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血疗法这5招,立竿见影!(值得收藏)

 dolphin212 2024-05-2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现代多称为放血疗法,《内经》有关“恶血、留血、血泣”,并有“结者散之”、“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等治法。

本文根据名老中医经验,为大家分享刺血疗法5大招,立竿见影!值得收藏!

1



分部刺络放血法

该法是据发病部位来选穴施刺放血

病发于头部,刺太阳穴;病发于脐部以上者,刺尺泽或曲泽穴;病发脐以下者,刺委中穴。诸穴位于表浅的大静脉处,宜刺;《灵枢·九针论》曾说,太阴、厥阴、太阳经,均为多血之经。血多者宜出血,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治头面诸疾有奇效,尺(曲)泽、委中为合穴,多主脏腑疾患,故觅而用之。

临证之时,常需配它穴点刺。本法多用于病位较深,或脏腑病,既有局部主症,又伴有全身症状者。

例如,头痛、目赤肿痛,伴有发热者,可刺太阳穴出血,点刺合谷;

图片


头痛、咽痛,伴发热者,刺太阳穴出血,点刺少商、曲池穴;

图片

图片


乳房红肿疼痛,伴发热者,刺尺泽穴出血,配合局部热敷;

图片
上腹痛、呕吐,伴发热者,尺泽穴刺出血,点刺中脘、梁丘穴;

图片

图片

右下腹痛,大便秘结伴发热者,委中穴刺出血,点刺足三里、天枢穴;

图片


下腹痛、泄脓血便,伴发热者,委中穴刺出血,点刺曲池、天枢穴等。

图片

2



循经刺络放血法

该法是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指导下,对某一条经络或数条经络所发生的病变,予以循经放血的方法。临证时,将病证进行归经,按循体表经脉,循经别循行的部位,及循络脉的走向等法则,进行刺络放血。

视之不见,取之上下”意指本法不仅仅局限于穴位或痛点上施行,还可在病变经脉循行的上下找浅显的静脉刺出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即指此。

例如:急性腰痛,痛发脊柱两侧者,属足太阳经气受阻,取委中穴刺出血,点刺腰部最疼处;

痛发脊柱者,督脉经气受阻,人中穴刺出血,点刺气海,太冲穴;
图片

图片

风热乳蛾,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手太阴经气受阻,少商穴刺出血,点刺天柱;

图片



巔顶头痛,眩晕,目胀,足厥阴经气受阻,百会、太阳穴刺出血,点刺风池穴等。

图片

3



辨证刺络放血法

该法是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等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选穴,配伍放血的方法。

例如:妇人痛经,小腹冷痛,先腹痛后行经者,为气滞血瘀,足三阴经气痹阻,取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三阴交刺出血,三阴交有益肝肾、调经脉之功,效同“四物汤”,点刺气海,调理气机,可选用仲圣正启心医道·「三昧护宫灸」重灸关元以温暖胞宫,共奏调气理血之功;

图片
仲圣正启心医道·「三昧护宫灸」

款艾条专为女性健康而制,由15道工艺精制而成,具有温经散寒、暖宫养血、清瘀化浊、消癥破瘕的功效,可以有效守护女性健康,调理妇科问题,让美丽无忧。

皮肤瘙痒发红,属血分有热,三阴交,血海刺出血,以理血、清热、调经,辅以点刺曲池散风和营,点刺少府清心透热;

图片

图片

急性踝关节扭伤,为局部经气痹阻,气血瘀阻,阿是穴、太冲穴刺出血,以行气活血;

痈肿疖疮,根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取曲泽穴刺出血以泻心经火热,若伴发热者,配合点刺大椎、曲池穴。

如疮发项背者,配合委中穴刺出血,以清太阳经之热;发于胁肋者,配合阳陵泉穴刺出血以清少阳经之热;发于四肢者,循经取穴或阿是穴刺出血以泄经热,解其毒。

图片

图片

4



局部刺络放血法

该法是在病变的局部施以刺络放血的方法。是法或在穴位,或在局部分片施术,范围比较局限,多适用于病变局限、表浅之病证。

例如:舌肿、舌强者,刺金津、玉液穴出血;


图片

牙痛龈肿,在患处放血,点刺合谷;

牛皮癣,瘙痒起屑,梅花针叩刺局部出血,加以拔罐;


丝虫病晚期出现“橡皮腿”,在患腿前后左右刺出血,点刺足三里、三阴交;

图片

关节扭伤肿痛,在痛点刺出血等。

5



急救刺络放血法

该法专用于急危重症中的抢救,取穴具有四大特点:

① 在四肢末梢,或取十二井穴

② 在表浅的大静脉处;

③ 取经外奇穴;

④ 选用督脉经与心包经的输穴。

本法见效速,有通经活络,泄热外出,开窍醒神等功效。

如厥证不语,刺十宣出血,点刺人中穴。

图片
图片

癫痫大发作,刺曲泽、委中穴出血,点刺大椎和鸠尾穴。
图片

中风闭证,口噤不开,刺太阳、曲泽及委中穴出血,或十二井穴出血,点刺涌泉、劳宫。

图片

图片


毒蛇咬伤,伤于上肢者,刺曲泽、八邪穴出血;伤于下肢者,刺三阴交,八风穴出血。

图片

高温中暑,曲泽、十宣刺出血,点刺涌泉等。

刺络放血法有祛瘀生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开窍泻热之功效,多用于实热证、瘀痛证。以上五法,或分或合而用之,灵活多变。施术针具常以三棱针为主,或选用粗毫针、梅花针,放血量依病情而定,一般以出血7ml为度,手法宜轻浅快,出血后勿按针孔,待其自行停止为佳。

若血出不畅者,须配合揉按穴周围,或辅以拔罐法;如有浅表炎症和溃疡者,可辅用薰灸法。

施术前严格清毒,凝血功能障碍、体弱患者及孕妇,谨慎用此法。

此外,刺血指刺伤脉络,以出血为佳;点刺指速刺其穴,点到即止,是否出血不限,二者有区别。

欢迎点赞转发

传承中医文化  及人人健康

让我们一起努力~

图片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部分素材摘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只为分享,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