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刚柔并济。

 cxag 2024-05-24

图片

图片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绍兴的气质刚柔并济再合适不过。

绍兴,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又有历史古城的刚毅,既有越剧的柔美、婉约,又具绍剧的铿锵、豪放。历经千年不辍,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气韵动人。

图片

要理解绍兴的柔与刚首先要从地形轮廓开始,她一面是平原上的水乡,另一面则背靠名山。

五官清秀棱角分明,既有乌篷船摇橹而过的水乡柔情,又具会稽山伫立千年的威严肃穆,面秀、骨秀,更是神秀。

图片

绍兴在浙江的区位示意图 | 地理课代表

绍兴处在浙江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绍兴南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门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四大山脉探入境内,山区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六成;北部则地处宁绍平原,水网纵横,一路向北直达杭州湾。

在同一片平原,近海的宁波人是浙江海洋文化的起点,背山的绍兴人则是浙江水乡文化的起点。

图片

会稽山

而无论在地形上还是文化上,会稽山都是绍兴的脊梁。作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会稽山有很多历史传说,清代学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记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大禹在这里和诸侯开大会计功,后葬骨于此,得名“会稽山”。

图片

2024年绍兴大禹祭

历史的洪流浩浩汤汤,在江南还是不毛之地的时候,绍兴就召开了大禹计功行赏的“庆功宴”,也成为他最后的安息之所,至今在绍兴,还有着大禹的公祭典礼。

图片

绍兴市水系图 |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以会稽山为分水岭,曹娥江和浦阳江贯穿绍兴境内,靠着浙东运河(杭甬运河)相连,二江庞杂的支流,以及城内开凿的人工河道,使得绍兴成为了江南水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大大小小的河流近万条,光是古桥就有几百多座。

图片

东湖乌篷船

图片

八字桥乌篷船 | 胡超琦

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绍兴城以桥梁为道路、以河网为骨架。江南有多少水乡古镇,有多少往来舟楫,只有绍兴人的乌篷船拥有了姓名。夜雨行舟,水声雨声摇橹声,往来船只的招呼声,岸上乡间的鸡鸣犬吠声,最是江南味道。

图片

鉴湖

如果说山是绍兴的侠骨,水是绍兴的柔肠,那么刚柔并济的,莫过于绍兴的鉴湖。鉴湖,古称“镜湖”。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即指此湖。

图片

鉴湖 | 林子龙

鉴湖浩渺,足足有五个西湖那么大。它与西湖比,胜在恢弘大气,自有一股鉴湖女侠秋瑾千金买刀、貂裘换酒的豪迈硬气,但也几分西子捧心、我见犹怜的柔媚。但回过头来说,无论秋瑾还是西施,不都是绍兴人么?

绍兴,一直都是“有骨有韵的江南”。要理解绍兴的柔与刚还可以从绍兴的文化轮廓开始,浙江风流,绍兴独占八斗,明明那么风流硬气,却又那么低调婉约。

图片

越王殿

绍兴的书卷气自古浓郁,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光时刻,那些衣袂飘飘的主角们,都不曾在绍兴的舞台上缺席。魏晋时称会稽,王谢风流,俯仰一世;隋唐时称越州,李杜元白,诗文不朽。明代文人袁宏道路过山阴县时,更是用了一个诙谐的比喻:“士比鲫鱼多”。

图片

兰亭

在晋人衣冠南渡之后,山阴和建康平分了魏晋的士子风流。王羲之兰亭雅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谈玄学于山水;谢安隐于会稽东山,边下棋边指挥了淝水之战,“东山再起”成为美谈。

图片

天姥山 | 梁柏林

唐代是诗歌的盛世,绍兴则是诗人的圣地。晋人遗落的风流意气,引得唐人争相前往,从当时还属于绍兴的萧山出发,过剡溪、上天台、至临海,打造出一条“浙东唐诗之路”。绍兴的鉴湖、新昌的天姥山、上虞的覆卮山、诸暨和嵊州的东白山……都成了当时的“热门打卡地”,现在也依旧“炙手可热”。

图片

绍兴,一个似水又似刚的名字。念起这个名字,心中总会出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和谐的画面。这是一个被水包围和滋润着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柔情似水的人民。但是,只要你回溯历史,细数这里的名人,便会发现他们看似柔顺性格的背后,却蕴涵了一种钢铁般坚韧的精神力量。

绍兴人的刚柔并济,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不论男女、不分古今

图片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每到改朝换代之际,绍兴人刚柔并济的风骨就展露无遗。

除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清初,绍兴人王思任大书“不降”,留下一句“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绝食而死;张岱的好友祁彪佳留下“含笑入九泉,浩然留天地”十字绝笔,投水自溺;还有刘宗周,大笔一挥,写下“慷慨与从容,何难亦何易”,活活把自己饿死。

图片

鲁迅故里

近代以来,绍兴人的风骨更是改变了中国。最有名的,自然是早已霸占中学课本的鲁迅。绍兴的刚柔并济的精神在鲁迅身上得到了极大地升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战斗着。在始终寻找着一条解放人民的正确的道路的同时又不主张逞一时匹夫之勇,不能不说是一种哲人之智。

