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接来两篇:35条伤寒论考题 升阳17方

 了然3z5ctoaa2w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一、35条伤寒论考题

1`伤寒的涵义 

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2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 桂枝汤)

3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 麻黄汤) 

4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5 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 

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

 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6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 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 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 如其人如狂或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7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 重证的表现。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 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药:五苓散。方用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8实证腹满的特征、病机是什么 

实证腹满的特征如论中225条所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病机为有形之邪积滞 阻结,如食积内停,燥实内结,虫积阻滞等,皆可导致腑气阻滞不通。证见腹部持 续胀满,无有减轻之时,虽减也微不足道 

9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也不同。抵当汤用量 大而且为汤剂,故其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者,临床 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或沉微。而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 较缓者 

10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目闰动,心下悸、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寒湿背恶寒,辨证要点是口中和,主症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试述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的异同 

两证均以四逆为主症,故两证所用主治之方均以“四逆”名之。但两者的病机却不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阳郁气滞不达四肢所致,故称为“气郁致厥”。其证即无阳虚阴盛之虚寒证,又无阳热内郁之热证,且四逆程度较轻,治以舒畅气机,透达郁阳之法。四逆汤证之四逆乃阳衰阴盛、四肢失煦使然,且四逆程度较重,故称“寒厥”,多伴有下利清谷,欲吐不吐,恶寒蜷卧,脉沉微等症,治当回阳救逆

11 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治以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12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

 麻黄汤之喘因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

麻杏甘石汤是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证见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小青龙汤因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证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病机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喘乃风寒迫肺,肺气上逆,证见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病机是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 

13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以止利,主治下焦不固,津液失约的久利不止,滑脱不禁。

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

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

黄芩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14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

15 简述小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②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③主症:发热示伤寒表不解.干呕而咳示心下有水气,水饮阻中胃气上逆则干呕.水饮凌肺,肺失宣降则咳,或渴(内停正津不布),或利(水饮下趋大肠),或噎(水气上逆于咽喉),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或喘(影响肺气肃降)④方要:小青龙汤-----麻黄合桂枝发汗解表,又麻黄平喘利水,桂枝通阳化饮.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敛肺,治疗水寒射肺之要药.半夏降逆涤饮,芍药和营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发汗解表宣化水饮之功

16. 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④方要: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

17 简述大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阳郁烦躁②治法:开表发汗,清热除烦③主症: ,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烦躁乃寒邪郁闭过重,阳气不能宣泄,扰于胸中使然.必须表里俱实者方可使用④方要:大青龙汤 倍用麻黄加生姜之麻黄汤峻猛发汗,以散表寒.石膏辛甘大寒配麻黄解表以开阳热之郁闭,清透郁热除烦.重用炙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又防石膏过寒伤正中 

18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均可治水气病,如何区别? 

五苓散主治太阳误下伤及三焦及膀胱阳气而成的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小便不利、发热、消渴、脉浮数,水逆为主证,方中有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茯苓甘草汤主治胃阳虚停水证,以心下悸动,四肢不温,短气不温为主症,方中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胃散水,桂枝通阳化气,甘草补中调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心阳虚水逆证,以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为主症,方中重用茯苓淡利水邪,桂枝配甘草温壮心阳,大枣补土缓冲。

苓桂术甘汤主治脾阳虚停水证,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主症。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养心益脾,桂枝温阳降逆,化气行水,白术健脾散水,甘草补脾和中。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目闰动,心下悸、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19简述小结胸汤的病机,主症,治则,方药组成? 

①病机:痰热相结,病情较轻②主症:正在心下—其病位局限,按之则痛—其邪结尚浅,脉浮主热盛,滑主痰雍,以脉测证,当属痰热互结③方要:小陷胸汤 黄连苦寒清热,半夏祛痰开结,栝楼清热化痰,宽胸散结④治则:清热涤痰开结

20麻黄汤、桂枝新加汤均可治“身疼痛”,其病机特点有何不同 

麻黄汤中身疼痛因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滞涩而致;

桂枝新加汤中身疼痛则因汗后荣血虚,筋脉失养所致 

21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 

“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2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均有项背强几几,病机如何区分? 

