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字,暴露了十三届国展最大的弊病!

 雲遊山水 2024-05-24 发布于山东

由中书协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引起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投稿数量近10万件,最终经过多轮评审,共有900余件作品入展,加上展览在各地的举办,许多入展者和书法爱好者也都去了现场观摩参观,十三届书法展可谓是热闹非凡。加上这次入展名单中后来经过进一步审查,又取消了6名入展者的资格,这也给书法展增添了另一种“味道”,让十三届书法展成为书法爱好者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

目前,有细心的网友发觉,在十三届国展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字如同“孪生兄弟”,在很多作品中出现,体现了展览体的威力!

一起来看看:
图片
十三届国展的“声”字


图片

在这一幅幅作品中,“声”字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各异。这些“声”字仿佛孪生兄弟,纷纷从各个角落冒出来,让人不禁想问:这究竟是一场书法展览,还是“声”字的大聚会?

有网友戏言:“不写'声’字上不了展。”这话虽带几分调侃,却也道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在这个追求独特性和艺术性的场合,“声”字似乎成了一种出奇制胜的法宝。书法家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共同的默契:要想在国展中脱颖而出,不写几个“拉长”的“声”字怎么行?

图片

为何“声”字如此受宠?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好做字眼,易于发挥吗?一位网友犀利地指出:“大草作品里为什么都有'声’?答:好做字眼。”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人对于书法的见解。王羲之在《书论》中曾言:“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如今,这些“通人志士”却似乎找到了一种取巧的“捷径”,即通过重复和夸大某些字眼来吸引眼球,这岂不是与古人的书法精神背道而驰?

再来看这些“拉长”的字眼,难道仅仅是为了破章法,泄劲道吗?有网友直言不讳:“不拉长就破不了章法。”“拉长的目的是把劲道泄了!”这些话虽然听起来颇为讽刺,却也反映出一种无奈和戏谑。赵孟坚在《论书法》中曾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如今,这些追求“拉长”效果的作品,是否真的在笔法和字形上都达到了精妙的境界呢?

更有趣的是,有网友指出:“真是'声声不息’、'连绵不绝’…”这不仅是对“声”字泛滥的讽刺,更是对整个“展览体”现象的批评。当一种艺术形式沦为千篇一律的模仿和重复时,其艺术性和创造性又何在呢?

图片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应是独特性和创造性。然而,在这场“声声不息”的展览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的相似和重复。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这场追求新奇和独特的艺术盛宴中,我们是否已渐渐失去了书法最本质的精神?

这场“声”字的狂欢,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时的视觉震撼,但长远来看,却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伤害。希望未来的书法家们能够回归书法的本质,用笔墨去书写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新奇和独特。

E N 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