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美幼童被召回之后

 竹山一枝秀pfxh 2024-05-23 发布于江西

作者:李书纬


图片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招选派送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费用完全由官方承担,留学年限为15年。然而,到了1881年,李鸿章对留美幼童计划的态度由支持转为动摇,使得朝野间对留学事业的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朝廷责令李鸿章等查参洋局劣员,管束留美幼童的行为,如剪去发辫、穿洋装、不行跪拜之礼、信仰宗教等。李鸿章立即致信容闳,批评他严重失职,要他今后少管留学生事务,同时命令陈兰彬、吴嘉善等“设法整顿”留美幼童。

一直蒙在鼓里的容闳此时才知道陈、吴等人告了他和留学生的黑状,愤怒异常,赶紧给李鸿章写信说明。此时,在美国的陈兰彬、吴嘉善正在密商撤回留美幼童的事宜;而在国内,朝廷受保守派影响,也认为留美幼童问题严重,默许陈、吴等人的所作所为。

1881年初春,吴嘉善致电李鸿章,说撤回留美幼童应该从速,拖延下去非国家之福,并说自己将带二三十名学生先期回国。李鸿章接电后,虽不赞成,但也表示留美幼童“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复陈使》(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二日),《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一)朝廷的责难让容闳又气又急,他担心幼童若真的撤回,自己的心血将付诸东流。因而他四处奔走,拜访、联络美国社会各界名流、官方政要,希望通过他们来劝说清政府改变态度,让留美幼童继续完成学业。

容闳找到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请他给李鸿章写信,希望清政府同意幼童继续在美学习。与此同时,美国教育界也积极呼吁,100多位大中小学校长、老师、幼童监护人联名给清政府总理衙门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对留美幼童的表现大加称赞,称如果此番撤回幼童,前功尽弃,对中国来说将是莫大损失。

但这些人的说情并未改变朝廷的态度。1881年6月,朝廷作出裁撤出洋肄业局的决定。撤回留美幼童,他们回国后将何去何从?陈兰彬早有计划,提出“将各学生撤回内陆,严加甄别,择稍有器识者分派需用各衙门,充当翻译通事,俾之学习政事威仪。其次者令在天津、上海各处机器、水雷等局专习一艺”。(李喜所主编、刘集林等著《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一开始,幼童们并没有觉察到有什么变化,照样读书生活。不过,细心的留美幼童詹天佑感到吴嘉善没有原来那么严厉了,隐约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1881年7月,詹天佑与欧阳赓率先完成耶鲁大学三年学业,获得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

8月,暑假到了。留美幼童本想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这时吴嘉善的态度似乎也变得友善起来。然而,当容闳将裁撤出洋肄业局的消息告诉留美幼童时,他们的心情一下子跌入深谷。当时,他们正在野外宿营,即将被召回的消息让所有人都垂头丧气。他们只得怏怏地回到住处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留美幼童温秉忠后来忆及当时的心情说:“命令下达,对幼童言乃一忧伤之日,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幼童召集会议并派代表往见容闳博士,希望他代表幼童向政府交涉。容博士安慰幼童,并告诉幼童此番回国仅是度假,将来再返美完成所学。由于这种'保证’,幼童才同意返国,但是仍有六个学生始终留美未归。”(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图片

回国之初

1881年秋天,留美幼童陆续回国,经过近十年的留美生活,此时大部分幼童已经成年。由于先前保守派的攻击以及革新派的举动,官方对他们表现出冷淡的态度。留美幼童黄开甲在写给美国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他们返国后的“苛刻待遇”及群众奚落他们的情况:

曾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呀!全成泡影。人潮围绕,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只有一个人上船来接我们——是管理我们信件的陆先生……他不雇佣马车或船将我们载往目的地中国海关道台衙门,却雇佣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程迟缓,使我们再度暴露在惊异嘲笑的人群中。他们跟随着我们,取笑我们不合时尚的衣服。我们穿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中国裁缝的杰作,很难为时髦的上海人看上眼的。有些独轮车没有“法租界”的通行证,我们必须下车自扛行李而过……为防我们逃脱,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高宗鲁译注《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

