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复胁下胀满1年,14剂愈

 中医林佳明 2024-05-24 发布于广西

今天是我写日记的2067天。

2024.05.24我在钦州跟诊林师记录丨万倩雯,北京中医药大学

男,28岁。

主诉:因胁下胀满1年于2024.05.11来诊。

现病史:患者自诉1年前开始出现胁下胀满,在当地检查未见异常,服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今来就诊。

刻诊:胁下胀满,呈游走性,怕冷,乏力,心烦易怒,性功能下降,无口干口苦,纳可,睡眠夜间易醒,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

辨证:厥阴病,兼气虚,饮停。

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升陷汤加减。

北柴胡24g,黄芩片15g,桂枝20g,天花粉12g,干姜10g,龙骨30g先煮,牡蛎30g先煮,黄芪60g,升麻3g,茯苓60g,陈皮15g,仙鹤草75g,木香15g,郁金15g,盐泽泻20g,中药7付,日一剂,水煎服。

2024.05.20二诊:患者反馈服药后身体感舒适,胁下胀满好转,程度减轻,范围减小,无游走感,左侧较右侧明显,怕冷好转,乏力减轻,情绪改善,无口干口苦,纳可,睡眠夜间易醒,醒后很快可入睡,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减轻,左脉弦滑,右脉沉弦。

上方去盐泽泻,加醋延胡索15g,中药7付,日一剂,水煎服。

今天微信随访:诸证已经痊愈。

患者胁下胀满,心烦易怒,脉弦,为上热;

怕冷,乏力,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为太阴证,里有水饮,为下寒;

综合考虑,为寒热错杂之厥阴病,且寒多热少,少阳枢机不利,但热证不明显,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加黄芪、升麻、仙鹤草以升阳补虚,改善乏力;

加茯苓、龙骨以利水,潜阳,安心神,改善睡眠;

加泽泻,同茯苓以利水祛饮;

加陈皮、木香、郁金以疏肝理气,消胀止痛。

二诊患者反馈服药后身体舒适,诸症减轻,上方加延胡索以助理气止痛,巩固治疗。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六经辨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

方证要点:“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治则:和解半表半里,温下清上。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郁热,桂枝温通阳气,干姜、甘草温太阴脾寒,瓜蒌根清热生津,牡蛎化痰散结。

临床上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患者适用,常用于情志疾病,抑郁,失眠、焦虑等。

林佳明任医师,来自钦州,默默的努力及传讲中医,传承经方。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9期全国基层经方传承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

算是对自己学习经方7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反复发作性眩晕顽固性失眠、痴呆、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