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用药:药对和要药的原理规律总结,附《张仲景35经典药对方》

 我爱看金匮伤寒 2024-05-25 发布于江西
名家用药:药对和要药的原理规律总结,附《张仲景35经典药对方》

谢老师指着书桌上的一幅古老的医书,说:“从繁体医字'醫’的结构上,就能体现出酒在早期医药中的重要地位。”
谢老师继续向小王阐述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萌芽的药物知识,经历了由零星、分散而逐步集中、系统的积累过程。进入奴隶社会,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明确指出了'药’为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药物品种已颇为可观。《诗经》涉及植物和动物330余种,有的还简要记述了产地和采收知识。专门介绍山川及物产的《山海经》,载有各类药物120多种,除产地等内容更加具体外,还记录了各药的医疗用途。其中大多为一药主治一病,亦有部分一药二治者。

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处方超过300个,选用药物240余种,当时所用药物之数,由此可见一斑。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万物》,虽是西汉初年抄成,但实为先秦所撰,简中收载药物70余种,可谓目前了解的最早的药物专篇。

谢老师解释道:“对于其他药学知识,这一时期也有不少论述。如《五十二病方》对炮制、配伍、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有记载。其复方的广泛应用,标志着药学的一大进步。

《周礼》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则反映了专门的司药机构已经出现。又谓'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无疑是日后药物分类和五味理论的先声。所有这些药学知识的积累,为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药对的三大原理

小王好奇地问道:'那谢老师,为什么学习药对如此重要?'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中指出,要成为一名大医,必须熟悉《素问》、《本草》和《药对》等经典。这里将《本草》、《药对》、《经方》等等等量齐观,足见学习药对是与本草学习与经方学习同样重要。'

小王点点头,示意他理解了这个概念。

药对配伍

'药对学包括药对配伍、药对成方与药对组拆三大内容,' 谢老师继续解释,'药对配伍是根据中药“七情”理论来研究药对配伍规律的学问。运用药对方来拆析、分解前人复方。

药对成方

谢老师接着又说:'药对成方是发掘前人以二味药所组成的方子及相对应的证候、用法等治疗经验的学问。' 小王连忙做好笔记。

药对组拆

谢老师思考了一下,接着解释:'药对组拆是药对拆解学与药对组合学的总称。我们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在临床上运用药对自行组方的学问。因为药对成方是只可增不可减的单位方,它反映了相对应的基因证候。所以中医复方之研究必须以药对成方为基础,按照中医理论思维来研究方证对应的组合规律,才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小王记录着,他对药对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谢老师继续解释,'这些方子反映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包括对应的证候、用法等。通过研究这些方子,我们可以了解中药的应用历史和效果。'

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他深深理解了药对学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药对学不仅对药物的研究重要,还影响到临床实践,' 谢老师补充道,'在临床上,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药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合理搭配药物,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只有深入研究药对学,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提高治疗的效果。'

小王点点头,说到:'谢老师,我明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又说:'药对的配伍规律可分为多个层次,我给你再讲讲。'

小王翘首以盼,请求谢老师给予更详细的解释。

谢老师继续说道,'药对配伍是运用中药“七情”理论来研究两味药物搭配规律的学问。所谓'七情’,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药物间的关系。这里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就是协同作用,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就是拮抗作用。'

古人将单味药的应用同药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神农本草经-序列》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证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都是谈药物配伍关系。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这些信息,接着问道:“那接下来呢?”

谢老师点头称是:'协同作用的药对称为相辅相成药对,简称相辅药对;拮抗作用的药对称为相反相成药对,简称相反药对。这是针对药物内在性质而言的。此外,根据药物外在形态而言,有同类药物的搭配,有药物与食物的搭配等。常见有:相反相成药对、相辅相成药对、同类相从药对、药食相助药对四大类。'

小王对这些药对的原理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继续请教:“张仲景如何使用药对呢?

谢老师又举例:'例如,张仲景用生姜。生姜味辛,性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久服去臭气。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为常用药,凡处方中谓“生姜”者,应均为鲜生姜,干姜较少,干姜再炮而成“炮姜”者更少。生姜,一般切片后按剂量调入汤剂处方,个别情况下也入煮散剂,即制散后取规定剂量的药物加入生姜片共煮取汤,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据统计,《伤寒论》有37方用生姜,《金匮要略》有48方用生姜,除去重复方剂,二书使用生姜的方剂共计79首。'

小王继续专注地听着,感到这些知识如一幅幅宝贵的图画,正在徐徐展开。

谢老师又说:'另外,如生姜的制品干姜。干姜辛热,附子辛甘大热,二者配伍有协同作用,即干姜能加强附子的温热作用。附子温补肾与命门之火,干姜温化肺脾之寒饮痰湿,在这方面二者有互补作用。附子干姜配伍的代表方为四逆汤,是外感病回阳救逆的主方。由四逆汤加减,而仍保留附子干姜这一药对的有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与干姜附子汤等均有回阳救逆作用。此外,赤石脂丸中用附子干姜,目的在于散寒止痛;乌梅丸中用附子干姜既温中又能安蛔。'

中药的要药总结

一、解表药

  • 辛夷:此为治鼻渊、鼻鼽、鼻塞流涕的中药要药
  • 柴胡:此为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的中药要药
  • 麻黄:此为发汗解表的中药要药