桂枝加葛根汤中,因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部,风寒外束,太阳经脉阻滞经气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而成项背强几几,并见汗出恶风者。

而葛根汤中,因寒怯凝敛,经气不利,津液失布,故项背部肌肉失于濡养,而见项背强几几,并见无汗恶风

23 太阳伤寒证的“剧者必衄,衄乃解”的机理 

“剧者必衄”是由于阳邪郁闭过重,使脉中营血极度充盈,突破经络而外溢,出现鼻衄,即“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汗血同源,衄,也是正气驱邪的一种途径,俗称“红汗”,邪从衄而解,衄后邪随血泄,故曰“衄乃解” 

24试分别举例说明桂枝、大黄在《伤寒论》方中的三种不同功效 

①桂枝:在太阳中风证中用其辛温之性,解肌祛风,在心阳虚、奔豚证中取其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桂枝加桂汤)在脾胃阳虚证中(苓桂术甘汤)取其温阳化气而藏利水之功,在桂枝附子汤中取其祛风、文通经络之功

②大黄:在三承气汤中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在桃核承气汤中取其活血化瘀之功,在茵陈蒿汤中除瘀热,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邪热和胃开结 

25比较三承气汤的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组成 

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常未至坚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以泻热和胃,如实热在胃,心烦者胃气不和谵语者,胃实燥热腹胀满者,蒸蒸发热者,方用大黄泻热开结推陈致新,重用芒硝意在泻热,炙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里热不甚但也成实,大便硬未至潮热者,用小承气汤以泻热通便,行气导滞。如大便硬而微烦,谵语,下后大便复硬而少者,方用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以荡涤肠胃,厚朴行气陈满,枳实行气破结。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者,或燥屎已成者,用大承气汤攻下热实,荡涤燥屎,可见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方中大黄泻热荡实,芒硝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破滞开结 

26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27脾约证的病机、主证、治法与方药组成 

①病机: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肠行其津液,胃肠乏津②主症:大便硬,小便数(津液旁

渗)多日不大便亦无所苦③治法:润肠行气通便④方药:麻子仁、杏仁、芍药(润)、大黄、厚朴、枳实(泻热行气)、白蜜(缓下) 

28从病机、主症及治法上比较阳明湿热发黄三方的异同 

茵陈蒿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里②主证:头汗出身无汗,一身俱黄,腹微满③治法:清热利湿退黄④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表②主证:发黄伴发热无汗身痒③治法:邪郁偏表,宜因势利导,开鬼门以发汗散热祛湿④方药: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甘草、大枣(潦水)。

栀子柏皮汤①病机:湿热发黄热重于湿②主证:发热为主,且身、目、小便色黄③治法:清热为主,兼以燥湿④方药:柏皮、栀子、甘草 

29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得鉴别要点是什么?加人参的作用 

两汤证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谵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热邪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治法均以辛寒清热。白虎汤为基本方,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不利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便,口不仁面垢,肢厥,脉浮滑。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见时时恶风,无大热,背微恶寒,口舌干燥而烦,脉洪大,治法上兼益气生津,即为人参之作用 

30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什么?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试举例说明 

使用原则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这一“证”必须是能反映出其病理是少火被郁,或邪结胁下,方可运用小柴胡汤,否则便不可用之。可见这一证并非毫无准则,如“往来寒热,胸胁若满,呕而发热,伤寒脉弦细”等都是。期临床意义①辨证论治②抓主语 

31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①病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邪结偏重,偏于半里。②证候表现:呕下止,心下急,郁郁微烦③治法:枢转少阳,兼开结气④方药:柴胡宣透,外散少阳之邪,黄芩清热,内清少阳之火,柴芩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开结气,与生姜降逆上呕,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去人参甘草,因邪结为重心,免甘生中满之弊

32` 试述《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及其意义 

①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意义见上)②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主治少阳兼太阳病未罢之轻证,见发热恶寒节支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意为枢转少阳兼解表③柴胡加芒硝汤为小柴胡加芒硝,治少阳兼阳明潮热之证,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④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桂枝、干姜、栝楼根、牡蛎,主治少阳兼痰饮内结证。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枢转少阳兼温化痰饮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小柴胡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主治伤寒下后复惊谵语证,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枢转少阳,镇静安神 

33茵陈蒿汤、大承气汤、桂枝加大黄汤分别主治哪种病证?

