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大半夏汤

 医路岐黄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宗气者,肺脏膨胀之气也。充满之肺窍者,即是宗气也。

呕吐四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1 寸口者,手太阴肺气之所变现也。肺主气,寸口脉微而数者,肺中宗气之虚也。(阳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宗气,宗气虚则营血必虚,阴平阳秘,营卫互抱,盛则俱盛,虚则俱虚之义。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不能化心火,心火不足则宗气虚而胸中冷。脉微而数,未言脉数,数为中虚,客热不降也,呕吐一,病人脉数,胃中虚冷而呕吐也;微为阳微,微乎其微,微而不浮,数也无力,数者,脉来过五,心动过速之义。(中气大虚)

  本条寸口脉微而数,是说明上条,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之义。下之则脉见弦,故名曰虚,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2 水谷之化营气,行于经络,其大气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宗气。宗气者,所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营气之源也。无宗气则营气虚,营虚则血不足也。宗气之根,实本于营血,血藏于肝,而血中之温气,则化君火,气乃君火之敛降也。营虚血少,不能化火,阳衰于上,故胸中冷。血阴也,而孕君火,其性温暖和煦。后世但言凉血,不知暖血,误人多矣。

3 何为宗气。本条细论之。

水谷之化营气,“营行于经络”,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宗气。从“营行于经络”这段话分析,对比太阳营卫之气,营行于脉内,卫行于脉外,营卫互根,则知宗气之理。

从营卫之理以解宗气;营行于脉内,卫行于脉外,营血行于心肺之脉内,肺窍玲珑之气充者,即是肺中之卫气,此卫气即是宗气也;肺脏之窍,充满之卫气,卫气热胀,玲珑剔透,即是大气抟而不行,积于胸中,以贯心肺,而行呼吸之职。宗气者,即是充满肺窍之卫阳热胀之气也,热胀则气充肺窍灵珑,吐出吸入之间,抟而不行也,此即营血之温,卫气抟于上焦而不散也。肺中之卫虚,即胸中宗气虚,即是胸中冷之义。宗气者,营气之源也,宗气之根,实又本于营血,血不化火,火不化气,气不化血,气血互化;阴平阳秘,阴阳互根,二气周流。

附;287页,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

222页,宗气,肺中之大气,一身诸气之宗。(呼吸之义)

493页,百合之病,百脉一宗,主气者肺,肺朝百脉。百脉之气,受之于肺,一呼则百脉皆升,一吸则百脉皆降,呼吸出入,百脉关能。

  现代医学,吸入氧气,吐出碳气。中医者,吸入肝肾,吐出心肺。呼吸之间而肺窍充满之气,即为中医之宗气也。宗气贯心肺以行呼吸。宗气即是营血之温而在心肺脉外之卫气也。

论;肺主呼吸,宗气者,是呼吸之枢机也。宗气虚而枢机病,则呼吸失职,胸膈满闷不舒也。不能敛降,则呼吸不利也。此理对比,开头篇论,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

图片

呕吐五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1 先呕后渴者,此为欲解,此属呕家。

先渴后吐者,此渴为支饮内阻,君相之火,逆刑肺金,是以作渴,渴而饮水,不能消受,而后作呕,后呕者是呕新进之水也,而支饮未去,是呕后不渴,故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停)。(支饮区别饮家)

2 本以呕家之呕,区别痰饮之呕。呕家之呕,津亡作渴,支饮所呕,是新饮下之水。

  痰饮二十五,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十,呕后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湿盛胃降也。吐后泻湿。 

呕吐六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欲吐者,陈宿在上,故不可下。

1 病人欲吐者,脾寒不能消化,胃气上逆故欲吐也。总因中焦虚寒,不可下之。下之败中胃气更逆。

呕吐七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而有痈脓,当令其脓从呕出,不可降逆止呕,使脓无出路。俟其脓尽痈平,则呕吐自愈矣。

1 此为痈脓导致呕吐,不可治呕,脓尽则呕止,治呕则脓无出路也。

论:从本条看,所有的呕吐都归纳于本篇。黄疸篇也同,也是所有的黄都归纳到一起。还有消渴,湿渴燥渴风渴等等。当细细区别。在本条总结一下前面几条呕吐;

呕吐一,误汗致呕;(汗多亡阳)呕吐二,虚寒致呕;呕吐三,误下致呕;呕吐五,痰饮致呕;

呕吐七,痈脓致呕。

哕八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浊气上逆,则生呕哕。哕而腹满者,太阴之清气不升,阳明之浊气不降也,前后二阴,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后部不利,利其谷道,前后窍通,浊气下泄,则满消而哕止矣。

1 前部不利者,利其小便,后部不利者,利其大便。利其前后者,观以下诸方。本条是利其前后二窍,是治胃反呕吐之总纲,

论;单论大小便,小便不利者,大便滑溏,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小便利而大便泄者,中气虚寒,前后俱不利,则是下条大半夏证。本条是教辩证论治。临病必问其大小便,本条同《伤寒》阳明五十六。

图片

呕吐九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 胃反呕吐者,前窍短涩,后门干燥,多有粪如羊屎之证。