这封信是黄开甲写给在美学习时曾帮助过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的。黄开甲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员,天资聪明。召回令下达时,他正在耶鲁大学踌躇满志地攻读二年级。

回国之初,黄开甲和众多留学生一起被禁闭在已废置多年、潮湿破败的求知书院内。时值中秋,他们思念亲人,但官方不许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后来,他们虽然被解除禁闭,但百姓对他们并不理解,常常用异样眼光看他们。社会的排斥以及冷眼,让黄开甲满怀愤懑和失落,让他不敢相信的是,几年的留学生活也让父母、亲人变得疏离。

经过上海道台的一番盘问,留美幼童终于得以离开求知书院。重获自由后,黄开甲准备前往英国继续深造。出发前,他回到家乡汕头看望父母。黄开甲离开家乡时毕竟年幼,一切记忆都还朦胧,近十年的海外生活更进一步模糊了家乡的面貌。他要找到自己的家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不懂家乡方言,无法和本地人交流,好在他的父亲是汕头海关的一名官员,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经由一名英国商人的帮助,黄开甲才找到自己的家。

一天上午,黄开甲被海关人员带到一处府院深深的大宅。一开始,他轻轻叩击门环,无人理会,后来只好放弃斯文,用力拍门。睡眼惺忪的仆人打开门,看见这个来历不明、身穿洋装的少年,不许他进去。黄开甲对仆人说,这家主人是自己的亲人,并向仆人求情,但仆人坚持不信。无奈之下,他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在门口大声喊叫“爸”“妈”,才最终得以入内。

图片

施展抱负

留美幼童归国前后,正是洋务运动初兴之时。怀着报国热情的幼童们虽然处处受到冷遇,但仍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希望有所作为。

容尚谦是容闳的侄子,作为留美幼童的一员,1932年他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忍耐、奋斗及受难,是我们的传统,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他们的坚毅使清政府“看到幼童的忠贞美德和爱国心,然后开始起用他们,并委以重任”。(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让朝廷认识到留美幼童作用和能力的还有一个历史契机。1884年6月,中法海陆战争打响。8月,中法马尾海战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詹天佑、容尚谦、杨兆南、黄季良、薛有福、邝泳仲、吴其藻等7人主动参战。

这几名留美幼童中,有必要提及黄季良。黄季良属于第三批留美幼童,是第一批留美幼童黄仲良的弟弟。1881年回国后,他与詹天佑等人一起被安排在福州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学习,后来在“扬武”舰任见习军官。

中法战争爆发后,黄季良感到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1884年7月27日,黄季良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当时他的父亲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做官。他在信中夹了一幅画: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身穿浅黄色的清朝军服,脚蹬皂靴,腰佩战刀。黄季良在信中说,“法国人侵犯我海疆,现在已经进入马江。望父亲大人不要担心、牵挂孩儿,只是战争的发展难以预测,孩儿既然深受皇恩,自当忠勇报国,孩儿也知道报效国家参与战斗不能胆怯畏惧,犹豫不前。如果有一天孩儿不幸战死海疆,希望父亲大人不要为孩儿难过。父亲大人不是常告诫孩儿要把孝敬父亲的感情用到报效国家上面来吗?”信寄出一个月后,中法海战爆发,黄季良、邝泳仲、杨兆南、薛有福坚守岗位,4人最终以身殉国。

