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张安华ud87erfp 2024-05-24 发布于四川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这也是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展开的一次大规模围歼战,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规模之大,地域之广,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影响之远而闻名于世,名列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从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张爱萍将军有诗为证:“淮海大战,席卷中原。神州伟业,气吞河山。”

淮海战役,不但是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我军谱写的无比精彩、光辉的一页,也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胜利,为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早日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战略决战中,有25个人做出了重大贡献:

1、粟裕

职务: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

淮海战役胜利的首功当属粟裕

在这个战争奇迹的过程中,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粟裕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济南战役之后,粟裕率先第一个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过研究和讨论,中央军委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粟裕

粟裕亲率华野部队,奔赴淮海战场。粟裕一面指挥华野几十万大军在各条战线同敌人作战,一面从战略高度时刻关注全局,根据战事的发展,不断向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提出一系列建议。

在淮海战役的几次重要关头,粟裕胸怀全局,深谋远虑,在中原战场这方巨大的棋盘上,屡屡出手不凡,高招险招让他的对手防不胜防,淮海战役的胜利,倾注了他的一腔热血。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粟裕准确地预见到徐州之敌杜聿明率部逃跑的可能和方向,调遣华野主力分作几路南下对其展开尾追堵截,最后终于将逃敌包围在徐州西南的陈官庄地区。

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共同协调领导下,在粟裕大兵团作战艺术的指挥下,淮海战役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毛主席在战后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主席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总结的一个缩影。

2、陈毅

职务: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陈毅在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军委,协调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陈毅

在筹划阶段,该役由华东野战军独立承担,中原野战军作战略配合,故未计划设立领导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前委的总前委。在战役开始后,在粟裕的建议下,才设立的总前委。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职能,主要是重大事项的统筹安排,而非是战役的全面指挥。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为总召集人,而非为总指挥,也不是指挥机构,只是一个协调机构。

毛主席掌管全局,总前委负责协调两军联合作战,华东野战军的具体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中原野战军的具体战役指挥由刘伯承负责。

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安排陈毅呢?仍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却又要委任他任中野副司令,离开华野去中野工作。是中野指挥力量弱吗?显然不是,中野司令员刘伯承那是有军事家声名的战将。是中野部队规模大于华野吗?显然也不是,华野的部队是16个纵队36万人,而中野的部队是7个纵队15万人,远少于华野。是中野的作战任务重吗?也显然不是,战例告诉我们,淮海战役主要是华野打的。那是什么呢?说到底,是毛主席要用能打仗的粟裕放开手脚去指挥作战。

这就是毛主席御将艺术的高明,用陈毅统御,让粟裕打仗,真是一个人尽其能的最好安排。

陈毅,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起到了一个统帅的作用,从而成就了粟裕军事生涯的巅峰,陈毅协调统帅全局,粟裕负责指挥,这也是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因素。

3、饶政委

职务: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治委员

一九四八年十月五日, 济南战役刚刚结束, 华东野战军所有师以上军政首长,齐聚山东曲阜,召开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会议由饶政委主持,军史上又被称为“ 第二次曲阜整风会议”。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饶政委

由于之前,华野一直在分兵作战(华野西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导致思想不统一,本位主义严重(不服从粟裕指挥)。针对这一问题,主席专门致电饶政委,指定由他来主持这次重要会议, 电文提及: “ 你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 现责成你传达中央命令, 处理此问题, 并以结果告为盼” !

在这次会议上,饶政委特别强调了中央军委和主席的指示:“有些同志竟闹无纪律无政府的现象, 不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 中央责成要召开这一次会议, 展开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 加强纪律性来保证胜利” !

曲阜会议是新式整军运动的继续和深入, 这次会议之后, “ 华野前委” 重新成为华野全军的指挥核心, 华东野战军所有的兵团和纵队, 也重新纳入野战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之下, 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淮海战役期间,粟裕负责前方的作战指挥;饶政委统揽全局,负责后方的后勤保障、对敌情报、医护救治、支前运输、战场起义、俘虏教育等方面工作。

饶政委,在淮海战役期间的贡献重大,有了他的全力保障,才使得粟裕能专心负责战场指挥。

4、刘伯承

职务: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淮海战役打响,战场形势不出粟裕所料,吸引蒋介石的千军万马和我们作战,他的8个兵团80万人马都被我们牵着鼻子走,这就是刘帅所提出的的:“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作战方案,一个也没跑掉,这就为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刘伯承