方中大黄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茵陈蒿汤主治湿热发黄偏于里者,方中大黄清泄瘀热,推陈致新,使湿热浊气从后阴出②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里热俱实者,方中大黄泻热荡实,推陈致新③桂枝加大黄汤主治太阳误下病入太阴腹大实痛者,方中大黄破血逐瘀助芍药通络止 

34白虎加人参汤与附子汤证两者皆出现背微恶寒,两者在病机上有何区别

白虎加人参汤之背微恶寒因热结在里,阳气不能外通达于背;附子汤则因少阴里阳虚,寒湿阻碍,使阳气不能达于背,背部失于温养故背恶寒 

35黄连阿胶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①病机:少阴热化证(多由素体阴虚,更感外邪,二三日后邪从热化虚火更旺)②主证: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③治则:清阴清热④方药: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为血肉之品,擅入心肾,滋养心血

二、升阳十七方

1、升阳补气汤【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厚朴(姜制)1.5克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各3克生地黄4.5克柴胡7.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大温服。

【主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耐寒热,饭后昏闷,怠情困倦,五心烦热。

2、升阳顺气汤【来源】《内外伤辨》卷上。

【组成】黄耆30克 半夏9克(汤洗七次) 草豆蔻6克 神曲(炒)4.5克升麻 柴胡当归身 陈皮各3克 甘草(炙) 黄柏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畏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3、升阳汤【来源】《仙拈集》卷二;

【组成】人参1钱,黄耆1钱半,川芎1钱半,当归1钱半,升麻5分。

【加减】血虚,加白芍、地黄;血热,加炒黄柏;虚热,加炒干姜。

【主治】气虚脱肛。【用法】水2碗,煎8分,食前服。

4、升阳滋血汤《兰室秘藏》;

【组成】蝎梢2分,神曲末3分,升麻3分,当归1钱,厚朴1钱,桃仁10个。

【功效】;升阳气,滋血,益血,补血,利大便。

【主治】小儿腹胀,2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黄。

用法用量;上都作1服。水1大盏,煎至半盏,去滓,食远热服。

5、补气升阳和中汤【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药物组成】生甘草1钱,酒黄柏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升麻1钱,柴胡1钱,苍术1钱5分,草豆蔻仁1钱5分,橘皮2钱,当归身2钱,白术2钱,白芍药3钱,人参3钱,佛耳草4钱,炙甘草4钱,黄耆5钱。

【方剂主治】风热下陷,阳气不行,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昏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服。

6 、升阳泻湿汤、升阳泻热汤;《兰室秘藏》卷下;

【药物组成】 青皮2分,槐子2分,生地黄3分,熟地黄3分,黄柏3分,当归身4分,甘草梢4分,苍术5分,升麻7分,黄耆1钱,桃仁10个(另研)。

【方剂主治】膈咽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如麻豆大。都作2服,入桃仁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

7、升阳散火汤(泻火之剂)《脾胃论》方

 【组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主治:

1.治肌热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2.此病多因血虚得之,及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归经:此手足少阳药也(三焦)

方义:

1.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

2.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3.人参、甘草益脾土而泻热,芍药泻脾火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损阴气而佐使也。

趣味记忆:胡风人生,割两把草,烧两把火。(胡-柴胡、风-防风、人-人参、生-升麻、割-葛根、两把草-生炙甘草、烧-白芍、两把火-羌活独活)

8、升阳去热和血汤;《兰室秘藏》卷下。

方剂别名;除湿热和血汤、升阳除湿热和血汤、升阳和血汤、除湿和血汤、升麻去湿和血散、升阳去湿和血汤;

【药物组成】 橘皮2分,熟地黄3分,当归身3分,苍术3分,秦艽3分,肉桂3分,生地黄5分,牡丹皮5分,生甘草5分,升麻7分,熟甘草1钱,黄耆1钱,白芍药1钱5分。

【方剂主治】 阳明气冲热毒,肠癖下血,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肠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

【方剂功效】升阳,去湿热,和血脉。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4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稍热服。

9、升阳调经汤;《兰室秘藏》别名升麻调经汤;

【组成】升麻8钱,葛根5钱,草龙胆(酒制)5钱,黄芩(酒制)5钱,广莪术(酒洗,炒)5钱,京三棱(酒洗,炒)5钱,炙甘草5钱,黄连(酒洗)5钱,连翘5钱,桔梗5钱,生黄芩4钱,当归梢3钱,芍药3钱,黄柏(酒洗)2钱,知母(酒洗,炒)1两。

【主治】瘰疬绕颈,或至颊车,此皆由足阳明胃经中来;若疮深远,隐曲肉底,是足少阴肾经中来,乃戊脾传于癸肾,是夫传于妻,俱作块子坚硬,大小不等。

【用法用量】每服100余丸;一半作(口父)咀,每服5钱,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7-8钱,水2盏,先浸半日,煎至1盏,去滓,临卧热服。

