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同源——马顺先以书入画写花鸟(第一百三十六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三品寻美丨书画同源——马顺先以书入画写花鸟

《三品寻美》我们又见面了。上一期马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绘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那么这一期我们结合马老师自己的作品展开来聊聊。

中国绘画是非常讲究计白当黑的,我注意到马老师这个部分的作品呢,有很大面积的留白,眼前的这幅作品是左右呼应、景深拉开的,在视觉上就很美。可以请马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在构图当中是有什么讲究吗?

这一件作品,它是挂在一棵树上的一个藤蔓类的花卉,我忘记了这个花叫什么名字了,但是它色彩(上)蓝蓝的那种紫色,还有叶片呈现出来发蓝的那种绿,很打动我,我觉得就是这么样一个很冷色调的、花和叶的组合关系;大和小、多和少的疏密,也非常的丰富。

马顺先作品

所以我在处理的时候,就非常在意花瓣的造型和花蕾的造型,它的这种点状的形象关系。然后配以泼墨的方法来处理叶片的造型,所以在画面上边就会看到这种点线面的组合关系,从花儿和叶子还有藤枝的组合、点线面它们之间的搭配,就已经让人家能够感觉到有紧有松的一个造型;

而下垂的这两束花、三束花的这种主次关系、强弱关系、长短关系,在画面上边就已经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新的节奏感,都是竖向、纵向的排列。所以在画面题款的时候,我也在靠近边沿的地方、在比较次要的那一束花的地方,用竖线的形式造成了这三个竖线的错落变化,所以题款的位置就是为了呼应花的纵向的造型。

画面的构图就是这样,让你画面的中心更加突出、让你的主体更加突出。所以在我的画里边,我常常说那束花儿是1号,另一束花是2号,后边都是群众演员了,我往往会这样给大家讲这个道理。

就是有这种对比。

对。就是在寻找它的这种对比的关系,让画面从单调走向复杂,从简单变得丰富、变得耐看。构图的目的就是把框架组织得很繁杂而不能杂乱。


前面那一期,我们有聊到马老师对写意花鸟画是情有独钟的。说到写意花鸟,我就想到古代有一位画家叫徐渭,他的《墨葡萄》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也是像您这样有大面积的留白。

徐渭《墨葡萄》

但是他整幅画作就拿《墨葡萄》来说,让我感觉很丧,可能有文人那种悲凉感,但是您的画作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生机勃勃,很富有生命力的感觉。我想问一下,这种区别跟画家的心境有关吗?


嗯是的,一定是什么样的人画什么样的画。徐渭这么大的一个学问家,一个通才,他非常的郁郁不得志,一辈子都是很不幸的那种状态。

所以在他的画面里边,我觉得他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他内心压抑的那种释放,更多的是他墨点无多泪点多的一种状态。

徐渭作品

他在画《墨葡萄》的时候,其实他是借葡萄那个点和线的关系、借他对葡萄这种形象的的理解,在他的画面里边宣泄他的感情。所以会看到有很多地方,他的用笔是非常的错综复杂,并且是侧锋为主的那种状态,是破笔为主的那种状态、破墨为主的状态。

徐渭《墨葡萄》局部图

在徐渭的画里边,我们能感受到灰色和黑色之下的那种悲凉,这是跟他的身世有关的。他的画里边,虽然留有大面积的空白,但是那种凄冷,仍然是让人能够读到画面背后的东西。

徐渭作品


我觉得我们是很幸福的一代,在这样一个盛世的时代,如果是让我用纯水墨来表现我对这个时代的感受的话,我认为我是词不达意的。

所以2015年之后,我就在色彩方面做了新的探索。我觉得应该用色彩、用丹青来描绘我们的新时代,我在花鸟画里边尽可能的减少用墨的比重,尽可能的多用色彩来表达我对热带、亚热带题材的感受。

我对南方的印象、对热带、亚热带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感觉,绿是那么样的浓郁,红是那样的饱满,我觉得这才跟我们这个盛世时代的感觉匹配。

马顺先作品

在深圳这么多年,这种海滨城市的阳光、空气和纯净感,还有花卉之间的这种灿烂,我觉得应该用色彩来表现我们新时代的花鸟画。

马顺先作品

我没有徐渭的那种悲凉,也没有八大山人的家国仇恨,所以好好的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真诚,我觉得就应该用色彩来表现,可能我的色彩还是淡雅的偏多,我还在尝试着用一些更浓艳的色彩来表现我对南方花鸟的探索。

所以我觉得如何让我们的花鸟画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的这种背景下有新的突破,这是我们当代花鸟画家应该去探索的一个新的课题。

我觉得老师把新时代花鸟的那种感觉呈现的非常的好。我们都知道写意画是非常强调书写性的,上一期和这一期老师都有提到,但是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他说:书法的技法和国画的技法是两码事,就是“书画同源”这一句话,他是不认可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书画同源,我觉得这个课题其实也是大家都一直在探索的,我们中国人的书法就叫心画;我们中国画儿也是借物传情的中得心源。

所以一定是借助这个对象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的这样一种写意绘画,不是把那个对象画的很像,就是好了,而是怎么样把那个对象精神的部分提取到你的画面上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中国人叫以书入画,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中国人画画是叫什么呢?叫写。

马顺先作品

这个写的同义,还有一个泻的意思,就是倾泻出来这样的一种感觉,所以写就是真情的一种倾泻,它有这样一种滔滔不绝的感觉,这是我们中国绘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写。

西方的绘画,更多的是画、是描。我们的工笔画,曾经也有十八描,也是描,而我们中国人对工笔画的认识,就是把它认为是匠人绘画;高级的绘画是文人画里边的写意绘画,是我们对写意的倡导,所以书画同源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

对。马老师,我们刚刚讲的那一幅作品,也讲到了落款的位置,我发现这一幅画的落款跟别的作品好像不太一样,我想问一下您,这一幅画的落款是有什么讲究吗?

每一张画的落款都是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也是画面内容的一部分。这张画,大面积的题款,用小字提了那么多的内容,其实不是为了卖弄自己的文笔,而是为了丰富这个画面。

马顺先作品


在这个画面上面,我画完的时候,其实就是左边一个主体:一大串的藤蔓的花卉;右边一小组藤蔓的花卉跟它做陪衬;在主体的后边还有很细碎的、小点状的黄花跟它的映衬。这个画面画完的时候主次已经很分明了,但是画面内容显得比较简单,就是这么一大组一小组。

如果我愿意让这个画面就这么样变成一个竖线型的构图的话,我就找一个位置题一个竖线型的题款就可以了。

我常常认为规律性的东西,怎么样把它巧妙的利用。刚才我说竖形横破,就是画面上是竖形排列构图的话,我用横线来打破它。

所以在这里边,我也是用一个貌似横线的一个面,在画面上边的部分,用短短的小竖线来丰富画面的内容,所以这些小字也变成了藤蔓类的一些短竖线,让画面的构图变得更加丰富了。

所以这个题款就是在画面上部的位置,用一些短的竖线形的点,来构成画面的内容。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句话,用在马老师的作品里是再合适不过了,马老师把大自然的生气融进了传统的笔墨当中。

让传统活化于创新,感谢马老师今天的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