二、清热药

  • 山豆根:此为治火毒蕴结致乳蛾喉痹、咽喉红肿疼痛的中药要药
  • 射干:此为治热毒痰火郁结致咽喉肿痛的中药要药
  • 栀子:此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的中药要药
  • 石膏:此为清泄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中药要药
  • 大血藤、败酱草:此为治肠痈的中药要药
  • 青蒿(常山):此为治疟疾的中药要药
  • 牡丹皮:此为治无汗骨蒸的中药要药
  • 金银花:此为治热毒疮痈的中药要药
  • 黄芩:此为治肺热咳嗽的中药要药
  • 苦参:此为治皮肤病的中药要药
  • 土茯苓:此为治梅毒的中药要药
  • 黄连:此为治泻痢的中药要药
  • 鱼腥草:此为治肺痈的中药要药

三、泻下药

  • 大黄:此为治疗积滞便秘的中药要药

四、祛风湿药

  • 防己:此为治风湿痹证实热偏盛的中药要药蕲蛇:此为截风的中药要药
  • 木瓜:此为治湿痹筋脉拘挛的中药要药
  • 威灵仙:此为治风湿痹痛的中药要药
  • 雷公藤:此为治风湿顽痹的中药要药
  • 秦艽:此为治虚热的中药要药

五、化湿药

  • 广藿香:此为芳香化湿浊的中药要药
  • 砂仁:此为醒脾调胃的中药要药
  • 厚朴:此为消除胀满的中药要药

六、利水渗湿药

  • 海金沙:此为治诸淋涩痛的中药要药
  • 茯苓:此为利水消肿的中药要药
  • 茵陈:此为治黄疸的中药要药

七、温里药

  • 丁香:此为治胃寒呕吐呃逆的中药要药
  • 肉桂:此为治命门火衰的中药要药

八、理气药

  • 香附:此为疏肝解郁的中药要药;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
  • 木香:此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的中药要药
  • 薤白:此为治胸痹的中药要药
  • 柿蒂:此为止呃逆的中药要药

九、消食、驱虫药

  • 山楂: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中药要药
  • 使君子:此为驱蛔,小儿诸病的中药要药

十、止血药

  • 艾叶:此为温经止血的中药要药;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的中药要药;安胎的中药要药
  • 茜草(香附、川芎、鸡血藤):此为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
  • 三七(自然铜、骨碎补、麝香):此为伤科的中药要药
  • 侧柏叶:此为治各种出血证的中药要药
  • 白及:此为收敛止血的中药要药
  • 灶心土:此为温经止血的中药要药
  • 苎麻根、艾叶:此为安胎的中药要药

十一、活血化瘀药

  • 川芎:此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的中药要药;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治头痛的中药要药
  • 丹参:此为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经产病的中药要药;治血瘀证的中药要药
  • 穿山甲:此为治产后乳汁不下的中药要药;治疮疡肿痛的中药要药
  • 桃仁:此为治多种瘀血阻滞病的的中药要药
  • 马钱子:此为伤科疗伤止痛的中药要药
  • 五灵脂:此为治瘀滞疼痛的中药要药
  • 红花:此为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的中药要药
  • 益母草:此为妇科经产病的中药要药
  • 血竭:此为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的中药要药
  • 刘寄奴:此为金疮的中药要药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 半夏:此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中药要药
  • 黄药子:此为治痰火互结致瘿瘤的中药要药
  • 竹茹:此为治胃热呕逆的中药要药
  • 桔梗:此为治肺经气分病的中药要药
  • 杏仁:此为治咳喘的中药要药

十三、安神药

  • 朱砂:此为清心、镇惊安神的中药要药
  • 合欢皮:此为悦心安神的中药要药
  • 酸枣仁:此为养心安神的中药要药

十四、平肝息风药

  • 羚羊角:此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的中药要药
  • 石决明:此为平肝凉肝的中药要药
  • 代赭石:此为重镇降逆的中药要药
  • 刺蒺藜:此为祛风明目的中药要药
  • 全蝎:此为治痉挛抽搐的中药要药

十五、开窍药

  • 苏合香:此为治寒闭神昏的中药要药
  • 麝香:此为醒神回苏的中药要药

十六、补虚药

  • 人参:此为拯危救脱的中药要药;补脾气的中药要药
  • 黄芪:此为补益脾气的中药要药;治气虚水肿的中药要药
  • 当归:此为妇科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中药要药
  • 阿胶:此为补血的中药要药;止血的中药要药
  • 熟地:此为治血虚证的中药要药;治肝肾阴虚的中药要药
  • 枸杞子:此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的中药要药
  • 白术:此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的中药要药
  • 蛤蚧:此为治肺肾虚喘的中药要药
  • 鳖甲:此为治阴虚发热的中药要药
  • 冬虫夏草:此为诸痨虚损调补的中药要药

十七、收涩药

  • 山茱萸:此为平补阴阳的中药要药;固精止遗的中药要药;防元气虚脱的中药要药
  • 麻黄根:此为敛肺固表止汗的中药要药
  • 诃子:此为治失音的中药要药
  • 肉豆蔻:此为治虚寒性泻痢的中药要药
  • 五味子:此为治久咳虚喘的中药要药

十八、攻毒杀虫止痒药

  • 硫磺:此为治疥疮的中药要药

《张仲景35经典药对方》

名家用药:药对和要药的原理规律总结,附《张仲景35经典药对方》
名家用药:药对和要药的原理规律总结,附《张仲景35经典药对方》

《长寿恪守九不过》

名家用药:药对和要药的原理规律总结,附《张仲景35经典药对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