足高去枕仰卧,噙1口作10次咽之,留1口在后送下丸药,服毕其卧如常。制备方法上另秤一半作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10、调经升阳除湿汤【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异名】调经升麻除湿汤(《兰室秘藏》卷中)。 

【组成】当归(酒洗) 独活各1.5克蔓荆子2.1克 防风 炙甘草 升麻 藁本各3克 柴胡 羌活苍术黄耆各4.5克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勿令作末,都作一服。用水9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待少时,以早饭压之。

【主治】妇人饮食劳倦,心火乘脾,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其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

 11、升阳除湿汤【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苍术3克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 泽泻 猪苓各1.5克 炙甘草 陈皮 麦蘖面各0.9克【用法】上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主治】脾虚湿盛,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少,四肢困倦。

【加减】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1。5克,生姜3片,大枣1枚。

12、升阳举经汤《兰室秘藏》

【处方】 肉桂(去皮,盛夏不用)白芍药 红花各1.5克 细辛1.8克 人参 熟地黄 川芎各3克 独活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炙甘草各5克 羌活 藁本 防风各6克 白术 当归 黄耆 柴胡各9克桃仁(汤浸,去皮、尖)10个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属气血俱脱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13、升阳柴胡汤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上。别名:升阳泄阴羌尖柴胡补阳汤、升阳泄阴汤;

【组成】肉桂5分,柴胡(去苗)1钱5分,知母(酒炒,如大者,加作5钱)1钱,防风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陈皮1钱,生地黄(酒炒)5钱,楮实(酒炒微润)5钱,黄耆5钱,人参5钱,白术5钱,甘草梢1两,当归身1两,羌活1两,熟地黄1两,独活1两,白芍药1两。上锉。

【主治】青白翳,视正反斜。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稍热食远服。别合1料,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茶清送下。每日与前药各1服,食远,不可饱服。

如天气热,加五味子3钱、天门冬(去心)、芍药、楮实各5钱。

升阳泄阴羌活柴胡补阳汤(《普济方》卷八十)、升阳泄阴汤(《审视瑶函》卷五)。本方炼蜜为丸,《医学纲目》名“升阳泄阴丸”。

据《医学纲目》云:本方与“补阳汤”、“泻阴火丸”(连柏丸)合治一病,空心服补阳汤,临卧服连柏丸,食远服升阳泄阴丸。

14、升阳除湿防风汤《脾胃论》 > 卷中;

【组成】苍术(泔浸,去皮净,四两) 防风(二钱) 白术白茯苓白芍药(以上各一钱)上件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纳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

【主治】如此证飧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胀,闭塞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便以升阳汤中加下泄药。

15、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卷中。

【 组成】黄芪60克 半夏(汤洗,脉涩者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30克 独活 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方论】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16、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卷上【别名】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泄火汤、升阳降火汤

【组成】柴胡1两5钱,甘草(炙)1两,黄耆1两,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1两,羌活1两,升麻8钱,人参7钱,黄芩7钱,黄连(去须,酒制)5钱(炒),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功效】补脾升阳泻火【主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用药禁忌】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1-2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方义】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人参、苍术、黄耆、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黄芩、黄连、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 

17、益胃升阳汤《兰室秘藏)卷中【别名】 升阳益胃汤(《仁术便览》卷四)。

【处方】 柴胡 升麻各1.5克 炙甘草当归身(酒洗)陈皮各3克人参(去芦)9克 生炒神曲各4.5克 黄耆6克白术黄芩少许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养血调经。治妇人经候不调,经来量多,色黑有块,大便水泄,日二三次,饮食减少,食罢烦心,身体消瘦。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腹中痛,加白芍药9克,肉桂少许,如渴,加葛根0.6克。此补中益气汤生炒神曲,黄芩也。

用药规律;配伍原则

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力主甘温药充沛元气,风药鼓蕴升阳,寒凉药微泻阴火。

其特点体现在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书中所冠“升阳”二字十七方中,探析如下。

1、选药广泛 组方精巧

“升阳十七方”系指升阳补气汤、升阳顺气汤、升阳汤、升阳滋血汤、补气升阳和中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泻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祛热和血汤、升阳调经汤、调经升阳除湿汤、升阳举经汤、升阳柴胡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益胃升阳汤。

组方选药有50味!