图片

现代绍兴人从前人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鲁迅故里、三味书屋等历史建筑,那一个个历史传说和故事,更是刚柔并济的精神力量,并且在新的时代更加丰富饱满。它被赋予了紧跟时代潮流、继往开来的新内涵。

图片

图片

秋瑾故居 | 李琼

绍兴女子的气度更是“不让须眉”,这里诞生中国第一个知名“女间谍”——西施,中国近代女权先驱——秋瑾,中国第一个因为爱情变成蝴蝶的女性——祝英台,还有东汉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一曲《钗头凤》唱和千古的唐婉……

图片

西施故里

这几位绍兴最有名的女人,或为父沉江,或为爱化蝶,或抱憾终身,或杀身成仁……她们保持最柔软的内心,却各有各的硬气,在一大片中国式“大团圆”故事中,显得那么刚硬有力,直击人心。

图片

   何燏时、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绍兴人群星璀璨,今天的绍兴人同样是中国的栋梁之才。 绍兴为北大贡献了4位校长,在北大120多年的历史中,占了近七分之一。

影响北大最深的,自然是那位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蔡元培;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则是出身浙江余姚(当时尚属绍兴)的蒋梦麟;最能显示绍兴硬气的,当属那位“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的马寅初;还有中国第一个留日高校毕业生,诸暨人何燮侯

他们为绍兴,为中国乃至为世界都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兼具柔与刚性质的鲜血一直流到现在绍兴人的身上,他们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又继往开来,使绍兴的名字依然响彻中国大地。

图片

嵊州越剧小镇 | 谢南华

绍兴的戏,也是至柔至刚本地人常说“绍剧打天下,越剧讨老婆”——说的就是出身嵊州,属于整个浙江的越剧,和发源于绍兴,独属于绍兴人的绍剧。传闻主席听完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图片

一口“霉干臭”,倔个“大跟头”。绍兴的刚柔并济从来贯彻每个领域,包括饮食。

图片

绍兴十碗头 | 郭民军

世人皆知绍兴有茴香豆和绍兴黄酒,饮酒舟上,三两小菜,好不风雅;但实际上,大凡名字里带有个“霉”、“干”、“臭”的饮食,在浙江大多和绍兴人有关。

图片

茴香豆

茴香豆“入肚暖胃”,嚼嚼韧纠纠,吃咚嘴里糯柔柔茴香豆酥软清鲜,香味浓厚。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

图片

霉干菜

霉干菜在绍兴人的心中绝对是白月光一般的存在,一把硬邦邦、黑乎乎的菜梗在经过浸泡后便会软乎乎地伸展开来,重获活力。鲁迅平生挚爱便是霉干菜,霉菜毛豆、霉菜扣肉、霉菜包子都曾多次在他笔头出现。

图片

梅干菜焖肉 |  寻宝记绍兴菜

绍兴人做霉干菜的确是有一手,当地又叫“乌干菜”,和水乡出名的“乌篷船”、“乌毡帽”并称绍兴“三乌”。干菜与肉香互相辉映,干菜吸收肉脂而去涩达嫩,五花肉经干菜吸脂肥而不腻,是这道硬菜的绝配靓点,一口下去回味无穷。

图片

霉苋菜梗

而美食风味上最硬核又最柔软的,则莫过于绍兴的“臭”字头菜品。《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也曾说过,他认为最臭的食物是霉苋菜梗,在绍兴,几乎家家户户都备着这样一个“臭坛”。将发酵好的臭苋菜梗稍微蒸一下,就成了当地人最爱的下饭利器。

图片

蒸双臭

看着是幽幽的霉绿色,闻起来是一股酸腐臭味,不断挑逗着食客的好奇心。吃法别具一格,就像吃甘蔗一样,外皮是不能吃的,只能吸菜梗的汁,入口顿觉暗香袭来,满口鲜爽。绍兴极富盛名的“蒸双臭”,来自臭苋菜梗和臭豆腐的双重出击,让人躁动不安同时又无比可口。

图片

臭豆腐

臭豆腐可以说是绍兴美食的必修课,豆腐先用苋菜梗汁浸制好,接着炸到豆腐表面焦黄酥脆,迅速在豆腐的一面开个洞,浇上辣椒油、酱油和香油,一盘软嫩美味的臭豆腐就出炉了。

图片

酱货

绍兴酱货的腌制手法,更贴近水乡的真实面貌。多雨、湿润、食物易腐,因而要晒干、腌渍、烟熏、做酱……浙菜的根源,当属绍兴菜的底子硬气。小吃同样如此,今天在外鼎鼎大名的“杭州小笼包”,事实上几乎都是绍兴嵊州人开的。

图片

绍兴黄酒

还有绍兴的酒,入口醇厚,后劲十足,缓缓过后,又有一种软绵绵的甜意涌上心头……从吴越往事,到鲁迅秋瑾,江南不再是那个江南,绍兴依旧是那个绍兴,永远柔中带刚,一身风骨。

///

一席水墨色绘就的江南

一座千年文脉盘亘的古城

这里是最具柔情的绍兴

亦是最有风骨的江南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部分来源:谁最中国、地道风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