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旭东:“无屈无伸”——太极拳的皮球劲

 成中行 2024-05-24 发布于山西

孙禄堂先生把太极拳比喻为皮球,并言:“惟其皮,故无屈无伸”。

初,不解其意。后经反复体会孙剑云老师、杨世垣、支一峰、刘子明及肖云浦诸先生之言,融汇其意,似有所悟。

本文故曰刍议。

俗云:太极拳之用随屈就伸,而孙禄堂先生言“无屈无伸”,何解?

童旭东:“无屈无伸”——太极拳的皮球劲

“无屈无伸”——刍议皮球劲

当年我曾就此请教孙剑云老师,孙剑云老师说:“我们家的太极拳用法,可以没有外表屈伸的形式,只有一气吞吐,感而遂通,吞吐亦无形,一气鼓荡如意而已,此意即拳无拳、意无意之真意。”

由此知支燮堂先生的“劲若游针”这种功夫符合孙氏太极拳“无屈无伸”的皮球劲之意。当年在上海某拳社,齐公博先生打某太极拳名家,亦是这种“无屈无伸”的不动而彰之劲。

齐、支两位前辈都是以形意拳筑基,都在孙氏三体式上下过大功夫,都练成这种“无屈无伸”的孙氏太极拳的皮球劲,其因值得考究。

后认识支一峰先生,问及其父“无屈无伸”之劲如何练就,支一峰先生说:“此乃先天一气之功夫。”随之谈到他近一个时期的体会,并以他手指轻巧的一敲,令我知其劲威力之巨,几如电击。支一峰先生讲,他这种劲还没有达到他父亲那种于“无屈无伸”中“劲若游针”的境地。

支一峰先生说以他现时的体会,身体气质一定要发生变化,否则孙氏拳劲的味道出不来。

身体发生什么变化?

支一峰先生说:“骨如铁铸,筋如钢丝弹簧,肤如胶皮,气如水银,意气如电。意到气至,用时感觉比电还快。”

支一峰先生又说:“运用时不可有发劲的意念,随感觉而出,动作越自然,心意越混沌,劲力出来的就越快、越透、威力越大。”

后问及杨世垣先生,杨先生说:“练孙氏太极拳,没有练出功夫的时候,筋骨皮合在一起,感觉不到其间有任何空隙,练到了一定程度,筋骨皮有相互分开之意,气充满其空隙,如有流体运行其中。这时意气成为一体,意气不分家,与开始练拳时意是意、气是气不同了。”

如今自审,我远没有达到这种境地,但偶尔能感觉到筋骨皮之间似有气充斥其间,多少有那么一点意思。这个意思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假借出来的,而是由确实的生理变化带出来的,式之起落、意之吞吐、气之鼓荡,皆有生理实相。凡有这种感觉时,一定是心意恬静的状态,发生于微微调息之时。调息自有心法,此意甚微妙,用意稍重,感觉尽失,而且容易造成心绪杂乱,故行拳时能处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为妙。此綮节不易把握。

当年刘子明先生就说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皆不同,虽然拳式的形式与其他几派太极拳有几分相似处,但架构、基础、道理皆不同,用法、效果亦不同,形同天壤。事实上,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的原创作品。当时我未能深解其义,随着这些年研究孙氏太极拳,对刘先生此说深以为然也。

回想当年肖云浦先生演示的拳法,其拳实难区分形意、八卦、太极,差不多每一手都浑然一体。又张兆麒先生言:孙振川先生的八卦拳就是太极拳。也许这就是孙氏太极拳的又一特征——形式浑然一体,而其劲性变化有三,皮球劲、钢丝盘球劲、刚球劲,至于出来何种劲力,则因敌成体、感而遂通,无不如志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