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元习作教学思考:班级授课制向“工坊制”课堂模式的转向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吕群芳老师送我一本谭旭东所著的《小学创意作文50课》,翻开序言:扎实做好小学生创意写作教学,就看到“工坊制”教学这个词,很是中意。
2019学年的绍兴市课题中,我的“思维导图笔记(工作坊)解决单元习作问题的研究”中,也真实地展开过“工作坊”模式的单元习作课堂,并自费购置了制作笔记的封装器材,带着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笔记”。展开过:深入阅读——笔记制作——交流分享读写的基于读写转换学习思考的,学生本位的思维导图笔记工作坊。
也是这一次的研究,奠定了我从“小语思维导图”到“读写转换小课堂”的教学思考迭代。
序言中说:创意写作教学模式,是英美国家已经实践了100多年的现代文学教育模式,它从理论和方法上,尤其是在虚构、非虚构、诗歌和戏剧写作“工作坊”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广泛认可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论及课程模式。(P6.一、我过语文教育与作文教学的回顾和思考)
顺着作者的作文教学回顾和思考方向,我也先试着回顾自己所见的当前单元习作教学。
这些习作课堂的经验,一方面是来自于过去五年多以来本市六年级毕业卷大数据分析的思考,也指向自己所观摩的单元习作课堂,还是对自己单元习作课堂的回顾和思考。(当然,也是具有区域性和片面性且个人化的思考。)
第一个层面是从学校角度看。
就从我们浙江模式常态看,学校一般六个年级,每一个年级,一般几个班级构成。不同学生在不同班级的不同老师指导下,学习统编教材的单元习作。每个老师之间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孩子之间,也由原差异发生了新差异。(低阶的学校将这种差异归咎为教师个人业务素养,高阶的学校适当关注学情并落实于问题的改进与解决式教研。)
学校作为“同僚性”基础的组织,不同“班际间”排序为主手段的校内同僚性构建机制是缺乏的。如果学校更注重于哪位老师教学质量优秀,而忽视“班际之间”的同僚性意义所促进教师成长为“学的专家”的可能,这一所学校往往难以成为同层面的佼佼者。
从佐藤学先生对教师工作的双重属看,教师兼备“专家”和“匠人”的双重特质,意味着学校要改变教师只教学一个班的教材内容,而成为教学教材一项内容的“专家”和“匠人”。
事实上看,没有一所学校是将所有班级孩子的单元习作,都交由某一位教师,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也没有一所学校,是将某些对阅读教学有研究的教师,铺展开于一个年级里的所有孩子。(比如优质课获得的教师,并没有作用本年段的每个班级的每个孩子,只是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复杂。)
我个人存在着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国外以创意写作的课程的教学,在进行教材使用的学习时,学生是可以公平地参与到那些专家教师的课堂上学习本册教材内容的,而不是分到哪个班级,就由哪个教师教学(哪怕这个教师在这一个方面比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公平在缩短,通过的是教师轮岗机制,平衡城乡差异,让优质的教师轮当到普通的学校,而轮岗到普通的学校后,是不是也是只有这个学校的这个班级孩子获得优质教师资源?那么公平是点对点的,而不是点对面的。(当然,这不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考虑的,只是说明“工作坊”模式,是不是更能让更多学生获得公平学习权。)
课程景园是学校课程使命的具象,是与学校教育价值观联系的、可以调动师生情感的图景。如果把课程视为书本,孩子们可能成为书呆子;如果把课程视为整个世界,孩子们可能会拥有驾驭世界的力量。(段立群.跨学科课程的20个创意设计.序。课程改变,学校改变P1-2)学校按照一定的学习逻辑、公平性的考虑、儿童本位,调动教师的“同僚性”,进行工作坊式的课程性课堂设计,从简单的排序到师生有质量地参与到课程中来(教师共同设计、学生共同学习),是不是一种从“班级制”的不公平转变为“工作坊制”的公平学习权转变?
第二是从用好统编教材的角度看。
好的教学必然体现高度的个性化,必然是面对“这一类”,甚至是“这一个”的教学。(莫国夫.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P80)教学走向精准,离不开学情,学生喜欢参与到怎样的单元习作中?
创意写作一定是学生喜欢的,
工坊制写作课堂,打破了教室授课的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到不同的读、写工坊参与学习;打破了单个教师授课的局限性,不同老师的声音、思想、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
匠人都是默默地尽全力将工作做好,而专家则是活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工作。(教师花传书P64)学校培养的匠人做好教材研究工作,学校培养的专家做好学习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教师从不同的方向展开自己的特长,成为不同方向的专家,研究教材的多元性更凸显,有利、受益的还是学生。
这是建立在较强同僚性基础和学校对教师信任的基础上的。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汪曾祺)
用好教材,成为学习工坊制课堂的质量保证。
写好单元习作,照着老师给的猫、资料给的猫、家长给的猫都不如教材给的猫、同伴给的猫要有用得多。
教材怎么谈写作,同伴的写作思考又是怎样的,工坊制单元习作课堂,强调了教师倾听、同伴倾听的互相串联与反刍,通过思考来创造性地解决写作问题,而好的写作往往也是产生在创意思维的交流过程中,这也是为什么《课标》2022强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获得,既然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的,那么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陈静静.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P5)以统编教材第六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为例,教材给定的作前思考是:
你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你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你最大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
你还想介绍自己哪些情况?可以用什么事例来说明?
这些内容,已经是写好一篇习作的根本保证,四年级的孩子基本上能够按照几个问题的展开,描述自画像。
单元习作是不是也应当有深度学习的可能?
1976年,美国学者佛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与过程》中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陈静静.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P9
这个知识的迁移过程,只是单向地由教师向学生是不够的。教师点评已经完成的习作结果,也无助于学习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做出决策”则更加难以体现。
所有的这些似乎都指向了浅层学习,有一个好的写作结果,以优良及、依次排名为评价。
陈静静博士认为,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P10-11)还根据自身观察与研究,结合美国教育研究会提出的深度学习在领域维度的兼容性框架,构建了螺旋桨模型,强调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系统。

