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乌梅丸:上焦热,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一)

 渐华 2024-05-25 发布于山东

有关上热下寒的治疗,最早见于汉代医书《伤寒论》“厥阴病”篇,篇中'乌梅丸'就是治疗上热下寒的经典方剂。

关于乌梅丸的应用,有这样一位患者,有着严重的上火症状,每天心烦意乱��、失眠多梦、脾气急躁,嘴角总起泡。而目经常头疼,甚至口苦发臭,是典型的火热内盛症,但同时也伴有手足冰冷、畏寒怕冷、姨妈冷痛等虚寒症状。她多年求医问药,走遍了很多三甲中医院,吃了数百副药却不见效。治疗中,医生普遍开的都是清热泄火药,表面看上去很对症。但药吃下去火热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尤其虚寒问题愈发明显,稍微吃凉食就严重腹泻。这就是中医所说“阴阳绝离”,是很危险的状态。

古方乌梅丸:上焦热,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一)

很显然,这个时候的病症已经不能单纯靠清热药来解决。她自述说,从小就有贪食冷饮的习惯,已经有十几年。而且苛重的工作压力,导致了生理节律严重紊乱。这就是最典型的上热下寒症状。这种情况如果依旧按照老路子,用苦寒药物灭火,无疑于雪上加霜。

这时乌梅丸的思路就很对症,一方面用方子里“附、肉桂、桂枝、干姜、薯椒、细辛等温肾纳气的药,温暖命门,使上浮的邪火自然下行,回归丹田。另一方面,用乌梅、黄连、知母清理上焦无法控制的贼火,温下清上,协同作用。在服用了五副药后,她的症状慢慢就开始好转了,心烦失眠逐渐缓解,火热症候也渐渐消退。但是常年积累导致的寒湿体质,一时半刻难以治愈,还是需要长时间调理。

这个方子对治疗是个启示,关于上热下寒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不是一味清热,而是通过引火归元��,用温补之药引火下行,使之重新回到命门。当元阳回归丹田,身体秩序自然回复正常,万物归序,身心和安,这是治疗上热下寒最根本的思路。可惜的是,现代很多医生,辩证模糊不清,见到燥热之症就一味清热,还有出于明哲保身不敢轻易用温热药。这让很多患者白白花了很多钱,却久治不愈。

古方乌梅丸:上焦热,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一)

乌梅丸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古代的医家常用它驱虫,古代卫生条件比较差,很多人肚子里有蛔虫,用这个方子可以驱蛔虫,也因此被中医归为驱虫剂。

乌梅丸的应用范围很广,它的作用可不仅仅局限于驱虫,如果只把它当作驱虫剂,那是大材小用啊。

我们来看一下乌梅丸的药物组成。

乌梅丸:乌梅30克、桂枝6克、当归6克、干姜9克、人参6克、蜀椒5克、黄连9克、黄柏6克、附子6克、细辛3克

方中既有寒药,又有热药,所以乌梅丸可以看作是寒热并调的代表方,它里面蕴含着阴阳和合的大道,我们现在常说的上热下寒,本质上不就是阴阳割裂么?

阴阳的具体表现就是寒热,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总是上火,同时手脚是凉的,便溏,腹泻,有热象,又有寒象,寒热错杂。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特征,表现为口干口苦,面色青黄,会饿但又吃不下,这时候是非常有机会运用乌梅丸的,所以千万别小瞧了它,它的作用大着呢。

古方乌梅丸:上焦热,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一)

方中黄连、黄柏清上焦的热,苦寒的药擅长清热,干姜、附子、桂枝,这些辛温、辛热的药则能够温暖下焦,同时把中焦也暖起来,细辛、蜀椒把寒气散出去,再加当归、人参调和气血。

我们在前面提到上热下寒的本质是阴阳割裂,乌梅丸以乌梅作为主药,乌梅在这里充当黏合剂,把割裂的阴阳黏合起来。所以乌梅这味药,我们要重点介绍一下。

乌梅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关于梅子的古诗词,“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说的都是它,只不过彼时它还是青色的,所以叫青梅,经过炮制后颜色变黑,不仅黑,而且皱巴巴的,叫乌梅,同时也是中医里的一味良药。

古方乌梅丸:上焦热,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一)

乌梅可以消息肉,还能生津止渴,很多人爱喝的酸梅汤,最主要的原料就是用乌梅。另外,我们讲在乌梅丸中,乌梅的作用就像黏合剂,其实就是说它能顺接阴阳。

它为什么有这个作用?据《本经疏证》记载:“梅之花苞于盛冬,开于先春,梅之实结于初春,成于初夏。”梅树冬天开花,花朵小巧,粉白相间,在天寒地冻,万物萧瑟的时节别有一番风味。过了春天,夏天来临的时候,梅子陆续开始成熟,从阴气极盛的冬天跨越到阳气极盛的夏天,这就使得乌梅具备了这样一个作用,能顺接阴阳,使阴阳和合,各归其位。所以乌梅很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