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524高考倒计时13天|高考临门一脚●关于情境式试题的备考建议●以2023真题及2024大市级模拟题为例简析

 老程杂记 2024-05-24 发布于安徽
【课前准备】
《石门阵》《给儿子》白头滩》《有鱼》
前两篇文本所附题目全做,后两篇文本只做第9题。
一、情境式试题渐多的原因
这几年情境式命题明显多了起来,为什么呢?
主观上讲,主要是这些试题超出了我们平常的经验,参考答案和我们平时讲的答题模板或公式化答案差别较大,于是我们觉得“陌生”了。
客观上讲,是考试命题依据和试题评价的变化,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新高考要求“无情境不命题”,即每一道题都对上某种具体情境,而情境永远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考生就只能根据题干规定的情境作答,需要在众多的知识中提取能够应对情境问题的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而不能把平时背掉的相关知识一股脑儿答出来。
二、由来已久:新题不新
下面的名句默写组合题,新不新呢?
⑴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⑵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⑶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答案】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是2014~2015年新课标卷的名句默写题,2023年的新高考卷和2024各地模拟卷的名句默写题也并比十年前的上面三道题新多少。从这个实例看,新题并不新。当然,以一种命题形式来推理某道题或整套试卷的新旧,是站不住脚的,这是以偏概全。
我们应该从本源得出情境性命题不算新的结论。
为什么说这些情境式命题不算新呢?因为新题命制的参考依据和范例早就定了下来。命题依据只有一个:新课程标准。命题范例则有两个:课本样题和高考真题。
比如2023新高考Ⅰ卷的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这道题是怎么命制出来的呢?
理论源头在课程标准里。
确切地说,是在最新课程标准第38页4-3的表述里: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样题源头在必修上册教材里。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任务三”(第69页)是这样设计的: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细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课中小结】为命题依据只有课程标准一个,所以情境的选择和设置就存在无限可能。比如仅从文本的选择看,就存在多种可能:在一流作家不太出名的作品找,在二流作家的某些好的作品中找,在外国作家作品里找,在不同类型、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不同流派的作品里找……
当然,上面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具体到出某一道题的时候,还要根据文本的特征来确定命题角度,设定相应的情境等,这里面的变数太多,我们只能适应,难以预料。
三、如何应对情境式试题
1.直接针对情境回答,回到原文语境中去想。

比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20题:“处处”“微微”“早早”相比“处”“微”“早”,语意有何不同?就直接回到原文语境中去想,就是“到处”“更微小”“更早一点”的意思,而不能用通常的“叠词的艺术效果”如音韵美、表示强调等作答。

2.因果分析,答案与设问的逻辑关系要契合。

即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要能为问题提供因果逻辑的解释。因为情境类试题都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写的答案要能合理、顺畅地与题目的情境对接得上。

比如2024南通“二模”《白头滩》第9题: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分)

这道题表面上考情感体验,因为有“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实际上仍然是在考“作者”营造紧张氛围的方法,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是找到作者方法的原始助力,而不是根本能力。

从作品看,紧张氛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溶洞本身阴森湿冷,暗流涌动;二是进入溶洞里的人的反应,如“桂花一声尖叫”“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等;三是侧面表现,如用爷爷的警告做铺垫,用沙滩上绑着的同志衬托发富发贵兄弟运送物资的凶险等。

理解到这个层面,答与问的因果逻辑就很顺畅了,也就可以写出正确答案来。

3.理解情境的任务指令,转变成熟悉的提问方式。

比如2024南通“三模”《有鱼》第9题: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尝试”。(6分)

答对这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勇敢尝试”在“文本二的阐述”中的内涵。文本二是一段文学评论,论点是“胡竹峰的写作是一种勇敢尝试”,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传承本土遗产,二是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三是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

至此,题目就变成了简单的问答题:文本一哪些地方体现了对本土遗产的传承?哪些地方体现了体现了精微处的智慧、总体上的心性?哪些地方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也就知道了要回答三个要点。

如此一转换,就看懂了情境的本质,就把迷惑人的面罩拿掉了,看清了人的本来相貌。于是,这道新题就变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筛选有效信息类的老题目。

4.找准情境限定的关键词语,保证前提正确。

比如2023新高考Ⅰ卷《给儿子》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这道题情境限定的关键词是“思路”,所以做对这道题的前提就是要区别文学短评与文学短评思路的不同。做个类比或许更好理解:今天课堂的内容与今天课堂的流程是两码事——内容是情境式命题的备考建议,流程是复习回顾→情境分析→情境应对与变化→情境设计。内容就相当于写文学短评,流程就相当于写文学短评思路。

