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新用户40828904 2024-05-23 发布于福建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控制的土地直线下降,也就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所以东周从一开始基本就是一群诸侯国在玩。这些诸侯前期互相争霸,后来转型搞兼并,这两个阶段就分别被称为春秋和战国。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这张图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的,关中地区在平王东迁以后仍然被犬戎控制,日后成为秦人崛起的本钱

平王东迁以后, 周天子失去了关中大部分土地,因此急需找个靠谱的大腿来照应自己。放眼全国, 只有郑国最亲,时任国君郑武公和周平王是一个爷爷的堂兄弟。因此郑国国君就入朝兼职周王朝的正卿,相当于总理。

加上郑国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地区, 人口众多, 所以很快就从最晚的封国变成当时的中原小霸王。

由于郑国的崛起, 北边的邻居卫国和东边的邻居宋国就开始坐立不安了,因为中原这一块地就那么大, 郑国想要生存空间,就只能找周边邻居要。所以卫国和宋国基本就是郑国的死敌。

这俩国家拉拢郑国南边的邻居蔡国和陈国,组成四国联盟,有事没事就跟郑国干一架。

郑国双拳难敌撕腿,所以就拉拢宋国东边的齐国和鲁国, 威胁宋国的大后方。

春秋刚开始时中原地区的历史主线, 基本就是四国联盟对阵郑国的霸权扩张。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春秋初期中原的地缘形势

周天子眼见郑国越来越强势, 对自己也不是很尊敬,因此当时的平王就想辞掉郑庄公的正卿之位,分权给另一位卿士虢国的国君。郑庄公非常不满, 跑去质问周平王,平王心里委屈, 嘴上也不敢承认, 为了安抚庄工俩人就互相交换太子做人质,来表示对对方绝无二心。

这就是周郑互质的典故。这是一个闹剧, 堂堂天子和一个诸侯之间互相交换人质,天子颜面何在?

所以从这以后宗周和郑国就闹掰了,两国关系无法挽回的恶化下去。因此周天子后来其实也算是加入了反郑联盟。公元前707年, 周天子叫了几个小弟(陈、蔡、卫)去揍郑国, 双方爆发繻葛之战,在这一战中,联军战败 周桓王肩膀被郑庄公大将祝聃射中, 差点没命。

没了郑国这个大腿以后, 宗周基本就没啥存在感了。后来也只有在大国争霸的时候才会被喊出来盖个章, 走个形式。

问题来了,郑国在中原地区纵横捭阖的时候, 周边国家为啥没动静?

秦国是在平王东迁的时候因为护驾有功才被封为诸侯, 地方小的不行, 这段时间就一直在西方找犬戎要地盘。晋国国内则出现了持续67年的曲沃代翼事件, 同样是无暇顾及国外。南方的楚国也在忙着开疆拓土, 整合周边力量。

所以舞台就留给了中原这几个国家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曲沃代翼——曲沃小宗取代大宗成为晋国国君的过程

看下来就只有当时的齐国比较有精力参与中原的国际事务。齐国的主要外交方向是和郑国结盟, 跟着郑国打宋国。后来因为分肉事件郑鲁反目,齐国又跟着郑国打鲁国。

郑国在郑庄公死后(公元前701年)由于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陷入持续二十多年的内乱中, 国力逐渐衰落,中原小霸王的历史就此结束。

然后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春秋争霸时代。

春秋争霸到底争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 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位置, 所以大家争霸,争的就是谁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当然成为天下共主并不是一定要废除周天子, 毕竟周天子虽然没有实权, 但对各国还是有那么一些号召力,所以霸主不会真的傻到去自己做天子。

霸主只需要获得诸侯国们的承认和服从, 实际上就是成为天下共主的角色。 所以我们看到齐桓公起来以后, 就到处的对外征伐, 谁不服揍谁, 但是理由一定要正当,因为你得收服人心。所以会发生俘虏了鲁国国君还要给放回去的事情, 打个仗还要讲究师出有名,看起来很虚伪对吧, 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威望, 收服人心。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齐桓公

因为当时周礼还没有完全被破坏 , 大家心里还是有这么一套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然后一看,齐桓公这人不错, 能打能收还讲道理, 不欺负人,于是纷纷表示臣服。

然后大家开个诸侯会盟, 推举齐国为盟主,周天子再派个使臣过来, 赐给胙肉,承认齐桓公为诸侯之长,这霸业就算成了。

后边的几个霸主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

齐桓公死后,齐国也陷入诸子争乱, 后来虽然被宋襄公帮忙平定(公元前542年), 但齐国霸业也基本崩溃。

春秋前后一共出了五个霸主, 被称为春秋五霸, 但是五霸是哪些人到现在还有争议。一个版本是齐桓晋文楚庄和秦穆勾践, 也有版本要把夫差算进去。

其实这个争议没啥意思, 比如说勾践, 确实是后来参加了诸侯会盟,也被周天赐了胙肉, 但是勾践死后不久越国就解体了,越国的霸权也基本没有影响到秦国和晋国, 所以这个霸权流程没错,但是实际上影响力非常有限。