黄季良等人的壮举让世人感动。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希望抓住这一感人事迹来促动清政府继续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因此,中法海战一结束,杨约翰即照会总理衙门,提出“尚望贵国于幼童出洋一事,嗣后仍按时举办,将见人才辈出,贵国兴盛之机,自必蒸蒸日上矣”。(《中国留学通史》)美国国务卿弗里林海森专门报告此事,说在此次海战中,留学生充分表现出高度勇敢及爱国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留美幼童再次彰显忠勇,也使一些开明人士看到了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军事技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日甲午海战中,作为北洋水师的成员,留美归来奋战海疆的有12人。比如,留美幼童陈金揆回国后,先被派到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后得到管带邓世昌的赏识,提拔为“扬威”舰的大副。在海战中,陈金揆在“致远”舰上掌舵,他冒着炮火,寻找有利战机,击伤多艘日舰。当“吉野”等4艘日舰进逼北洋“定远”舰时,陈金揆开足马力,冲在“定远”前面,拦击敌舰,“致远”舰遭到多次炮击。最终,“致远”舰被鱼雷击中沉没,陈金揆和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在召回的留美幼童中,获得学士学位的只有詹天佑和欧阳赓两人。詹天佑和众多留美幼童一样,在延宕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获准出来工作。清政府当初答应给他们官做,但在环境和制度的制约下,根本无视他们的个人兴趣及在美所学,而是将他们当作无科考功名、只有一技之长的“工匠”,随意安排了事。

詹天佑被分配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他在美国学到的土木工程与铁路建造知识,毫无用武之地。但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抱怨。后来,他投身铁路事业,还是通过同学的引荐。1888年,在留美幼童邝景扬的推荐下,詹天佑进入由开平矿务局改组而成的中国铁路公司。1892年,詹天佑参加修建京沈铁路,成功建成滦河大桥。这是由中国工程师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詹天佑的成就令外国工程师刮目相看。

真正让詹天佑蜚声中外的,是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修建京张铁路。同为留美幼童的梁敦彦当时是关内外铁路总办,他力荐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1905年,朝廷正式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局总工程师兼会办,一年后升为总办。

由中国人修建自己的铁路,这个消息传出后,外国列强都等着看笑话。詹天佑顶住各种压力,发誓要为国人争气,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在我受命此工作前,即使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但我全力以赴,至今已修成一段。”(《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建成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较预算节省经费35万余两白银,且工程质量十分优异,詹天佑真正实现了他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目标。

无论是参与保卫国家主权的战争,还是主持修建大桥和铁路等基础设施,都显示出留美幼童的忠贞、英勇、实力和抱负。他们用实际行动表明,留学生活不但没有使他们变成外国人,反而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而他们所学,也给当时落后的晚清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收获。

图片

“留美散兵”

1881年留美幼童被召回,留美教育几乎中断,自彼时起到庚款留学前,只有三三两两的自费生和官费生在美学习。这一时期的留美学生被称为“留美散兵”,其中,施肇基、颜惠庆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施肇基当时作为驻美使馆的一名翻译官,因为工作需要,接受美国教育。到美国之前,他并没有想到留学强国这个层面;到美国之后,中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使他的强国梦想日趋强烈。

施肇基,浙江人,1887年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肄业3年,后专攻汉文2年;1893年,16岁的他随驻美公使杨儒赴美。杨儒对使馆人员的工作、礼节、学习、生活等方面要求十分严格。施肇基作为翻译人员,英语能力自然得过关,杨儒安排他在华盛顿市立中学学习。施肇基回忆:

余任翻译学生时,兼在市立中心中学求学,每晨八时办入学,下午二时回馆。每天任务为翻译时事新闻百余字,及陪同杨钦差及其夫人于拜客赴宴时担任传译之事……余因之甚忙。预备学校每感到功课不足。且余数学根底不佳,而校中又规定法文、拉丁文皆为必修功课,深以课务繁重为苦,余之所以选入中心中学者,系因该校为华盛顿规模最大之中学,而又校址适中,交通方便,余为中国人在该校肄业之第一人。(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

