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军历史上的工兵,最早可以追溯到人民军队创建初期

 哈哈狮的信箱 2024-05-23
图片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内景。资料图片
工兵,素来享有“天堑神兵”的美誉。行军途中,他们是开路先锋,勘察地形、搭桥铺路、排雷清障;攻城克坚时,他们是钢铁勇士,挖坑道、埋炸药,轰开坚固的城墙。作为军事技术兵种,工兵在战争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人民军队的工兵在成长壮大初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工兵人才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人民军队中的工兵最早可以追溯到人民军队创建初期。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都有工兵活动的身影。南昌起义中,第11军第24师和第4军第25师所属工兵营参加了战斗,并在南下广东途中担负架桥、道路抢修、构筑阵地工事等工程保障任务。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的工兵队伍,由来自安源路矿的20多名爆破工人和其他有专业特长的年轻矿工近60人组成,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爆破队,由杨明担任队长,王耀南担任副队长。广州起义中,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团工兵连参加了攻打广州政府机关等战斗任务。这些工兵是人民军队行列里最早的工兵,也成为后来人民工兵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的火种。
随着作战形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共中央充分认识到工兵在战争中的作用。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在正式向全国各苏区红军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明确规定,师设工兵队,并规定了具体的编配员额。这是首次把工兵这一技术兵种正式列入红军编制。
1930年10月7日,红1军团在江西吉安组建工兵队(后称工兵连)。在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朱德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毛泽东勉励工兵指战员,干革命要吃苦、要坚决。朱德指出,工兵的任务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炸碉堡和挖防空洞。这支工兵连下设2个排,人员主要由原安源路矿工人组成,是红军时期成立的第一个正规工兵连。
1931年10月14日,红一方面军总部针对部队在作战中暴露的问题,发布训令:“以前打土围子攻炮楼都是用步兵的冲锋,用炮兵威吓,实在不够得很,死伤很多,土围子炮楼还是没有打开,总不晓得用工兵的效力去挖地洞、打对壕、埋地雷,去爆炸他的围墙,再冲进去,或是用多量火药完全给他炸个干净。”因此,红一方面军总部要求各部队普遍推广坑道爆破技术,注意收集爆破数据,总结坑道作业经验,以便整理工兵教材训练部队。但是,工兵人才匮乏仍是制约人民军队工兵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了培养工兵专业技术人员,红军通过抽调、选拔、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工兵干部。其中,通过红军学校专门开设工兵科来培养工兵人才,是主要渠道。1931年冬,中革军委决定将闽西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和红3军团随营学校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萧劲光、何长工(代)、刘伯承、叶剑英先后任校长。1932年春,该校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红校是培养连、排基层干部的综合性学校,从开办至1933年秋,共开办6期,培养了1万余名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红校设有特科,下编工兵连(排),专门培养工兵连、排干部。工兵训练内容分为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其中工兵军事训练内容较为复杂,专业技术性强,因此学习时间相对较长。如红校第4期工兵排学习时间为6个月,训练课目有土工、爆破、坑道、架桥、渡河、操舟作业等。
工兵训练教材,既有因袭国民党军队方面的,也有红军学校自己编印的。特别是刘伯承担任校长期间,亲自组织编写了一批军事教材。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就珍藏着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编印的工兵教程《架桥》。这本教材共分为4章,其中第3章“桥梁”是全书重点。该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桥梁各部分名称、架桥材料、架桥作业等内容。整本教材内容丰富,细节翔实,并绘制了大量平面图方便学员理解记忆。
1933年10月,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以工兵营、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连和装甲车连合编为红军特科学校。学校下设工兵营,专门为部队培养工兵技术人才。1934年7月,中革军委发布特科学校工兵第4期招生命令,拟续招生150人,要求各部挑选政治坚定、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的工农分子或优秀战士,特别要挑选泥工、木工、船工、铁工等工人来学习工兵技术。
红军学校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工兵干部。1933年6月,朱德发布训令指出,工农红军学校工兵科毕业学员,各军团一律安置在工兵连并担任连、排、班各级干部,使我军技术兵种迅速建立起来。工兵学员回到各自部队后,成为组建工兵连的骨干。在战场上,训练有素的工兵很快发挥出巨大威力。
1934年6月,中革军委在江西瑞金武阳镇组建了直属工兵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0月11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要求部队在出发前两个小时应派出工兵连作为道路侦察队。12日至16日,中革军委工兵营、干部团工兵连和红1、红3军团工兵连在于都南门、龙门山等处开设了7个渡场,架设5座浮桥,保障中央红军顺利通过贡水。长征途中,工兵编入先遣队,在于都、湘江、赤水河、金沙江和大渡河上架设浮桥,操渡飞舟,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通路,被红军指战员亲切地称赞为“开路先锋”。
全面抗战爆发后,工兵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随着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各军区、军分区相继组建了工兵连(排)。抗日军政大学、炮校及抗大分校、新四军教导总队都开办了工兵科(队),注重工兵人才的培养。
在广泛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工兵在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中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百团大战中,工兵用爆破法在华北敌后战场上破坏了大量的铁路和沿线车站、桥梁、隧道、水塔等重要目标,有力地配合了战役的实施,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放战争时期是工兵迅速发展的阶段。为适应大兵团作战需要,遵照党中央“应尽一切可能建立和扩充各地的炮兵和工兵,军事学校应继续办理,着重技术人才的训练”的指示,各战略区先后扩编了工兵分队。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在吉林省通化县成立,这是人民军队中建立的第一所工兵专科学校。在4年多的时间内,该校连续开办5期,培养工兵干部1874人,并深入部队巡回开展爆破训练,先后训练出600多名爆破手。
1947年1月,中央军委向各战略区发出《关于加强工兵建设的指示》,提出为补救炮弹缺乏,增加攻坚夺城条件,必须加强工兵建设。要求野战总队、旅(师)均须成立工兵连,各野战集团或大军区参谋处中加设工兵科(3至5人),主要收集工兵爆破经验,开办连、排、班干部短期轮训班。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全军野战军旅以上部队先后组建了工兵连。1947年3月,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个工兵团——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工兵团正式成立。至1949年10月,全军已建立了18个工兵团、2所工兵学校和大量的工兵营、连、排,这为全国胜利后全军建设现代化的工兵部队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作者:刘小花     

文章来源《基建工程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