粟裕吃掉第一个(黄百韬兵团),是粟裕原先设想的淮海。而后两个(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才是真正的淮海战役,徐蚌会战。这个战略构想,无疑是毛主席为首的军委决策,而刘伯承完成了战略构架。结果当然也是按最佳的计划完成了。

淮海大决战,千军万马,风云变幻,刘伯承置全局于掌心,察萍风于独目,大开大合,应用阵地战、伏击战、攻坚战、运动战相得益彰,运兵如指。

淮海战役打响后,华野、中野以几十万大军向徐州发起进攻,截断徐蚌路,围歼黄伯韬兵团取得胜利。蒋介石见局势紧急,急令黄维、李延年率两个兵团驰援徐州。刘伯承等人对黄维兵团采取了追击、侧击和迎击的战术,诱敌深入,很快包围了黄维兵团,蒋介石又急令杜聿明集团及李延年兵团增援黄维,但均被华野部队击退。

在淮海战役中,聚歼黄维兵团,是战役成否的关键,在刘伯承灵活指挥下,中野一举拿下。

5、陈赓

职务: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国民党军黄维兵团由平汉线东调增援徐州,沿宿蒙公路前进,中野被确定为歼灭黄维兵团的主力。陈赓奉命率中野四纵经八昼夜激战,配合兄弟部队把黄维兵团严密包围在双堆集,又改变攻击战术,命部队实施近迫作业,构筑交通壕,紧缩包围圈,粉碎了敌人的反击。这种战术在总攻作战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敌人找不出丝毫对付的办法。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陈赓

陈赓在淮海战役中,无论是在战役的策划阶段,还是在激烈的战斗中,他都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迅速作出决策。 他的这些决策往往能够有效地抑制敌军的攻势,同时为我军创造反击的机会。

根据黄维兵团的防御态势,决定组成3个攻击集团:其中以中野第四、九、十一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特纵炮兵一部等组成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进攻。

东集团是攻击的重点,使敌防御体系瓦解。歼灭黄维兵团总攻开始后,陈赓采取抵近战术,一村一村的逐个围攻击破,迅速剥光黄维兵团东侧的外壳,直捣黄维的双堆集指挥部核心阵地。

陈赓与黄维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被史学家称之为“黄埔精英的巅峰对决”

6、谭震林

职务: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

淮海战役是敌我主力在平原地区展开的正面决战,是对我军战役战术的一次大考。国民党军背靠京沪腹地,火力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陆空支援力量雄厚,我军火力、机动力不占优势,打阵地战、攻坚战非常吃亏,反客为主难度很大。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谭震林

在这样复杂的战场环境和敌我态势下,谭震林与王建安指挥山东兵团,根据敌我态势及情况的变化,适时转换和正确运用作战样式,把大规模运动战和大规模阵地战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势制敌,从而有效发挥我军土工作业和近战战术优势,避免与敌人蛮拼消耗,保证战役各阶段作战的胜利。

7、邓子恢

职务: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

十一月九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战役规模之后,支前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十二日,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李达提出组织中原、华东统一的支前机构的建议。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邓子恢

此后,由邓子恢全权负责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和和支前工作,包括:参战部队的弹药补充、运输、存储,民工的动员、组织,民站(民工食宿、医疗和休息整顿的接待站)的开设,伤员的后运,医院的设置,俘虏的收容等。

在邓子恢的指挥和领导下,保障了中野前方将士的作战。

8、张云逸

职务: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在解放战争中,张云逸在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土改、整党、整军、巩固后方和支援战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他领导的山东支前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对于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张云逸

在淮海战役中,张云逸组织山东军民积极支援前线粮食,每天平均运出原粮300万斤,总数占各解放区支援总数的一半以上。

9、潘汉年

职务:中央情报部副部长

在解放战争时期,潘汉年负责主持和指挥中央情报部系统在香港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情报工作。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潘汉年

由于潘汉年的到来,上海的情报工作就更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他们利用在国民党军事部门、军统、中统、警察局、海运、空运等各方面关系,取得了大量重要情报。这些情报有:一九四五年秋在美国支持下,大量蒋军从大后方空运到沿海城市和东北的情报;华中“剿总”战报、东北战役中海上军运情报。

