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24 发布于甘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前聚落在区域范围内分为主体聚落和其他聚落,它们具有一定秩序、组织和等级,聚落规模是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表现。史前聚落规模研究为史前社会分化、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迁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区域聚落群形态及演变规律,可为探究区域文明进程和史前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对史前聚落规模的研究,主要根据聚落分布面积来划分聚落规模的等级,聚落分布面积越大,规模越大,聚落等级越高。

由于聚落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学者们在基于聚落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层厚度、重要的遗迹和遗物等因素,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然而对于聚落规模划分,仍以聚落面积作为主要的依据。

聚落群是聚落和聚落、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组织形态,是区域内聚落因地缘或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组织关系的聚落群聚形态。分析史前不同文化时期聚落群的形成和演变,对探讨聚落等级、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史前聚落群,有学者根据行政区或河流来划分,也有学者通过分析聚落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地形、水系等影响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规模聚落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质。大型和特大型规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规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类型规模聚落向南迁移的趋势明显。

聚落规模壮大、人口增长、聚落遗址数量增加,使得已有的自然区域得以充分开发,但是也导致人均生存空间减小、生存压力增大。由此,聚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相对匮乏的资源,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聚落之间分布均衡性下降,社会组织结构发生转变,聚落间差距逐步明显。

古人倾向于在湟水区域聚集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分布在环洞庭湖、沅水、资水和湘江区域的聚落群数量增长,且澧水和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呈倒’L’型,由潭水区域向洞庭湖北部区域再向资水区域迁移,分布在澧水、环洞庭湖和资水区域的聚落群随时间推移得到了继承、演化和发展。

(摘编自杜心宇等《洞庭湖区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

材料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史前聚落的时空格局,晃了解过去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信息。新石器早期的人类对聚落区位的选择,注渔猎、采集等资源丰度和防御等要素;新石器中晚期农业社会聚落区位的选择,注农耕作业的便利性。在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剧变往往促成聚的迁移,这种被动式的生境适应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因此,有研究者用源总量、个体数和竞争系数等指标,解释群落的空间过程。

聚落的集聚与扩散是生业模式改变的标志,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结果。有研究认为,成都平原从三星堆时期到十二桥时期聚落格局的变迁,与生业结木、 洪水灾害和外来文化干扰相关;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聚躯位,倾向于濒水布局;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的变迁,与古环境关密切,而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聚落的叠置现象十分突出——这表明史前聚落生迁移的概率,远低于空间集聚。

灾害气候事件,如持续性洪涝、干旱,会产生区域性环境梯度。龙山时期题冲游的湖沼区由于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其耕作条件与登封盆地形成环境梯度差 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颍河向中下游迁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吴湾等蝶聚,逐渐发展成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区。在全新世中期较强的一次气候变化事件中,降温导致了多年性洪涝灾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又泊河上游地区迁移。另外,社会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也可导致环境梯度。农业经济因规模化生产导致了聚落的空间集聚,如龙山晚期的瓦店、郝家台就因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形成大型城邑;伊河、洛河之间二里头不仅是夏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极具商业和文化优势。

史前聚落的时空迁移与均衡,取决于气候、地貌和社会文化三个要素耦合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梯度。这种’自然一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和动态均衡。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嵩山周边聚落的平均资源域逐渐缩小,大型聚落的首位特征显著。这表明,尽管不时有灾害性环境事件的胁迫,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空间上的必然反映。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即属于空间集聚型聚落,而新谐聚落群则表现为空间扩散特征。根据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知新谐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而颍河上游聚落群和里头聚落群则属于典型的空间均衡型聚落。

(摘编自李中轩等《集聚、迁徙与动态均衡:嵩山周边史前聚落的空间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体聚落是史前聚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表现为聚落规模。

B.聚落群是一种聚落群聚形态,具有一定组织关系,因地缘和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

C.人地关系关涉人类与自然环境,研究史前聚落时空格局,有助于了解其演变信息。

D.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受’自然一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的时候,学者们主要根据其分布面积,之所以需要增加文化层厚度等因素,是因为其分布面积具有扩张性。

B.澧水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之一,澧水区域成为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的最终区域,可见古人倾向于在此聚集生活。

C.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因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使嵩山南麓聚落的集聚区得以形成,这表明了灾害气候带来的直接影响。

D.从新聚落群所表现出的空间扩散特征来看,结合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以推知新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大型和特大型聚落数量增长,已具有中心聚落的特征,聚落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明显。

B.洞庭湖区大型城址聚落出现城垣、环壕、建筑群和祭坛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址的’圈地’现象凸显,城内范围扩大。

C.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资水附近的聚落群也得到演变和发展;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得到发展和继承。

D.城墙、环壕和护城河主要为防御功能,表明城址聚落的重要性不断+增品逐步演变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图a属于原始集聚型,在新石器早期社会,采集捕猎聚落主要集中于山区。

B.图b属于农业集聚型,到了农耕时期,滨水而居成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

C.图c属于胁迫集聚型,水旱灾害会胁迫聚落发生空间迁移,但仍保持集娶.