施肇基大多数时间都在补习英语。第一年跟随华盛顿市政委员柔克登非学习;第二年,跟随华盛顿市立中学教员摩根女士学习,每小时学费1元5角。摩根女士每次授课都延长2个小时左右,而收费则只按1个小时计算。她的教学十分严谨,每次都让施肇基朗诵小说或散文一两篇,朗诵过程中,会将误读词句一一画出,令他更正,直到全部读正确了才过关。课下,摩根女士是一位温和善良、和蔼可亲的人。独居的她常常请中国学生寄宿在她家,施肇基和他弟弟都曾在摩根女士家中生活。摩根女士还经常鼓励中国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后来,杨儒调任俄国公使,伍廷芳接任美国公使。伍廷芳到美国后不久,施肇基从华盛顿市立中学毕业,伍廷芳进而让他到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施肇基是第一个就读于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师从史蒂文森教授。教授在讲解欧洲近代史时,向施肇基提问:“来美求学,有何志愿?”施肇基想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屡被动挨打的局面,说:“中国积弱,受人欺凌,愿以所学,为国家收回权利,雪耻图强。”教授又问:“雪耻图强,如何做起?”他胸有成竹地回答:“中国屡在国际战争中惨败,国民失去自信自尊之心,必须再与外人作战,战胜一次,恢复其自信自尊之心,然后可以努力有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

1901年,施肇基获文学学士学位;190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02年夏天,施肇基学成回国,1906年参加新科举考试,得最优等法政科进士,成为第一批“洋进士”。

施肇基留学,是出于使馆学生帮办事务的需要,而非专力留学。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官派留学生并不多。不过,19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每年都有各类自费留美者,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在美专科以上高等院校就读者至少有19人。(《中国留学通史》)

另一位“留美散兵”颜惠庆没有官方背景,他是由传教士带入美国的。入境时,他由传教士卜舫济的父亲卜老先生前来接船,才得以登岸。颜惠庆回忆:

彼时出国旅行,护照一类的证件,并无专管机关颁发。我的留学护照,系上海道署所出的一纸中文公函,申述我系赴美留学而已。公函用笺的边上,仅由美国驻沪总领事,用墨水笔签字证明,加盖官章。纽约海关人员验着该项文件时,口称不识华文,认为一切无效。并说按照移民法,华工入境,须具备第六款所规定之证书。卜老先生当即指出美国总领事既经签证,而来人实系青年学生,并非工人。年老的关员听后,一面搔首,一面喃喃自语:“手续不合,手续不合。”但终于让我登岸无阻。(颜惠庆著、吴建雍等译:《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95年10月,步入成年的颜惠庆开始了留美生活。一开始,他有点不太适应,特别是在饮食上。当时中国人虽然还不懂养生、保健,但新鲜的菜蔬、家常的烹饪技术与美国的西餐是完全不同的。好在颜惠庆还年轻,且由于家庭背景的缘故,较早接触西方文化,因而在美不到一年,就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在学习方面,颜惠庆首先就读于圣公会中学。这所学校坐落在一处常受大风侵扰的荒岭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以致颜惠庆在回忆录中称那段生活“堪与斯巴达式的禁欲风尚相比”。学校开设数学、德语、演说、修辞学等课程,颜惠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圣公会中学一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他通过各科考试,还赢得作文比赛金奖和辩论比赛大奖,最终顺利获得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深造的资格。

1897年9月,颜惠庆进入弗吉尼亚大学读书,先后学习德文、英国文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其中,他选修的德文、拉丁文、哲学、国际法和宪法等,为他日后从事外交活动打下了扎实基础。在弗吉尼亚大学学习期间,颜惠庆的进步赢得了校方的赞赏,教务长豁免了他的学费。他于1900年6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该校的第一名中国学生。

1906年,颜惠庆参加清政府举办的游学欧美毕业生考试,结果名列第二,受到慈禧太后召见,并要他到学部任职,但他未就任,而选择留在圣约翰大学任教。1908年,伍廷芳奉命出使美、墨、秘等国,颜惠庆毛遂自荐,伍廷芳当即答应,并任命他为驻美公使馆二等参赞,由此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

施肇基、颜惠庆可谓“留美散兵”中的佼佼者,这代表着留美幼童被召回后,中国学子留学美国的另一种现象。

本文转自“历史学人”公众号,原文载《同舟共进》2024年第四期。作者系文史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