然后秦穆公时期虽然国力也还不错, 但大体是被晋国堵在函谷关以内出不来, 这个霸权也不算。

因此不必从数量上拘泥于春秋到底几个霸,从实际上看, 真正能够成为全国性的霸主, 并且真实施展影响力的, 也就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三个主角, 五个龙套

齐国的霸业只经历了齐桓公一代,但晋国和楚国的霸业却成为了齐桓公之后的春秋争霸的主流。

642年齐国霸业崩溃, 636年晋文公回国,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 晋国获胜,建立霸业。但楚国并不甘心就此放弃,晋楚争霸也就此展开。

从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战, 到公元前546年宋国主持下的弭兵之会,两国的争霸持续了86年, 其中楚国仅仅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战获胜称霸国一次, 但很快就在575年的鄢陵之战后交出霸权。晋楚之间直接爆发战争13次, 晋国11胜2败,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将, 晋楚争霸楚国更像是一个陪练。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城濮之战

这一段时间是春秋历史上最精彩的时刻。为了争霸这个目的, 秦楚联合,齐楚联合, 试图瓦解晋国霸权, 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然后中原地区的宋、郑、陈、卫、蔡等这些小国家,到这里就彻底成了墙头草, 谁赢就做谁的小弟。因为国家实力不允许,曾经的小霸王郑国现在进入七穆时代,鲁国也被三桓反复困扰。外交上基本很难有啥作为。

鄢陵之战是晋楚之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之后, 两件事情困扰了双方。 第一就是晋国的六卿争权进入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国君基本被架空,第二就是楚国背后的吴国开始崛起, 威胁楚国东南方。所以两国都有点力不从心。在宋国执政官向戌敏锐的补充到了这一信息, 开始两边奔走调节, 最终在公元前546年促成弭兵之盟。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著名的国际和平会议

这个会盟的核心思想, 就是晋楚平分霸权,共为霸主,除了秦国和齐国, 其他小国必须向两国分别纳贡, 以示诚意。

这个会盟虽然让小诸侯国们财务负担加重,但和平总算来临, 潜在的战争威胁减少了, 所以皆大欢喜。

之后楚国专心对付吴国,晋国则暗地里跟吴国交好,扶持吴国牵制楚国。

春秋的争霸也进入了尾声。之后吴国和越国先后成为地区霸主, 但都是昙花一现, 最后先后被楚国吞并。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春秋后期诸侯国

弭兵会盟其实还有一个很少被人提起的影响。

就是这次会盟以后,除了楚国, 大家的战争威胁基本就结束了, 外部威胁减少, 士大夫们开始在内部争权夺利, 并逐渐掏空国君的权力。 最典型的就是齐国的田氏和晋国的三卿。

晋国六卿十一家,现在也只剩下最后六家,弭兵之盟以后, 六卿对晋国国君的侵蚀进入最后阶段,掏空国君权力以后相互间又展开火拼。先是韩赵魏智四家灭中行、范氏,然后是韩赵魏三家灭智,智氏被灭以后,三家基本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国土, 晋国名存实亡。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被称为春秋时代的终结。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年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得名于孔子的《春秋》,战国得名于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实际上《战国策》的起始时间是从公元前476年开始的,所以也有人将战国和春秋的分界线定在前476年。)

这条分界线的深层含义,就是周王朝立国根基分封制彻底崩溃了。过去诸侯必须是周天子册封, 现在自己去抢也可以了。周王朝的底线没有了, 这个时代也就结束了。

然后就开始了大变革时代。

战国的大变革并不突然, 这是因为春秋的争霸摧毁了周王朝建立的那一套政治和经济制度。诸侯为了争霸, 打破分封制的惯例, 选用大批有才能的贵族治国, 比比如齐桓公用管仲, 晋文公用赵氏,秦国用百里奚。谁打破的惯例多, 谁就能称霸。反倒是对周礼继承最完善的鲁国, 最后越走越没落。

这里最有特点的就是晋国, 晋文公即为以后设立三军六卿, 六卿有贵族世袭,战时相当于总参谋部, 平时相当于内阁, 这种集体领导制度给晋国争霸提供了优秀的战争人才和治国人才,也让晋国成为春秋最强大的霸主。所以有“一部晋国史,半部春秋史”的说法。