D.图d属于商业集聚型,两河之间的河口区,因交通便利而成为商业集聚区。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史前聚落在洞庭湖区和嵩山周边的人地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耕

孙犁

去年缺少冬雪,今春山地觉旱,现在春苗还没有很好地播种。边区各机关动员干部就地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被派到铁匠家里了。分配这些干部的时候,原有许多农民在场,有些手疾眼快的农民,把那些身强力壮的同志们先拉走了,变吉哥原本是做宣传工作的,站在那里显得文弱而且害羞,就没有人来抢他,最后由晚来一步的铁匠的女儿收用了。变吉哥起初微微有些长工上市的感觉,①后来碰到这个户主,他的兴趣就陡然提高了。

他跟着铁匠的女儿来到家里。

姑娘交给变吉哥一把鹤嘴铁镐,自己背上抬筐铲耙,叫母亲替同志做上饭,就说:’走,到我们的地里去。’

从她家出来,他们沿着一条向上的小路爬山。②这条小路只容下一个人行走,两旁是枯草和荆棘。小路绕着山腰转,越转越高越险,低头一看,村庄已经在很远的下面了。

然后,他们走进一处小小的山坳。山坳里铺着一层厚厚的白沙,散布着几棵枣树。在向阳的山坡上,有几段梯田,这就是铁匠家的地了。

’这几棵枣树也归我们。’姑娘说。

她带着变吉哥工作起来。上午的工作,是拾些石块把叫水冲毁的梯田的边缘垒起来。

这几段梯田,最下面的一块有炕那样大,最上面的一块比锅台还小,然而一层层的边缘都要用石块垒起,上面的土沙才得铺平,才能耕种。

’你们有多少这样的田地?’变吉哥一边工作,一边问那姑娘。

’就有这么多。’姑娘说,’总共也就是六分地。可是同志,这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地,这是租种的,每年还要交一半租哩。’

姑娘工作得很急迫,她把外面的上衣脱了,扔在沙滩上,只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衫,把那不方不圆的石块砌好。

变吉哥想,这几块土地统统合到一块,也不过像自己家乡的一个地头地角,这一半石一半沙的土地,就是遇到丰收,能有多少出产?难怪这里的人家,就长年依靠那放在院子中间大缸里的酸树叶了。他想着,这块土地对一家人是如此重要,工作也就加快起来。

’同志!’姑娘笑着说。在这以前变吉哥还很少看见这姑娘笑过,她笑得多么真诚和温柔啊!

③’做什么?’变吉哥不知道抓镐好还是抓铲好。

’不叫你做什么。’姑娘说,’我是叫你休息休息。我看你虽然手巧,可是干庄稼活儿并不内行。我们快吃午饭了。’

姑娘站起来,带变吉哥转到山阴,那里有一洼泉水,上面结着薄冰,水在下面流着,姑娘把冰砸开,用手舀着喝了两口。

’你要不能喝冷水,就洗洗手吧。’她站起来说。

回到阳坡,母亲已经把饭送来了。她提着一只篮子,一个黑釉饭罐,还背来了他们下午要用的轮子。在这样艰难曲折的山路上,她能携带这些东西,使变吉哥深为赞服。

他们坐在沙滩上,太阳照得很暖和,姑娘先给变吉哥盛了一碗米汤,然后揭开篮子上的布,里面有几个玉茭饼子,还有一碗白豆腐,上面放些切好洗净的烂酸菜。

’吃吧同志,’母亲说,’别嫌饭食不好,可够我作难的哩,我推了半夜的豆腐。’

说完就笑着看他们垒的石头去了。今天,变吉哥的胃口大开,他吞吃着玉菱饼子,这东西是多么香甜啊!他感到惭愧,他这一上午的工作,经得起老太太的检查,对得起她操业的饭食吗?

为了补偿,他下午拉給子的时候,非常卖力。山坡上轮地是这样艰苦,因为地头太短,把粉子插到地那头,走不了几步,他就得跳到石垒外面去,才能把粉子拉到地这头。

把地恰完,天已经黑了。收工的时候,姑娘笑着说:’同志,我们一家子,长年只给人家打活做工,今天你来帮我们的忙,实在卖了力气。听说八路军先减租,以后就要分田地,真的吗?’

’一定要做的。’变吉哥说。

走在路上,变吉哥向姑娘提出了一个他早就想问问又没有机会问的题目。’我给你画的像,你觉得怎样?’

’我觉得很好。’姑娘笑了笑说。

变吉哥辨别不出这笑里的真实含义。又问:’怎么好法?’

’我说画得很像,’姑娘比较认真地说了,’④不过,表觉得也有些缺点,就是说,我还有点不喜欢。’

’这很重要,你快指出来。’变吉哥在创作上是很虚心的,有时简直可以说是从善如流,’我愿意你不客气地指出这个缺点,我非常尊重当事人的意见

’这就是,’姑娘又笑了,’你画的不好看,不是眉眼不好看,是我的头发。你画得乱了些,你应当等我梳洗一下再画,最好是等我把衣服也换一下。

’这恐怕不是什么主要的问题。’变吉哥有点失望,但他不愿意表示出来。他说:’画像这件事也是很难的。’

’有时,我觉得好笑,’姑娘照直说下去,’你们这些同志整天写的写,喜约画,占着那么多的,又都是年轻力壮的,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看现在上级这个决定最好,叫你们帮老乡种地,多打一些粮食,比什么都好,你说对吗?