而评分标准恰恰在“思路”上赋了2分,可见其有多重要:⑴若选甲组,答出“未来”和“回忆”所指,每点1分;答出成长所指给2分;将三者联系起来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⑵若选乙组,找出河流的重要性给2分,思考河流的意义给2分,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

四、高效备考示例设计
那么,情境式试题如何高效备考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从源头上思考,即自主设计相似的、不同的情境,深度辨析其区别与联系。

下面提供几个设计示例——

1.读了2023年新高考Ⅰ卷《给儿子》后,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写了两段话,请从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角度,进行区别。

甲:父亲知道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使人成长,要儿子去他年轻时下放的地方旅行,行动落地比口头说教要好得多。

乙:文中的父亲是睿智的,儿子也是幸福的。这是一位高明的父亲,不但懂得爱,而且懂得如何给予儿子爱。

【差异】甲属于文学评论,因为它是对原文内容的引申评价,偏重于理性;乙属于读后感,“睿智”“幸福”“高明”都是读过这篇文章之后的心理界定,偏重于主观感受。

2.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情境设计1:请你为下面两位考生的答案评分。对得分点进行细化拆解,一分一分抠准。
甲: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乙:反复强调,突出了王木匠讲的故事非常精彩。②“石门阵”反复出现,构成小说的线索,行文紧凑,有利于情节推进。③王木匠反复吊起了听众的胃口,说明他善于讲故事。
评分:甲考生得4分,每点2分:“渲染”“延宕”等界定得1分,效果分析得1分。乙考生得1分。第一点0分,第二点0分,第三点1分。
情境设计2:请你为乙考生的答案重新设置问题情境,使之能够得满分。
情境:本文王木匠在讲故事时运用了反复手法,请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3.阅读《祝福》中几段对话,完成后面问题。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

⑴有人认为“只得支梧着”后面逗号应改为冒号,表示提示下文,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3分)

⑵请分别说明画线句子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⑴不同意。①因为引号前后的两处话看似断开,其实是“我”一个人连续说的话,“只得支梧着”是插入语。②之所以这样断,是因为“吃惊”和“支梧着”正好呼应着各自前后的句子内容。

【评分参考】两点理由,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二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破折号:第一处表示语意递进,引发理性思考;第二处表示思考过程中话题转换,说明“我”已经意识到“我”的回答可能会给祥林嫂造成伤害,从而引发迟疑。

省略号:第一处表示省略了“我”的思考过程,表明了“我”的纠结;第二处表示“我”支支吾吾,想要支开话题。

【评分参考】共4分;每种标点表达效果,2分;每个标点的表达效果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在诗歌鉴赏的类型题中,有一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表达特色”和“艺术效果”,这两个概念你是如何区分的呢?请举例说明。

区分:表达特色是针对文本的体裁特征及作者的语言特点而问的,艺术效果是针对艺术手法在表情达意、反映主题、吸引读者等方面的助力作用角度而问的,两者设问的针对性不同。

如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题目:有人认为“凉”字是诗眼,试从“凉”字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凉”字统一了一方面写出秋风秋雨给人的触觉感受;另一方面营造凄凉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悲凉心绪。②“凉”字是由实转虚的交汇点,体现结构之妙。正因为有此刻的悲怀,才有后面两句友人远在潇湘月下怀的想象。(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5.新华中学团委在新年献礼活动中征集词语,产生了五个关键词:诚信,聪慧,友善,挚爱,奋斗。但最终只能保留四个,需要去掉一个。你认为最不该去掉的是哪一个?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知。

6.请说说下面两道作文材料的同与异:

若要详细了解上述两则材料的异同,可点击下面这篇文章:20230612高考复习·作文教学:这两道作文题的区别其实挺大的

五、课堂小结

新高考情境式命题的答案从哪里找?

1.从题干的指令中来,找准关键词,保证起点正确。

2.所写答案与题干指令要有因果关联,答与问吻合。

3.结合文本分析验证,不贴标签,不在术语上纠结。

(20240523,苏神与卢念研)

相关链接:

20240520高考倒计时17天|考场作文一招见效●让素材成为得分亮点

20240519高考倒计时18天|考场作文一招见效●让三问三答实现48分突破●以2024九省联考选择专业作文题为例

20240518高考倒计时19天|研究参考答案,精准提高分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