以及国民党关于淮海战役的部署;江防计划,江阴要塞、吴淞要塞、海军舰队驻地情报;国民党国防部人事情报,联勤部组织系统、补给表,战斗序列、蒋军运输计划;解放区大华贸易公司金柯秘密叛变的情报,军统、中统上海机构人士以及他们搜集的有关基层革命组织和苏联在沪机构活动的情报;

有了潘汉年全面的情报信息,使得淮海战役胜券在握。

10、陈士榘

职务:华东野战军参谋长

淮海战役中,陈士榘促成贾汪起义,并指挥六、九、十一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陈士榘率华野三纵、七纵、十一纵、十三纵、鲁中南纵队、特种兵纵队一部协助中原野战军围攻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陈毅与陈士榘

第三阶段中,陈士榘协助粟裕指挥华野全军。在最后围歼杜聿明集团时,粟裕在指挥中病倒了,委托陈士榘指挥。陈士榘不分昼夜,亲临作战室值班,坐镇指挥,为淮海决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11、李达

职务:中原野战军参谋长

在淮海战役中,李达率领中原军区的一批干部,与邓子恢一起,负责中野前线的后勤保障。 为了保证后勤供应,取得战役全胜,李达组建了各级支前司令部和运输司令部,迅速修复了从郑州到商丘的铁路和公路,开辟了3条运输线,形成了火车、汽车、马车、手推车、各类船只一齐上的局面,完成了运送给养、弹药、伤员、俘虏的任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李达

此后,他又协助刘伯承组织指挥了渡江战役,渡过长江天险,直出浙赣线,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广大地区。

12、张震

职务: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

在淮海战役中,张震作为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运用他在长期作战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军事指挥才能,全身心协助粟裕代司令员运筹帷幄,指挥战斗。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张震

这期间,粟裕、张震夜以继日,忙得废寝忘餐。待警卫员送来点吃的东西时,才随手抓点什么,边吃边围在地图前研究。粟裕同张震商量,拟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乘胜扩展战果,力争将南线敌主力歼灭在徐州及其周围。张震完全赞同。这样,华野十几个纵队腾出手来,同中野紧密配合,就可在徐州附近打更大的歼灭战。于是粟裕和张震于十一月八日联名向陈、刘首长和中央军委发出建议,称为“齐辰电”。

在淮海战役时,军委与总前委、粟裕往来电报中,粟、张同时署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是张震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淮海战役之后,张震出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

13、周骏鸣

职务: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

周骏鸣负责组织华东军区下属的军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武器弹药(华东军区在大连的兵工厂),同时组织地方军区部队动员老百姓踊跃支援前线。与此同时,保障公路、水路、铁路通畅,让军需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筹集前线需要的粮食、草料、军鞋、药品、担架等。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周骏鸣

14、刘瑞龙

职务: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部长

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刘瑞龙已经提前50多天进行了支前和后勤方面的准备,聚集周边各个军区的后勤人员开动员会。之后,大家火速赶往苏、鲁、皖、豫、冀五省的各市、县、镇成立支前委员会。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刘瑞龙

刘瑞龙考虑到淮海战役的规模非常大,战斗打响后物资前送和伤员后运的任务非常重,仅就华东方向而言,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野后勤司令部就决定,除原来参加济南战役的民工继续参加淮海战役之外,还动员了60多万新民工参加支前。每个纵队都配备了1个担运团,担架 500 副,挑子500 副,3600 多人。仅为华野卫生部就增配了1000副机动担架。在苏皖作战方向承担主要任务的华中支前司令部组织了7500副担架、9000副挑子和1.3万辆小车作为机动。华野后勤司令部也掌握了2000辆小车。

15、傅秋涛

职务: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

华东局成立了以傅秋涛为主任的华东支前委员会,全面负责支前工作。

在傅秋涛的领导下,运输线上,人如潮涌,车轮滚滚,夜以继日,川流不息,组成一支亘古罕见、气势磅礴的支前大军。后方群众则不分男女老幼,参加冬耕生产,昼夜突击碾米磨面,加工军粮,赶做军鞋、军衣,筹集粮草,照料伤员。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傅秋涛

整个战役,动员支前民工,包括随军、二线转运常备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碾米、磨面、做军鞋、架线、修路、除歼、反特等人工共 255 万人,前后方用工人数累计,民工总人数是参战部队的 9 倍;包括支前民工自用每天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包括平板车、独轮车、临时租用共88万余辆、包括临时征用、短途接力的担子 35.5 万副、 船13630余艘、汽车 257 辆。

