心会遭到群体的排斥,被试者就可以坦然做自己,从众行为的发生就会减少。

  个体因素

  性别: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但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研究表明,女性在一些比较男性化或是男性比较擅长的问题(如汽车、足球等)中容易展露出更多的从众行为,而男性则更容易在一些女性化的话题(如化妆、文学)中表现出从众。在男女都比较了解的中性问题中,则性别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不大。

  年龄: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前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

  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力越强,自信心越强,自尊心越弱,对社会赞许及认可的需求越低,对焦虑情绪的处理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在阿希实验中那25%的坚持己见者正是如此。

  知识经验:任务越简单,人们对它越了解,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判断就越清晰,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这也是受到了信息压力的影响。

  文化因素

  根据史密斯的实验,从众行为的平均发生率是31%,而比利时的学生从众程度则远远低于平均值,只有14%,相反,在斐济的印度教师中,这一数字则达到了惊人的58%,这一巨大的反差印证了一点,那就是从众行为在不同文化间有着极高的差异性。在北美及欧洲东北部等个人主义盛行的地方,个人的意见和价值受到极大的推崇,而从众行为则是负面的,它在这些地方的发生率仅为25%,而在集体主义至上的地区,或是人与人间相互依存程度较高的地方,比如非洲、亚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等地,一个人应对其所属的集体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因此“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十分风靡,从众行为不仅不会被鄙视,甚至还会得到尊重与理解,因此在这些地方从众率则平均上升至37%。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间并无高下之分,它们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背景,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从众行为。

  【心理利弊】

  积极的从众心理无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益处。如果一个集体中的人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大局出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那自然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的目标也就会很快达成。积极的从众行为能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些不受欢迎的标新立异之举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抵制,比如,若有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在大喊大叫,就会遭人侧目,而他大概也会识趣地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继而停止。公众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群起而攻之,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但同时从众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些时候,从众心理也有它的许多消极影响。比如:

  决策中的从众心理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参与决策者不愿意标新立异,做那个与众不同的人,以免被他人孤立;二是参与者对问题不了解,心中缺乏主见;三是参与者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却羞于表达,也担心大家不接受,于是索性人云亦云,随大流。无论是什么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集体决策时没有人会站出来捍卫真理或坚持己见,如果有少数人有预谋地抢先发言,占据先机,那么很有可能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表示赞同,这样会形成损害集体利益的危险决策。

  盲从导致个体思维的丧失

  消极从众会抑制个体思维,使人陷入盲目从众。物理学家福尔顿在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时,运用了新的测量方法,最终的结果是传统理论的数值的500倍,福尔顿觉得这个结果太离谱,一旦公布会引来质疑的声音,大家会认为自己是在哗众取宠,所以他没有公布这个数字。可事实证明福尔顿的结果其实是正确的,他因为一时的犹豫和对传统理念的屈服,错过了震惊科学界的机会,这让福尔顿追悔莫及。

  股票投资领域内的羊群效应

  在股市中,不少投资者乐于短线跟风频繁操作,而血本无归的例子也不乏少数。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显示,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和处置效应。而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资者是亏损的,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从众、短线投机所致。

  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或从众行为,是行为金融学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从众行为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股市出现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同时也使系统风险增大,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投资者在股市涨的时候热情高涨,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

  投资心理学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心理均衡过程。但在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则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心理对策】

  破除权威定势

  要营造积极、科学、开放的舆论氛围。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但对权威的过分尊崇和盲目追随只会带来恶果。生活中人们对权威意见的一味顺从很容易导致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因此应该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不能将权威的意见均视为圭臬,要放大并重视普通人的贡献和智慧,这样自然会百花齐放。

  创造自由空间

  要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决策或是商议问题的时候多举办交流分享会、辩论会等,鼓励不一样的声音,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这样人们的自主思维就会逐渐增强,做到不盲从、有主见、理性化。

  马克·吐温曾说过: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很多时候,我们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其实是陷入了这些难以察觉的人生陷阱。

  群思陷阱

  心理学上,有一种羊群效应。

  羊,是一种散乱的组织,总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可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狼和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本质是一种从众心理。

  《乌合之众》里说:

  “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

  狂热地跟风做一件事,如果没想清动机和缘由,那么,你极大可能只是被口号收割的“韭菜”罢了。

  世间无数人,就这样中了生活的圈套,跳进了社会的坑。

  从众很容易,那属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不从众却很难,需要一颗智慧的头脑时刻保持清醒。

  自律陷阱

  持续性的自律,造就了高手,间歇性的自虐,才是大多数人的现实。

  飞速前进的社会里,充满了焦虑与压力,我们崇尚自律,希望自我改变,却容易陷入一个盲目的“自律陷阱”: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知道该做什么,反正先忙起来再说。

  我们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从没思考过,更好的自己是什么。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而决定这棵树能否成植参天的,却是播种前的那一刻。

  真正的自律,应该是:

  用未来的愿景,规划好当下的目标,再付出努力,为之坚持。

  专注陷阱

  生活中称得上重大的事和细碎的琐事,哪一个更花费我们的精力?

  令人意外的是,琐事占用我们更多的精力。

  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主动采取行动,琐事则是日复一日的被动重复,

  其实,更多人会宁愿被琐事缠身,也不愿主动去思考重要的事情,只要没那么紧急,我们就有一堆理由不去面对它。

  陷入一团乱麻的琐事中,无法把时间腾出来聚焦重点,就陷入了专注陷阱。

  另外,事情越多,我们就缺乏耐心,更渴望即时性的满足。

  跳出专注陷阱,需要我们经常检查自己:

  每天在屏幕前花多长时间?
  其中,有多长时间有用,有多长时间无关紧要?
  最浪费我时间的是什么?
  如何减少或消除对我生活的影响?
  怎样改变工作环境和日程安排,才能减少花在琐事上的时间呢?
  哪些坏习惯或不必要的会议妨碍了你?

  只有懂得拒绝,才能让你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情商陷阱

  过早奔着“精于世故”去的人,最后也仅仅止步于世故,归于平庸。

  他们为了获得认可和奖励,会用表面的行为掩饰内心的动机,假装明白,然后用空洞搪塞你。

  你能指望他们以后有什么大的成就吗?

  不能。

  太谙于世故的人,费尽心思,迎合别人,伪装自己,并不是真正的高情商。

  情商,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而是德行具足后的虚心、包容、自信和格局。

  “努力”陷阱

  盲目努力没有成效,停下就是进步。

  努力,似乎成为缓释焦虑的唯一方式。

  如何做出对的努力,让努力收到最大化的成果才是核心问题。

  盲目的努力,一边让人疲于奔命,一边让人看不到回报,最终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保持谨慎思考,选择能够持之以恒的方向,才能形成阅历和能力的有效积累。

  很多时候,人生停滞不前,并非努力不够,而是内心的随波逐流,造成外在的发展瓶颈。

  毁掉一个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他为了眼前利益一个劲打拼,最终彻底迷失自己。

  眼前的赛道,虽然触手可及;眼界之外,才有无限可能。

  关于从众心理,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

  第一句: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第二句:

  “每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多数人一边时,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了。”——马克·吐温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