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惜呀,真是一座好桥啊

 陶鹿在读书 2024-05-25

在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电视上经常播放一部南斯拉夫老电影《桥》,情节当时看不太懂,但歌曲却十分熟悉,那首《啊!朋友再见》。如今翻开军史学者余戈的微观战史视角下的攻防战杰作《惠通桥之战》,历史战争的硝烟中,无数知名的,不知名的桥都涌现出来,作者把历史、战争的桥梁搭建延伸出来让人去回眸过去,阅读河流上的历史与人类足迹,桥那边有我们舍不得的家国情感。

如书中的前言所说,战争叙事似乎都离不开一座桥

惠通桥就是一座历史上重要的战争舞台,从2004年开始着手“滇西抗战三部曲”的作家余戈走进滇西抗日战场,整个1942年至1945年之间滇缅战场的战事或多或少与惠通桥有关系。《惠通桥之战》开启修路架桥,落笔在炸桥,牵引着未来中印公路的诞生和“通往东京”的胜利先导。亲临现场的余戈用文本送给读者一个长久的“凝视”,这其中有远征军英灵的启迪和引领,更有一份虔诚的供奉和祭奠。

01举世瞩目的惠通桥

奔腾在高黎贡山和怒山之间的怒江,汹涌湍急。曾经只有马帮和古老的驿道缠绕在弯曲山峡期间,在蜿蜒山岗中与支流上空有数十座桥梁。惠通桥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最初清道光年间为铁链索桥,方便商人往来缅甸国内,在南方丝绸之路进行贸易交流。

1935年西式钢缆吊桥改建通行,这是怒江历史上第一座钢缆吊桥,“施惠两岸民众,期望连通中缅两国”,建议命名为“惠通桥”。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提议抢修滇缅公路,惠通桥进行桥梁改建为10级荷载公路桥,从此,惠通桥开始发挥“救亡图存”砥柱作用。

书中细致考究历史资料,如肖乾的报告文学《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与相关影视碑文文档,可以看到当年为了修建滇缅公路,动员的五万民夫中有两千多无名民夫牺牲在工地中,他们不应该被历史湮没。这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在抗战期间源源不断为内陆地区运送战略物资,这让日本决定要不顾一切切断援华路线。书中用了大量的表格和数据来说明日本从1940年到1941年间22次出动飞机400余架次轰炸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与其他重要区域,惠通桥之所以成为“炸不断的交通枢纽”,是因为有一支惠通桥抢修队时刻备战进行即时性抢修任务。

惠通桥的每一个零件都记录着那段艰苦岁月。

02战争的丰碑惠通桥

这样一座好桥,在战争中用“水无石不怒,山有欲飞峰”的愤怒和热血阻挡了日寇的侵略。作者余戈详细介绍了抗日战争中围绕惠通桥每一个关键时间段的战争特点,并把每个时期重要的经典战役的来龙去脉,军力对比、战争形势、谋略方针等结合史料事无巨细进行描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东南亚,缅甸,云南岌岌可危。中国远征军成立进入缅甸,在战事开局不利之时,尤其腊戍防卫战的失败让日军向怒江线追击,保山大轰炸开启了日军对华作战战略轰炸之延续,无差别攻击惨绝人寰,而龙奎垣率领部队趁火打劫烧抢保山让战争局势雪上加霜。

1942年5月5日,日军混在北撤车辆民众中,趁乱攻占惠通桥。为阻挡日寇进犯,军机瞬息万变,抗战守桥部队工兵营奉命果断下令炸毁桥梁,这就是书前言所提及的,形成军事术语中所说的“绝对障碍”。作者在这一章节并没有选取一家之言,而是结合不同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还有敌我双方视角的回溯,虽然细节不一致,让惠通桥阻敌成为“罗生门”。但战争过程是如此惊心动魄,无论谁下令执行爆破桥梁,那位不知名的炸桥负责人用自己的人心战胜了军令,最大程度挽救了桥上的汽车与民众。

惠通桥的炸毁,延缓了日军渡江速度,让后来支援部队宋希濂派驻祥云的三十六师赶到惠通桥东岸,与日军激战对峙,这样的对峙僵持两年,如果按照书面话来说:日寇始终未能渡过怒江,为抗战胜利争取了大量的时间,怒江以东的疆土得以保全。

但如作者引用黄仁宇那句话“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整部书的戛然而止有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伤,那是多少民众如保山、腾冲等地无辜的死亡,那是多少次贻误战机的失误判断,那场捍卫民族生死存亡的滇西抗战中,怒江和惠通桥见证了一切。

爆破的那一瞬间,我就在这里……然后,一直活到了现在!”作家余戈在现场的凝望激荡着所有人的内心。一座桥,一曲悲歌,终有新桥建成,过去战争中凝聚而成的力量会依着怒江荡漾在我们心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