向前线共运送了 1460 多万斤弹药、包括支前民工自用部分共9.6亿斤粮食和其他大量军需物资,向后方转移了 11 万名伤病员,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前送后运任务。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不管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以极大的支持与鼓舞。

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16、王建安

职务: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代理司令员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王建安作为山东兵团代司令员,和兵团政委谭震林一起,指挥山东兵团抢占徐州以东各要点,截住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而后,又统一指挥5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经7天激战,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黄百韬,生俘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王建安

在第二阶段中,王建安和谭震林奉命统一指挥9个纵队19个师组成的北线兵团,经5天英勇顽强地阻击,把邱清泉、孙元良兵团挡在徐州以南而无法前进。紧接着,在国民党援军南撤时,王建安又奉命指挥山东兵团的8个纵队全线追击。4天后,率部和苏北兵团指挥的3个纵队一起,将杜聿明集团约30万人全部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

第三阶段中,王建安统一指挥由3个纵队组成的北集团向国民党军猛扑,第一纵队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第九纵队击毙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十二纵队截歼了向北突围的李弥兵团残部,李弥化装逃脱。最终,王建安所部为全歼杜聿明集团做出了重要贡献。

17、宋时轮

职务: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

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徐(州)东阻击战,也是华野防御作战的范例。当时,宋时轮指挥华野第七、第十、第十一等3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保障主力围歼安徽宿县碾庄圩地区的黄百韬兵团。敌在坦克、飞机支援下拼死猛攻,他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坚守阵地,血战10昼夜,圆满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宋时轮指挥的徐东阻击战,有力保障了华野主力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宋时轮

18、陈锡联

职务: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淮海战役中宿县之战,的陈锡联的辉煌一战。他率领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执行攻打宿县的任务。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扼津浦线徐蚌段要冲,我军攻克宿县,就能陷徐州刘峙集团于完全孤立。为了保证战役全局的胜利,面对守敌工事坚固、火力强大的现实,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研究具体攻坚战法,动员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拿下宿县城。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陈锡联

总攻发起后,经一夜激战,他们突破敌第七兵团黄伯韬部扼守的层层坚固工事,最终击毙黄伯韬并攻取宿县,取得了全歼守敌11000人的胜利,彻底切断敌徐州、蚌埠间的战略联系,达成战役目的。

随后,他又统一指挥由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的西集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王牌部队黄维兵团,为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韦国清

职务: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韦国清率部完成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任务后,未及喘息,又奉命率2个纵队急速北进,拦截从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与华野其他部队一起将杜集团合围于永城东北陈官庄一带。交战双方焦点在突围与反突围,都没有选择余地,只能在战场上硬碰硬,一场恶仗不可避免。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韦国清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大规模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开始后,韦国清指挥第二、八、十一纵3个纵队组成南集团,由南向东北陈官庄方向进攻,协同另两个集团歼灭李弥兵团。经两日激战,南集团攻下了数个敌支撑点,压缩了敌空间,牵制了邱清泉兵团,此时华野基本上消灭了李弥兵团,并重创邱清泉兵团。

20、陈再道

职务: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

淮海战役中,陈再道率中野二纵担任堵截合围黄维兵团作战任务,同时还兼任阻击蒋中正派来的援兵,有效地保证了中原野战军主力歼灭黄维兵团,为淮海战役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陈再道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也得到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老总的赞赏,说他真是一位勇将。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陈再道

21、吴克坚

职务:中共上海分局情报组组长

解放战争时期,吴克坚在上海创办的情报系统,是中央情报部重要的系统之一,直接为中央服务,在中央领导下进行工作,特别是在许多具体工作上,周恩来的指示很多。吴克坚情报系统覆盖了当时整个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发展情报关系最多时达1500余人,为淮海战役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吴克坚

当时最主要的是军事情报。吴克坚以惊人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组织领导一批久经考验、无私奉献、胆识兼备的无名战士,深入敌人许多要害部门,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国共和谈以及解放上海等关键时期,侦获了敌方大量军政情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戴镜元

职务:中央军委第二局局长兼政治委员

一九四八年六月,戴镜元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二局局长兼政委。他与战友们日夜奋战,顽强拼搏,克服了敌情不断变化的巨大困难,攻克了敌人的顽固“堡垒”,为中央指挥三大战役提供情报保障。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戴镜元