阳明阳虚,则胃反气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在上则化生痰涎,在下则二阴失滋,前窍则小便枯涩,后窍则大便燥结,粪如羊屎;下窍堵塞,浊气莫泄,逆而上冲,故呕吐不止,是为胃反。缘阳衰土湿,中气颓败,不能腐熟水谷,化气生津,以滋肠窍,是以饮食不得顺下而逆行也。大半夏汤,人参补中气之虚,半夏降胃气之逆,白蜜润小肠之燥,中气旺而水谷消,下窍开而渣滓降,浊气不升,呕吐自止也。

阳衰土湿,中气颓败,脾陷则利,胃逆则呕,胃气不降,则津液上停,下窍失滋,堵塞不通,气逆上冲,是为胃反。脾阳火败完谷不化,对比下窍失滋堵塞不通,杂病就是杂病。阳衰土湿,脾陷则利,当利而未利,则成结燥堵塞,是津液逆于上而化痰涎也,是则痰涎涌泛不止,下则肠窍失滋,故当利未利。津液不下,故膀胱结而小便涩,小肠结则大便干,故后窍结涩。前后俱涩,气不下降,故食膈而不下,食入则胃反,总因阳明之阳虚

  手足太阳,两经同气,胃气不降,手足太阳结则小便枯涩,故便干燥结,二窍不通,气逆上冲,故为呕吐。

2 45页《素问》“阳阴别论”;三阳结,谓之膈,手足太阳,是为三阳,足太阳膀胱结则小便涩,下窍不能出,则上窍不能入,食膈不下,总由于阳明之阳虚。噎膈反胃颇同,反胃之病,在胃之下脘(堵塞),噎膈之病,兼在胃之上脘(加瘀结),上脘气闭,则食不能入,下脘气闭,则入而复出,阳明之性,阳盛则开,阴盛则闭故也。

论;本方半夏二升,260克,因量大,无人敢用,人参45克,补中气以生津,润上下之燥。古时人病不支,皆以大剂参汤灌之,就是保中气也,中气在则人不亡。现代皆畏其力大,无人敢用,医生开方也是只有几克的量,其实放心大胆的用,中气存而人无亡理,若不敢大量用也可少量适加,若皆畏之,岂不白白浪费人参之力。误诊而误用,此为医过,也非人参之错。蜂蜜一升200多克,润小肠之燥,助半夏降胃通关。小肠丙火,大肠庚金,火克金,小肠之病而大肠受之,故言蜂蜜润小肠之燥,而不言大肠之燥。润小肠即是润大肠也。

  张锡纯治肠结,赭石莱菔加芒硝汤其医理,即可为大半夏汤的替代方,赭石降逆通关,莱菔破气,芒硝泻燥。

  胃反大半夏证,大便干燥,小便短涩,上焦痰涎涌泛,呕逆不食。思论,此病或时先觉小腹胀满,大便难下,欲呕不食之象。此病是渐进的过程。阳虚湿盛,胃气上逆,是病之本气。

本条阳虚之结燥大半夏汤,对比阳实之结燥大承气汤。杂病阳明阳虚胃反之结燥,对比伤寒阳明阳实病之结燥,对比理解。现代医学,大便燥结之证,肠结之证,只是通结下便,不分虚实之别。

 

图片

附;李可老中医医案,老年性高位肠梗阻(此即是胃反)

王某,男,65岁,外科住院病人,急诊入院5天,病程半月,即病即见腹痛呕吐,半月无大便,无失气。腹胀如鼓,时时绞痛,满床翻滚。外科诊为老年性肠梗阻,经胃肠减压,灌肠无效,准备手术。考虑患者年高体弱,脱水严重,心脏功能不好,恐难支持,特邀中医协治。

诊见患者面容憔悴,眼眶塌陷,极度消瘦,腹胀如鼓,已半月粒米未进。舌苔黄厚腻,脉滑无力。高年,关格大症,邪实正虚,不堪峻攻,拟硝菔汤合扶正破滞之品。

  1、生白萝卜5公斤,芒硝240克;

  2、红参(另炖),赫石粉,厚朴,槟榔各30克,旋覆花15克(包),枳壳10克,木香、沉香各3克,(磨粉对入)

各依法煎煮,两汁混匀,2小时服一次,每次200毫升,连续服用,便通停药。

次日诊之,知昨晚8时服药一次,一刻钟后,先觉脐中绞痛,随即有气上下翻滚,腹中鸣响如雷,满室皆闻其声。约40分钟后,开始频频打膈,失气不停,三焦升降已复(中满已破),腹胀大减,又接服药汁200毫升,1小时后腹中大痛一阵,随即便下团块状结粪夹极臭糊状大便甚多,痊愈出院。此例从服药到便通仅2小时10分,服约全剂的二分之一。

论;本条病例,即是胃反呕吐证。腹痛呕吐,腹胀如鼓,时时绞痛,半月无大便,半月不进食,典型的胃反,下窍堵塞,逆气上冲也。舌苔黄者,胃热之薰冲,苔厚者,肺气不降,津液凝瘀,填塞心窍也。脉滑者,胃逆不降,阳气郁格也,无力者,本气之虚也,肠塞气壅,木气郁迫,故见绞痛。硝菔汤,通塞破格,红参,补中气之虚,赫石(代半夏)降肠胃之逆,旋覆花,行痰而开郁(苔厚),枳壳二香,破肠胃之满。便通泻下,痊愈出院。

还有好几例,肠梗阻病例,详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经验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