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不是调味品

 文锦书屋susped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默生,说过一句话:“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的确是这样。

       近几年来,文化似乎十分流行。从各位大小官员的讲话,到新闻媒体的报道,再到普通老百姓评价一个人,“文化”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许多官员在其讲话当中,似乎不讲“文化”一词,就显得自己没有水平,没有文化。如分管工业的官员和企业老板经常讲企业文化,分管农业的官员讲的是乡村文化、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分管文教的官员讲的是校园文化,分管食品卫生的领导时常会讲食品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全国各地各种文化节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民间百姓也有灯文化、龙狮文化、广场舞文化等,有的人甚至别出心裁地建一间豪华厕所,美其名为“厕所文化”。文化,已经到了类似厨房里,日常使用的调味品——味精那样的地步了,什么事情、什么活动都想与“文化”挂钩。

       写这些,并不是说官员们讲文化不好,也不是否定各地的那些五花八门的文化节。但是,一件事情似乎与世上任何一样东西挂钩,这样就给人的感觉总不是什么好事,是“泛滥”,最后成灾。文化不是装饰品,更不是调味品,它是具有很实在的、丰富的内涵。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这看,文化一词,与天文关系密切。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文化虽然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但也不能什么事都可以与其挂钩。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有人认为,文化与“武化”是相对应的。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文化的“文”是很早就定下来的,非常简单、明确,它是针对“武化”提出来的。周公制礼作乐,这个礼就是“文”。究其原因,原来是周朝最初建立的政权,由于其力量单薄,而周边全都是强大的国家,硬件远不如他国,如果是在某一个方面处理得不当,随时都有可能被他国“武化”的可能。于是,聪明的周公为了国家的安定和政协的巩固,定下了制礼而乐。也即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要大家放弃“武化”,以“文”来约定和制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在“文”的关系中,资源是这样分配的,每个人都要有一点,不能是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全部拥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通俗地说,“化”是“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是说,它本来就不是血液里固有的东西。“文”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一种规定。“落实在行动上”,就是人们的一举一动,包括人的心里怎样考虑问题,所有的细节、行为,都是按照“文”的方式去处理的,这就是“化”。“文”是一种“礼”的关系,“武”则是动物以及我们人类的本性。从人与动物本能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高级动物演变而来的,动物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武化世界,所以,人类最初的时期,其本性是野蛮甚至带有恶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人与高级动物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因为人们发明了“文”,通过“文”来抑制人们的动物性。

       在中国的传统里,“文”比“武”高,所以有许多帝王不管其生前做了多少“武”事,死后还是希望后人给他的谥号是“文”而不是“武”。如唐太宗临死前嘱咐其长孙无忌:我死后,你们给我的谥号不要是“武”,要“文”。众所周知,唐太宗的“武”非常强大,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了“文”。由此可见,“文”在中国的地位是有多么之高。中华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悠久的时光,留下了许多经典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源远,是艺术宝库上的璀璨明珠。它们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的信仰。

       往往有些文明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难免会被异化,这种异化会影响到我们这个社会。从周公制礼开始,中国文化的“文”已经被异化过好几次,这导致我们这个社会有一部分人怀疑我们的传统文化出了问题。现在滥用“文化”现象,也是异化的一个信号。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文化不是调味品,并不是说文化不重要,而是我们要善于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吸吮其精髓,不能滥用文化这个词汇,或者是偷梁换柱。中华五千年沉淀的独有的忠孝、爱国民族魂、瑰丽诗篇、道德也值得我们受用一生。宛如冬天里彻骨寒风,落拓不羁。这些精神,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于是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徜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不知何时,我走进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连于它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此时,仅需一杯清茶,伴随着传统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如果能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的东西,吸收了当今社会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就能够在中国、在全世界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世界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将成为我们国家复兴和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