’对是对的。’变吉哥沉默了。

回到家里,虽然浑身酸痛,变吉哥还是坐在小油灯下面,把这一天的印象,勾画在他的速写簿上。直到眼睛实在睁不开,他才倒下去睡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区机关动员干部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文弱害羞,并不受农民欢迎。被铁匠的女儿收用,只是出于偶然。

B.变吉哥由于劳作比较简单,是用石块垒砌梯田边缘,就做得不太认真!铁匠的女儿委婉地批评他不擅长干农活。

C.母亲带来的午饭并不丰盛,但已经是竭尽了心意,即使是烂酸菜,也要洗净,远远好于院中大缸里的酸树叶。

D.姑娘认为变吉哥画的不好看,应该等她梳洗、换衣之后再画、变吉哥区并不赞同,反映出两人在审美上的差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到变吉哥兴趣陡然提高,为后文他询问铁匠女儿对画像的感受作铺垫。

B.句子②描写山路景象,突出了道路的狭窄和荒凉,也暗示了人世间的行路之难。

C.句子③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细腻地写出变吉哥的心理。

D.句子④写姑娘对变吉哥所画的像的看法,表现出她为人坦率、正直的性格。

8.在山上春耕劳作的过程中,变吉哥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小说对话中涉及种地与画像的关系问题。如果要围绕两者关系写一则文学短评,请说说你的写作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茶萝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勖,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亲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逮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摔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悟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梯C出D国门E徒步突盖自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囊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不同。

B.方寸,文中指内心、心绪,与现代汉语成语’方寸已乱’的’方寸’意思相同。

C.悟,动词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悟’用法不同。

D.起用,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指古代朝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14.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郑宁示边报走笔戏赠

刘克庄

曾客嫖姚与伏波,惯骑生马拥雕戈。

金台有命终须筑,铁砚无功亦且磨。

见说帛书来汝洛,又传毡帐迫淮河。

只今西北多机会,吾子南归意若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嫖姚与伏波’常指历史名将霍去病和马援,此句交代好友从军征战的经历。

B.好友惯于驾驭性情暴烈的战马,善于使用刻镂之戈,凸显其纵横驰骋的英姿。

C. ’金台有命’与’铁砚无功’在对比之中暗含着典故,意蕴丰富且令人警醒。

D.汝洛之地传来帛书,预兆前线军情紧急,’迫淮河’指明敌方已然发动进攻。

1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赞赏’好学’的精神,认为物质追求应当位居其后,《论语·学而》甚至对君子的饮食起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杜牧《阿房宫赋》借“_____________”写歌台之声,借’写舞殿之袖,描述出了“_____________”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3)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小刚与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常拈出含有’信’字的古人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五凤溪古镇紧邻淮口,雄踞沱江边的王爷庙为凤头,金凤、白凤等以凤为名的五条街道为凤躯、凤翅、凤尾,再加上四周的五座山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展翅冲霄之凤,令人不禁感叹:五凤溪真是 A 呀!①黄水河穿镇而过,汇流于在此折身向东的沱江,又紧邻简阳,当地人称’边城’。②五凤溪在汉唐年代就已成为沱江上游重要的转运点,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运载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泸州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五十公里的成都。③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街旁小溪涓涓清幽,青瓦屋舍 B ,古刹钟磬佛音缭绕。④夜幕降临,船工苦力、贩夫走卒,在半边街蜂拥而至,穿梭其中。有的卸下白天的疲惫,走进酒馆,要一碟小菜,来一碗米酒,伴随月光品味人生;有的窜入戏楼,苦中作乐于勾栏瓦舍间。岸上 C 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该是怎样的市井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 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下一个该谁发言,请你站起来说话。

B.该你家的钱,我们一分也不会少的。

C.明天出去踏青,不下雨该有多好呀!

D.天也不早了,孩子们也都该回家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顾名思义,枕头就是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面使头略高的卧具。但是,枕头真的是像字面意思一样吗?其实, ① 。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状态,这样枕头才能发挥作用。

除了正确的’枕姿’,选择一个合适高度的枕头,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中之重。 ② ,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让肩颈部的关节、肌肉、韧带等处于放松状态,得到较好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

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 ③ 。枕芯应选质地松软之物,制成软硬适度、稍有弹性的枕头为好。枕头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强,造成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这些都会影响睡眠。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记忆。人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

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和’错误,关系判断错误,原文是’或’。

2.D

A项’扩张性’错误,原文是’不确定性’;B项’最终区域’错误,应为’起始区域’;C项’直接影响’错误,应为’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它的是区域性环境梯度。

3.C

第五段观点围绕’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展开,ABD三项符合要求;C 项反映聚落群的’继承、演化和发展’,属于第六段的观点。

4.C

’水旱灾害’错误,结合原文和图c,应当是’洪涝灾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