这和莫老师“为什么说教育似农业”一样,强调了个人成长的动力要优于外部作用,种子善良,根红苗正,自有善果。
那么,学生怎么用好教材写好我的自画像呢?
黄继光也好、哈尔威船长也好、挑山工也好,王昌龄、卢纶、王冕都体现了罗曼·罗兰所说的“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我的自画像,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外貌?为什么是这个特点?这个外貌和性格有没有关系?这些性格特点又和爱好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还要介绍自己的这些情况?为什么这些事例而不是其他事例?
你能用课文例子来说明一下吗?
当孩子有了与教材、书籍、同伴、教师之间的交互,深度学习的火焰便开始有了燃烧的可能,自画像而不再是“画像”,而是认识自我品质的文学表达。
这样的可能在传统教授型课堂是难以发生的,专家型教师的工坊制课堂,让年级所有孩子享受到了高质量教研的熏染,这样的学习者也是思考者、研究者。
第三是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
19年教学生涯中,最大的遗憾还是没有看更多的课外书,而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只能通过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书籍来“武装自己”,显得特别“卑微”。
那是不是不读书,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答案很显然,并不是书读得多就等于能够写好文章,普通的语言,也能表达。
一味追求华丽,追求漂亮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停止写作表达。
创意课程设计一书中分享了MEET课程:以资源为原点的行走式课程。该课程由遇见、探究、体验、思考四大要素构成,以资源为原点进行充分准备,让学生在课程中最大可能地遇见自己、遇见自然、遇见社会。

运用教材资源、运用教师资源,整合教师、教材、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工坊制”课堂中发生“遇万物,见生长”的积累效应;让学生在“工坊制”课堂中公平地产生学习交互,通过“碰撞、迸发、创意”建立写作学习安全感效应;让学生在“工坊制”课堂中平静地写作,深度的交互,认真地改进,发生自我探寻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课堂景愿,是否能够推动创意写作的课堂化,是否能够解决作文教学众人诟病之假?
匠人气质注重对每一个儿童的尊重;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注重自身的教学哲学。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聪明的孩子们早已拥有了写好习作的“办法”;人工智能也替代了枯燥的写作;未来的AI能够突破文字成为可视化的视频……
这些信息无不告诉着我们,写作教学的课堂改进,迫在眉睫。
统编教材单元写作的学习,还要回归学习者本身来看。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很有可能是灵光一现而落笔困难,说得很好写的糟糕,还会收到课堂纪律,学习习惯影响,甚至听讲上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写作结果的偏差。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学校里,都是一位语文教师上课的。当教师专注于学习内容后,容易忽视课堂听讲,或者过度关注纪律后影响讲授质量。这是小学生课堂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当然,高质量的听课、高品质的讲授,师生双向奔赴的优质课堂也是存在的,在语文教师班主任工作的常态下,语文教师的精力已经被班主任占据,课堂需要工坊制的双师型教学。
即专家型教师教授(交互、分享、倾听、串联)一位教师落实课堂学习。如果一个学校8个单元,一个老师一个单元或者某些课,某个老师单独某几篇习作,教师能够更加精细于内容的学习。
学作文的人,要先自己定出立脚点,然后根据这个立脚点把该说的话定出个范围,这是第一种规矩;作者应有的态度应是真实、明确的,做到勿模仿、勿抄袭,须自己造辞,勿漫用成语典故;“通”“不通”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净说些“美”“不美”的鬼话;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5213353)《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能够让语文教师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清写作课堂的本质。
所以,为什么佐藤学先生还说,一走进课堂,教师具备多少作为“匠人”的“技能”与“智慧”,一目了然。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与探讨,谢谢!


骑着课本,载上课文,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课堂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