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难经》到底是难还是不难?

 凤凰杏林学堂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难经》

很多中医初学者,听到《难经》的时候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叫《难经》呢?到底有多难呢?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好像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来的“西天经”一样难。其实不然。那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命名呢?里面又讲了些什么?

 神医扁鹊 

与《难经》

■■■■■■■■

《难经》相传为战国时扁鹊所作,扁鹊原名秦越人,渤海郡(今河北任丘县)人,因为他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上古轩辕时代的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他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名医,因为住在卢国,又被称为卢医。

扁鹊一生走南闯北,一双草鞋踏遍列国,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史记》中记载,被列入中小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了,扁鹊仅仅从拜见蔡桓公时,就能提前发现疾病在腠理(即皮肤里)、在肌肉、在肠胃,还是已经深入骨髓,体现了扁鹊望诊的诊断技术非常高明。

相传扁鹊在行医的过程中以《内经》为基础,以临床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问答的形式对《内经》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解疑。但是由于“扁鹊”这名字出现的历史时间跨度太长了,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大概有300多年,因此后世多认为扁鹊是一派医者的通称。而《难经》的作者现在史学界仍有争议。

 不难的 

《难经》

■■■■■■■■

从内容看《难经》这本书,其实一点也不难。《难经》之“难”非困难、为难的意思。难,问难也,是“疑难”之难,其实是答疑解难,不是学起来特困难。它是通过“问难”的问答形式,来讨论《内经》里中医的一些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俞穴、针刺等理论问题。通俗来讲,就是哪难了,你问,我给你解释的明明白白的。

要是让一个没学过中医的人去看《素问》《灵枢》这种讲义理的医书,肯定会有一堆疑问。那问谁去呢?总结大家不懂的问题,用问答的形式解答,列出诸多重点问题对话讨论,系统地答疑解惑,这就是《难经》出现的缘由。

《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让脉诊不难 

中医的望闻问切,其中让人觉得最玄的,大概就是小手一搭,心有宝塔——脉诊。作为中医诊病的一大特色,放眼整个医学界可以说是一门医学绝技,堪称传世珍宝。仅凭三根手指在手腕一搭,通过脉搏的快慢和强弱、脉搏位置的深浅、脉搏跳动是否有节律性、血管紧张度和弹性、脉管的粗细等,便可以得知五脏六腑通身疾病。

中医认为在这些构成脉搏跳动的因素,和心脏、血管、血液流动速度和充盈度以及人体间各种物质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的摸脉可不只是摸手腕,而是有“三部九侯”规定和标准。三部九侯出自于《素问·三部九侯论》,讲的是医者在摸脉的时候应该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侯”。也就是医生在看病的时候要先摸头上的脉,再摸手上的脉,最后摸脚上的脉。那是如何发展到只需摸手腕上的脉的呢?

“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一难》

《难经·一难》就说到了摸脉不需要“三部九侯”,直接取手上“寸口”这个地方就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双手桡动脉处,因为这里是全身经脉汇聚之处,而且动脉部位表浅,伸手便得,方便医生诊察。

《难经》除了论述了独取寸口的原因、还针对如何独取寸口、寸口不同脉象的意义及如何通过寸口脉象诊断疾病和证候都进行了论述,让脉诊变得简便且更精准。

 让藏象不难 

《内经》中就已经提及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体系,但对于后人来说并不好理解。而《难经》对于完善藏象学理论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把《内经》里复杂的藏象解剖形态和功能,连带上五行学说,给你好好说道说道。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难经·四十二难》

比如《难经·四十二难》就对五脏六腑甚至消化道的尺寸大小都作了详细的描述,虽然不像现代脏腑器官那么精确,但是足够让古人对脏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具象的认识了。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可以一击致命的武学秘法——直取命门!但命门在哪呢?《内经》里就有了“命门”一词,但并不是后世中医命门学说的命门,而是指眼目或眼中的精明穴。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难经·三十六难》

后世中医的命门学说是起源于《难经》所描述的命门。《难经》提出人身有“命门”之藏,明确的位置在右肾。《难经·三十六难》所说的“命门”就是人体原动力“原气”的所在地。好比是机器人的能量供给处,储藏电池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人体生命的本原。命门概念的明确,也是《难经》对于完善藏象理论体系非常重要的贡献。

总之《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延伸了对于藏象学说的理解,并且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命门这一概念,千年之后的命门学说也是由此而发展来的,直到今日命门学说对现代临床仍有很大的影响。

 让针灸不难 

不吃药不动手术就可以治好病?中医的针灸搭配俞穴就是有这么神奇的效果。《难经》从奇经八脉理论、八会穴理论、配穴方法和刺灸理论三方面解释,三架齐驱,完善中医针灸理论,努力让针灸在后人的眼中妙而不难。

【奇经八脉理论】

“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

“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不能拘之。”

《难经·二十八难》

《内经》已经提出了八脉的名称,但是说的太过含蓄,很多医家仍不理解。《难经》里就明确指出了为什么要叫奇经八脉,因为这不在十二正经之中。《难经·二十八难》进一步指说明了奇经八脉是什么,并对任督二脉、冲脉、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这八脉的的起止部位,主要循行也做了概括,包括路过哪里,对哪里的病理生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把这八脉都整的明明白白的。

【八会穴理论】

“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再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难经·四十五难》

这属于《难经》的理论创新,在《难经》是头一回提出,《难经·四十五难》中就有记载。后世还根据这个底本发挥创作,讲与八会穴相关的八种热病,拓展到病因、发病及症状等内容,也因此,八会穴在后世慢慢地成为临床针灸治疗应用的常客。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六十八难》

此外《内经》对于五输穴的论述也不够丰满,内容笼统。《难经》就又头头道道地把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四季作用讲了个遍。十二经络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输,每条经脉五个,合计六十个。五输穴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十二经脉运行从大到小,由浅入深,由远而近的特点。如《难经·六十八难》讲五输穴对应的疾病主治,井穴主治心下满闷、神智昏迷的急病;荥穴治疗热病;俞穴治疗身体沉重不舒服,关节疼痛的疾病;经穴治疗咳嗽,受寒发热;合穴治疗气机不畅的六腑病症等。

“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难经·六十四难》

《难经·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均依五行相生的顺序。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难经·七十四难》把针灸掰开琢磨透了,一片一片的拆解开,生怕后人学不会。

【配穴法和刺灸理论】

《难经》的众多配穴法和刺灸手段,至今在临床也被奉为圭臬。比如子母补泻大法,《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至今无出其右。具体的意思我们会在后面的五行理论中详细讲解。

除此之外,还有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和四时补泻等刺灸疗法,针刺的深度、力度、方向、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讲究。

//  写在最后

可以看出,《难经》对于《黄帝内经》已经架构成的中医基本理论雏形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丰满,并且还有不少补充和创新,不愧为另一部中医经典。

本文其他作者:王若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