药物选用次数为升麻、柴胡11次;

当归、黄芪10次;羌活、独活9次;

人参、甘草、苍术8次;白芍7次;

茯苓、神曲6次;

生地、熟地、藁本、黄柏、法半夏、桃仁、黄芩3次;

蔓荆子、厚朴、知母、葛根、益智仁、黄连、红花、生姜、大枣、肉桂2次;楮实、细辛、蝎梢、佛耳草、附片、大麦蘖面、猪苓、青皮、柏子、丹皮、石膏、龙胆草、桔梗、秦艽、三棱、连翘1次。

其中使用4次以上者仅16味,占选药50味的32%。

升阳十七方,各方由10味药左右组成,每味药量在1~5钱之间。

体现了东垣用药广、组方精、用量轻、忌伐胃气的用药特点。

2、遣方用药 配伍适中

李东垣针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提出“唯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2.1 甘温益气,滋养元气

(1)甘温补气药联用:

如升阳顺气汤中用黄芪1两,灸甘草6分,人参3分,为全方11味药量的一半;升阳益气汤再加白术构成四药联用,量达4两1钱,亦为全方12味药量的一半余。体现了东垣治疗脾胃虚弱,肺气受邪者,用药“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的配伍用药特点。

(2)甘温佐以养阴:

如升阳举经汤方中既有甘温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又有养阴益血的当归、白芍,二者之比为2.4∶1。功在助阳生阴,补气生血,用于治疗妇人经水不止者。

2.2 辛温风药,鼓蕴升阳

升麻、柴胡、羌活、独活性温味辛而气薄,东垣称之“风药”。原本治外感疾病,但经东垣临证配伍,具有鼓蕴升阳治疗内伤疾病的作用。

(1)风药助甘温药补气升阳:

相伍特点有二,一是风药量小于补气药,如治疗肺之脾胃虚的升阳益胃汤,方中羌活、独活、柴胡量不及参、术、芪、草的三分之一,旨在欲升先补,调整脾胃;

二是风药量大于补气药,如治疗妇人经水不止的升阳举经汤,方中羌活、独活、柴胡、防风、藁本用量大于参、芪、术、草,取其风药性速,急引药达病所,升提阳气,以达补气摄血疗崩之功。

(2)风药合甘寒药升阳不燥:

如治气虚肢麻的补气升阳和中汤中,补血养阴的当归、白芍用量大于升麻、柴胡、防风药量,使风药升阳而不致温燥耗阴。

(3)风药伍燥湿药升阳胜湿:

一为风药量小于除湿药量,如治疗肠僻下血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方中防风是苍术、茯苓量的二十分之一,体现了除湿为主,升阳为辅的治疗原则;

二为风药与除湿药量相等,如升阳除湿汤方中羌活、防风、升麻、柴胡与苍术、猪苓、泽泻、法半夏用量相等。具有“自下而上引而去之”协同作用,专治脾虚肠鸣泄泻;

三为风药量大于除湿药,用于治疗妇人月事不调。

2.3 佐用苦寒,微泻阴火

东垣所论阴火,概指人体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此论阴火表示不赞同】《外经微言·从逆窥源篇》

个人理解:

升阳是谓散火,散火是谓护阴。

是谓护阴,而不是滋阴,是乃个脏滋阴皆有肾水滋养,火去则阴自滋。【仅供参考】

升阳十七方针对不同阴火病机,将风药与寒凉药相伍以发挥治疗作用。

(1)单纯风药散火:

如治疗脾胃阳气受损的诸脏火郁证的升阳散火汤,采用柴胡发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阳明之火,羌活发太阳之火,独活发少阴之火,共达诸风药上行,发越郁热之效。

(2)苦寒直折泻火:

若阴火太甚,当苦寒直折泻火。如升阳调经汤中用龙胆草泻肝胆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知母泻胃火,五药合用直泻火毒,临床用于治疗瘰疬证。

(3)甘温苦寒潜降阴火:

如治脾虚火升的补脾胃泻火升阳汤,方中人参、黄芪、甘草是黄芩、黄连量的二倍,旨在甘温补气为主利于潜降阴火,苦寒清热为辅利于升发阳气,体现了东垣对立统一用药规律。

(4)甘苦合化泻火:

如治疗火热内盛所致目疾内障的升阳柴胡汤,用当归、白芍养阴为主,合知母微泻阴火,共奏甘苦合化,清泻阴火之作用。

3、讲究服法护理

升阳十七方中有15方采用粗未3~5钱,加水2~3盏煎至一盏,去渣后热服,旨在顾护人体胃气。

由于风药多辛温、耗气、燥热伤阴,故主张“病去勿再服。”

同时忌酒与生冷,防助火损元气。

饮食上宜淡味温食,助其阳气。

亦可小劳蠕动使胃中药物得以转运升发,促进机体康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