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宗勋:技击桩的站法

 新用户91566407 2024-05-23 发布于湖北
   技击椿在外形上与健身椿有所区别。健身桩为两脚平行站立的姿势,即立稳平均之站立。技击桩则要侧过身来站,很像部队操练中的“稍息”动作。采用这样的步法,是为了适应技击之需。这样的姿势便于起动,出击灵活,身体重心稳固,暴露的面积小,有利于攻防动作的实施。技击桩的步位与健身桩不同,两手的位置也与健身桩有所区别。健身桩多采双手平行对称之位置,而技击桩双手的位置就有了前后、高低之分。但无论怎样变化,总以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左手不到身右去,右手不往身左来,向前推不逾尺,向怀抱不粘身为基本原则。双手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变换出许多桩法来。
 下面来介绍最基本的技击桩法——浑元桩,搞通了这基本椿法的道理和意义,将对练功者进一步研习技击桩,有莫大的帮助。
  浑元桩是求得浑圆力的桩法。练功时,精神集中,凝神定意,自然直立,全身先挺拔一下,再把全身筋肉放松,要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眼睛前视,略看高处,远望天际,目光凝聚内敛,两手自然下垂,两足根并齐,脚尖分开如立正姿式,(此处以左式为例)而后将左腿顺着脚尖方向迈出一步。步子的大小,每个人不一样,以前脚能自由提起而不靠后腿的帮助为准。足跟要虚,在迈出合适距离的一步以后,左脚再往左横移大约一个脚的宽度。这时两脚的位置的形状,既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而是前人所谓“脚不丁不八”故名“丁八步”又名“半八步”。步子不能过大或过小,适当便可。步子过小影响整体的稳定性,而步子过大也不好,拳谚说得好“步大不灵”,总之步子要不大不小才合适。两足前后力量的分配为前三后七,也就是后腿为支撑腿。采取这样的步位是为了能够随时随地前进后退,保持步法的有力灵活。
  步子定位以后,逐步调整下列部位:左膝略屈,膝骨凸出部位力微向前指,足趾有扒地之意,同时右胯向后略靠,胯关节处力向后指,与左膝前指力相引,此所谓意拳之争力,即一个向前一个向后,方向相反,力量相成的矛盾力量。下肢动作调整好以后,再来调整上肢:两手徐徐抬起,高与肩平,手心向内,左手心的位置与左脚心的位置相对,右手心与右乳部相对,上臂和前臂弯曲的角度不可小于九十度。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约四、五公分。两手虎口稍撑,十指分开各个指间如夹有棉絮。

图片

  在调整了身体的外形以后,开始注意意念假借。我们要设想,整体环抱着一棵大树(不单是两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也都向里接触树),当然没有一棵树能长成我们所设想的这个样子。随之我们要设想:两手和双臂抱着这棵树作往上拔、往下栽、往前推、往后拉、往外扒开、往里挤合等等。但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动作越慢越小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树引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有这么一点意思就够了。同时要注意凡身体与树接触的部分,如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合两臂微动之意。周身关节都要有似曲非直之意。站此浑元桩,还要注意下列具体的各点:
头:头的位置对人的整体运动非常重要,不同的头部位置可以引起不同的姿势反射。头顶好像有在线提,似顶非顶,颈直而微掩,左足在前时则左拧,右足在前时则右拧。下颏微收,颈下若能容球。
肩:背骨自然直,两肩松垂,向左右稍稍扩张,腋下如能容球,心高微收,胸虚背圆,即前人所谓“肩如担担”。
手:两手距离约三拳,十指分开,虎口微撑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之感,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左手向右、右手向左伸时都不许超过鼻子。切忌过高,也忌过低.前伸不过足尖,回撤不可贴身。
齿:上下齿要接而微错,不可用力扣合。舌、鼻、耳和健身桩要求相同,从略。
腿:两腿支撑体重用的力,大约是前腿三分,后腿七分。两腿外缘,似有力微向内滚裹,同时两膝似有力向外翻张。
步:前后脚的距离,以后腿不必用力,前腿就可以提起,前进、回收都能随意动作为准。
  下面就浑元桩来谈谈用意的问题。意拳讲求的是一个“意”字,王芗斋先生说要“揣摩意中力”,我们在站技击桩的时候,就要在这“揣摩意中力”上下一番功夫。意和力是什么关系呢?芗斋先生说“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任何力的表现,都是意念支配的结果。王先生又说“意即力也”,进一步说明了意与力的关系,在初练站桩时是要求做到用意不用力,到了一定的阶段则要求做到意到力到,最后达到更高的阶段,则应该是意力不分,意和力成为一体了。若求技击应用非达到意力不分不能得拳中奥妙。
  从浑元桩抱树的意念来谈一谈“意”的训练:在开始练浑元桩的时候,只要求单一的设想把树推、拉、提、栽、开、台等等。在有了初步的感觉,确实有棵树推不动、拉不动的意境存在。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设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下去又横着把它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一拉等等。因为在实用的时候,用力就没有固定的顺序,所以在平日训练的时候,就不能按事先编排好了的顺序去练习。再提高一步到了高级阶段就应该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把树合上,又想拉,又想推,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都想,什么又都没想,总之是一种哪儿都有一点意思,又都什么也没有的模模糊糊的感觉。其结果培养出来的是:不碰上就什么也没有,而在哪儿碰上,哪儿就有的奇妙境界,模糊的感觉,实际上是精神的高度集中而不是发呆。按拳术老前辈所述,习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也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善于游泳的人,往往忘记了水的存在,正因为忘记了水的存在,游得更自在更好,就是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