在淮海战役中,敌情变化最大。按中央预定的作战部署,首先必须消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务求首战必胜,但该兵团究竟是否西进徐州,往南还是往东开进?据戴镜元他们原来掌握的情报,该兵团原计划是往新安镇开进,如果到了新安镇往徐州方向开进,则对我军有利,如果向南开进,则对我军不利,我军临时改变作战方针,势必造成极大被动。

戴镜元准确、及时地掌握了该兵团仍按原计划即西进的情报。毛泽东、中央军委接到报告后,当即致电淮海战役总前委,命令按预定作战方针实施。战役第二阶段时,国民党黄维兵团到了蒙城就按兵不动了。究竟其继续北上还是南下?这关系到决定打黄维兵团还是打邱清泉兵团的问题。戴镜元及时地把黄维兵团将继续往北开进的情报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即电令我军按计划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予以歼灭。

23、王近山

职务: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

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华野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为配合华野作战,中原野战军在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州段之敌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拖住武汉白崇禧集团的黄维、张淦两兵团,诱其西迸,使敌人不能东援。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王近山

为了隐蔽作战意图,掩护中原野战军主力东移参加淮海战役,为了拖住敌人黄、张两兵团向西,刘伯承决定:中野第六纵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紧紧拖住敌黄维兵团西进,决不能让其东援。并指出:敌人打我们时,不能向东带,只能向西牵,牵得越远越好。

黄维乓团,是蒋介石的心腹陈诚赖以起家的嫡系部队,国民党军中一流的精锐,有12万人马,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特别是所辖第十八军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不仅装备精良,战斗力非常彪悍。

我一个纵队要拖住敌人这样强大大的-一个兵团,而且还要牵着走,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中野第六纵队在司令员王近山的指挥下,阻止黄维兵团六昼夜,成功配合华野主力歼灭黄百韬兵团。

24、陈锐霆

职务: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

到淮海战役发起前,华野特种兵纵队已拥有4个炮兵团(共有美式一跂五毫米榴弹炮36门,日式一跂五毫米榴弹炮和野炮53门)、1个工兵团、1个骑兵团、1个坦克大队和1所特科学校,以及包括警卫营在内的直属机关、分队,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陈锐霆的指挥下,华野特种兵纵队在淮海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陈锐霆

在第一阶段的碾庄围歼战中,陈锐霆指挥华野特纵炮团配合攻击部队摧毁敌堡垒工事,为攻击部队消除了一个又一个火力点,大大减少了攻击部队的伤亡。坦克大队的20多辆坦克,也配合攻击部队从西面攻击敌据点和火力高度集中的地堡群及交通壕掩体,掩护步兵冲击,起到了震慑敌人、开辟通道的作用。

在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中,由于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在进出大别山时丢掉了重武器,所以火力不足,总前委要求华野特纵派炮兵支援。陈毅还专门打来电话,要求华野特纵把主要的炮兵部队支援中野部队作战。陈锐霆接到命令后当即带一个骑兵班,冒着敌军飞机的轰炸、扫射,迅速从驻地赶到几十公里外的中野指挥部,向总前委首长领受任务。他亲自率领特纵第三炮兵团的6个炮兵连配属中原野战军,打击国民党军黄维兵团的炮兵阵地。炮兵协同步兵,连续攻克了双堆集外围多个据点。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后,华野特纵炮兵分别配属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作战。陈锐霆组织炮兵在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不到5公里的包围圈外,对敌人组成了强大的炮兵火力网。

25、郝家壁

职务:中共上海分局情报组侦听员

1946年,当时的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获得了一台美国制AR-88型电台。当时这部电台在收发无线电信号方面有着极高的灵敏度,周恩来总理随即命令将这部电台秘密送往郝家壁所在单位。

淮海战役中贡献最大的25个人

郝家壁

这部新型电台的任务是专门负责侦听国民党军方面的电报往来,郝家壁就是这个3人侦听小组的成员之一。

在淮海战役中,郝家壁负责侦听截获的3份国民党“十万火急”电报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此时这条十万火急的电报中所蕴含的信息,正是当时国民党高层派遣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前往徐州增援的电报。

根据侦听到的情报,我军及时调整兵力部署,成功阻击了黄维兵团的东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