所以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正是礼崩乐坏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比如如果大家都按照周礼中贵族作战的礼仪, 那怎么会有孙子兵法的出现。 如果大家墨守周王朝的等级制度, 那又怎么会有后来的百家争鸣和纵横捭阖的外交艺术?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那么春秋的争霸战争为什么打到后来就停了呢, 因为大家发现争霸谁也不能一直赢下去, 通过争霸这种模式成不了天下共主。所以还不如扩大自己的国土, 充实自己的实力。所以春秋争霸战争后来就变成了了兼并战争,一大批小国被大国吃掉,到了战国时候, 兼并战就成为各国间战争的主要目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到了战国, 战争结束以后往往都要割地割人口。这种战争目的就要比争霸残酷太多。争霸失败顶多退出霸主位置, 但是兼并战争失败, 就要有亡国的危险。

这种求生欲就催生各国君主开始考虑变革。

首先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为什么魏国会成为第一个变法的国家?我们看一下大概就能理解了。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犬牙交错的魏国国土

魏国的领土在战国初期是非常的破碎的,运气很不好, 西边是秦国, 东边是齐国, 南边是楚国, 都是大国, 自己又被赵国和韩国的领土分成两半,又地处中原,被大国包围,地缘位置非常的紧张。经济上不如韩国有钱, 军事上不如赵国能打。所以魏国的生存压力是最大的。

所以魏国的变法带着明显的救亡图存的味道。

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用人,就是用人只看能力不看出身, 打破贵族对特权的垄断,文人有能力的你去做官,武人能打仗的你就去做士兵, 并且凭借军功晋升。这么一来大家的积极性都提高了,李悝变法以后, 魏国的国力马上就强大起来, 连续打败齐国韩国和楚国, 将被韩国分割的国土连成一片。并且通过十一年的河西之战, 从秦国手里收复前550年晋国失去的河西之地。秦国被魏国压制八十多年, 直到公元前330年才重新占领河西之地。

魏国的这个变法效果太显著了, 其他国家马上就有样学样,开始搞起了变法。先后有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 齐国的邹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不管是哪国的变法, 大家都是以李悝的变法为范本, 核心思想都是扩大用人规模。

所以我们看, 周王朝的用人方式,从当初的用宗亲,到用贵族, 到现在的用士人, 都是在扩大用人规模,解放人的积极性。过去人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 世代做同样的事情, 现在就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为了士人的晋升打破贵族对特权的世袭, 那么 土地就不能再被贵族世袭, 单靠国君又管不过来,就只好分成一片一片的派官员去管理,官员只有管理权但没有所有权。最后所有的土地都归于国君直辖。

这就是郡县制。分封制是间接管理, 郡县制是直接管理。我将其比作,家族企业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郡县制的改革反过来催生了国家间的兼并。 为啥这样说呢, 因为土地归属于国君直辖, 又有职业经理人管理, 所以打下的土地越多, 国君统治的地方越多,统治的地方越多,能够动员的军队也就越多, 实力也就越强, 而且还不影响你管理。所以郡县制就助长了国君的扩张野心。

有人问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推出来的吗?其实郡县制的雏形在很早就出现了, 只不过叫法不一,秦始皇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和推广罢了。中国最早的县出现在楚国,叫息县, 现在还叫息县,三千年没改名。申息之师成为楚国在春秋争霸中的一支劲旅。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申息两县位置

但是这个变法改革, 既然要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那就肯定会得罪这些贵族。你想啊, 人家世代世袭的特权和封地没了, 这不是要命吗, 所以吴起在楚国变法变一半就被贵族乱箭射死了, 改革措施也都被废除了,商鞅在秦国变法变一半也被车裂了。但是新国君秦惠文王也知道变法对秦国的重要性, 所以秦国的变法不仅彻底而且也被继续推进下去。

战国的主角一开始是魏国, 魏国变法强大以后,采取积极进取的扩张政策, 因此遭到各国的敌视。353年,赵国攻打魏国的附庸魏国, 但实力不济, 被魏国包围国都邯郸, 因此引发齐国围魏救赵, 这就是桂陵之战。实际上这场战争并没有对魏国有太大的伤害, 齐军俘虏了庞涓, 但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 魏国主力继续包围邯郸, 并在第二年击败了齐宋联军, 后来还是请楚国出面调停,齐国才体面的退出战争。

所以魏国当时是真的强大。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巅峰时期的魏国

秦国也知道自己不是魏国的对手, 因此就玩起了外交艺术, 正在变法的商鞅就跑到魏国给魏惠王戴高帽子, 劝他称王。魏惠王心里也一直有一个称霸的梦想, 于是就模仿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 这就是逢泽之会,要在会上确立对各国的霸权。

所以逢泽之会是最后一次称霸的会议, 齐国当然不承认魏国的霸权, 所以会后双方就爆发了马陵之战。在这次战役中, 庞涓被杀, 魏军主力被击溃,所向披靡的魏武卒精锐也损失殆尽,魏国元气大伤。秦国趁虚而入占领了魏国的河西之地。

