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大乱炖

 雁冰与书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昨天看《王小波传》,作者讲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那时的王小波不过二十岁出头,但他早已对读书如痴如醉,对他来说,只要能拿到的书,他就去读。其实他也是希望通过读书学习来改变命运。而那个时候的青年,因为还未从革命的浪潮中走出来,有一种普遍的精神饥饿感。所以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厂工人,他们都热衷于找各种书看。就像《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中,那些在战火中的人们从书籍中寻求慰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一方面希望从书籍中寻求慰藉,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读书来填满自己空荡荡的精神。

再回到我们如今这个年代。我以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种“精神大乱炖”的年代,与那时“精神荒漠”的年代是截然相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个个精神饱满。人们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和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主动,也有被动,然而对这些信息却缺少判断力:我们不知道自己接受的信息、吸收的所谓精神是好是坏。就像吃东西一样,一股脑儿将很多东西塞进了肚子,自认为他们很可口,对吃的东西没有任何怀疑;然而有些食物(有些不知是否能称为食物)中,所掺杂的东西是我们看不到的。于是,有人吃得太多而撑坏了肚子,有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如野味)而染上了病毒。精神的病毒和生物学的病毒完全是两码事。生物学的病毒会引起我们身体的种种病痛,就像前两年困扰我们全世界的新冠,不少人感染,也有不少人死去,也因此让我们对病毒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但精神的病毒是不会造成身体的病痛,或者说是不会直接造成身体的病痛;它会慢慢蚕食一个人的思想,直到完全掌控他,而中毒者是浑然不觉,甚至还自以为清醒、自以为大智慧、自以为认知高。而如今的大多数人依旧是精神空虚的。这就像山珍海味等乱七八糟的食物吃遍了、吃多了,就觉得没有任何胃口,除非真的饿了,才吃点东西填饱肚子。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看书,也看各种短视频、自媒体文章,还有听书的、听种种见解的,我们现在信息获取的方式真的太简单且方便了。然而即便如此,人们依旧精神空虚。一些人读了几本书,就觉得比所有人高人一等;一些人在学习了许多知识后,依旧自私贪婪甚至伪善;更普遍的则是读了很多书、接收到许多信息,依旧迷茫。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功利主义。其实原本提出“功利主义”这个概念时,是为提出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即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也叫“效益主义”。我们也可以将最开始的“功利主义”理解为“最大幸福原则”。如果你想更深地理解这个词,可以搜索百科词条“功利主义”。追求幸福,其实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我想,没有谁来到这人间是为了追求痛苦吧。但我们如今这个时代,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肤浅”。对一个词汇、对一种思想、对一本书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不深刻。就比如很多人对“功利主义”的理解,那就是追求自己的功利最大化,只要自己快乐就够了。于是,人们为了自己快乐,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比如为了赚钱而大发国难财的,为了流量而传递不良价值观和种种擦边的等等;因为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赚到了钱,自己就快乐了,其他人的死活关自己什么事。但人们也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功利主义”所依赖的基础是道德观,如果摒弃了道德,那还谈什么幸福快乐;即便得到了幸福和快乐,也是“邪恶的幸福”“邪恶的快乐”。就像我曾亲眼见过的一个同学,他以欺负比他弱的同学为乐趣:这样的“邪恶的快乐”可取吗?

要走出精神空虚,就不能只盯着钱,只盯着眼前的短暂的狂欢,而应该为了长远的幸福考虑。多读书吧,多深入思考一下。

end


文/雁冰
图/雁冰
一个普通读者和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