两次失败终结了魏国的霸权, 也终结了魏国的崛起。齐国凭借两次战争成为东方强国, 秦国也因为夺回河西之地开启崛起之路。

魏国衰落以后迫于秦国和齐国在东西两面的威胁, 就开始寻求组建联盟。这就开始了合纵连横的时代。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战国外交艺术

合纵,就是除了齐国和秦国以外的中间几个国家联合起来, 抵御秦国或者齐国的兼并, 连横,就是齐国或者秦国拉拢中间的国家兼并其他的弱国。有些小国没有办法, 时而和秦国联合,时而和楚国联合, 所以就有了成语“朝秦暮楚”。

后来秦国一家独大,合纵就变成了大家联合起来抵御秦国, 连横就成了秦国拆解联盟各个击破的策略。

所以合纵连横就是接下来战国历史的主线。

这里边还有个细节, 就是魏国被齐国打败以后向齐国称臣,联合了一批小国到徐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好意思单独称王, 所以也就承认魏惠王为王。这就是徐州相王的典故。从此以后各国纷纷僭越称王, 和周天子一个级别。

魏惠王和齐威王以及秦惠文王都是谥号, 是死了以后被冠上的。 所以在这之前诸侯死后都是某某侯,某某公,以后就都变成某某王了。

最后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六国了呢?

一个是变法彻底, 一个就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先说变法, 我们在课本上背诵了一大堆变法的内容, 总结下来就是一个意思。通过变法, 将秦人牢牢的控制起来, 只给两条出路, 要么拼死拼活的种地, 要么出去打仗。种地一辈子没有出路, 打仗就有机会凭借军功晋升。所以秦国就变成了战争机器,战争越多, 晋升机会就越多, 军队就更加狂热,所以秦军所向披靡。

等到秦国一统天下, 战争没有了, 晋升通道封死了,种地又没活路,于是开始内卷,矛盾就开始爆发了。陈胜吴广都是军人出身,而且原本还是免役的军官。

地缘政治上, 我们知道, 像中间的韩国和魏国, 其实是最没有出路的, 四面都是大国包围, 很难强大, 你要么就老早的趁着别国崛起的时候兼并其他国家, 否则迟早要被肢解, 春秋时期的郑国,现在的韩国和魏国都是一样的。

中原地区无大国。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战国秩序崩溃的前夜

所以从地缘上看, 最有机会统一其他国家的就北边的赵国燕国, 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 西边的秦国。

但燕国距离中原太远,经济底蕴不够, 一直都没有啥雄厚的资本。

齐国因为独吞宋国, 被五国联军打的差点亡国, 从此退出强国队伍。

楚国其实是最有机会的, 地广人多,但我们前边讲过, 楚国在诸侯中最早称王,但用的还是周天子分封诸侯那一套, 所以楚国的宗亲政治比周王朝的其他宗亲腐朽要晚一些,所以春秋时期楚国能跟晋国争霸百余年。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 宗亲政治的弊端就出来了, 这帮子王族亲戚垄断朝政,又扑灭了吴起变法, 各自的封地将楚国分成好多份。所以到战争的时候, 别看楚国人多地广,能够动员的军队规模远不如赵国。

在外交上也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在跟秦国的外交上总是吃亏。

所以剩下的就只有赵国了, 赵国是最有晋国遗风的国家, 特别是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改革以后, 赵国学习胡人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 李牧曾率领这支军队凭赵国一国之力打的匈奴十几年不敢南下。

不幸的是赵国碰上了改革更加彻底的秦国。

秦国地处关东,以前被晋国死死堵住, 整个春秋也没怎么打出去过,现在晋国一分为三, 劣势变优势,就算是各国联合起来, 一打六,也是单面作战,地形上还有函谷关卡着东方军队。而且变法又是最彻底, 还兼有富庶的汉中之地, 国力和军力都是最强的。

战国兼并战打到后来, 其他几个国家都被蚕食的差不多了, 就只剩下赵国还能支撑一下。但是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大军, 秦军进而围攻邯郸, 赵国差点亡国。秦国的统一差点就提前三十年实现。

这个时候就靠战国四公子死撑,平原君死守邯郸, 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 楚国春申君率军救援。大家勉强击退秦军, 为赵国续命三十年, 也就是为战国续命三十年。

战国四公子是这几个诸侯国最后的明白人,国君已经颓废到不行,放弃了抵抗了。所以四公子时代结束以后, 战国的历史也就基本结束了。

邯郸之战前九个月, 未来的秦王嬴政出生在邯郸。灭六国的收尾工作就是这位完成的。

一口气带大家看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

公元前230年, 秦灭韩。228年, 秦灭赵,225年, 秦灭魏,223年, 秦灭楚, 222年, 秦灭燕,221年, 秦灭齐。

至此, 春秋战国时代结束。

还有啥不明白的,评论区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