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类方汇参》(李可批注版)第二章 麻黄汤类 第四节 小青龙汤

 黄帝九针 2024-05-26 发布于湖北

《伤寒论类方汇参》

左季云 编著 李可 批注

第二章 麻黄汤类

第四节  小青龙汤


一、用量

桂枝去皮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李可批注:桂枝、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45克,五味子25克,半夏65克(沸水冲洗7次)。体壮者竟投本方,小儿老弱用三分之一量。去,当作“取”。


二、定义

此风寒挟水气浸渍胸中肺胃间,发热干呕而咳。为制发汗利水之温方也。

胸为太阳出入之表,又为肺经安居之所。皮毛者,肺经之所主,太阳之所行,故能治水气浸入胸中干呕而咳。

金·成无己: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注解伤寒论》

清·吴谦: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无汗、恶寒之证仍在也。心下有水气,谓干呕而咳也。然水之为病不一,故曰: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皆有水气之证,故均以小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受邪,若无水气,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停上焦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干呕、或满,停下焦则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凡水所行之处,皆得而病之也。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大青龙汤并得其名。一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一以治太阳表实之寒饮也。程知曰:此明伤寒表证未解,水积心下,散寒涤饮法也。《医宗金鉴》

清·柯琴:发热是表未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水气者,太阳寒水之气也。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其伤人也,浅者皮肉筋骨,重者害及五脏。心下有水气,是伤藏也。水气未入于胃,故干呕。咳者,水气射肺也。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心下之水气,又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合邪,故咳也。水性动,其变多,水气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而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满也。制小青龙以两解表里之邪,复立加减法,以治或然之症,此为太阳枢机之剂。水气蓄于心下,尚未固结,故有或然之症。若误下,则硬满而成结胸矣。《伤寒来苏集》


三、病状

1、伤寒表不解,发汗未透,心下有水气,即未出之汗。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0条)。以上皆水停心下现症,其各症治法,皆在加减中。

本汤专证,只干呕发热而咳,余皆或然之证,然表证仅一发热,以下皆水气为患耳。

凡有或然之病者,皆枢机之剂,柯韵伯言之最详。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凡水停心下者,喘而不渴。服汤已,即小青龙汤也。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寒饮欲去。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此倒笔法,即指“服汤已”三字,非谓欲解之后,更服小青龙也。

李可批注:利,知病邪已入里,此即“枢机”之谓,今人曰:“看出苗头”亦即病机之理路也。


四、脉象

脉紧弦细。


五、药解

于桂枝汤去大枣之甘泥,加麻黄以开玄府,半夏除呕,细辛逐水,干姜、五味以除咳,既用麻黄发表,故不须生姜之横散。水与邪结则用细辛。

张秉成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或渴、或利等证。前方因内有郁热而表不解,此方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然水气不除,肺气壅遏,营卫不通,虽发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黄、桂枝解其表,必以细辛、干姜、半夏等辛辣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随汗而解。金匮所谓腰以上者当发汗,即内经之开鬼门也。水饮内蓄,肺必逆而上行,而见喘促上气等证。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故以芍药、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其肺气耗散,一则缓麻桂姜辛之刚猛也。《成方便读》


六、本汤加减

1.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利属下焦阴分,不可更发其阳。荛花,明理论作芫花,恐误。《本草》荛花、芫花,花叶相近,而荛花不常用,当时已不可得,故改用芫花,以其皆有去水之功也。

李可批注:利属下焦阴分:已入里。不可更发其阳:故去麻黄。

清·吴谦云: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似当改加茯苓四两。《医宗金鉴·伤寒论注》

2.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本草》栝蒌根主消渴。

李可批注:栝蒌根清燥生津。渴为津已伤,不当用半夏重伤津液,恐邪入阳明也,又是一个苗头。

3.若噎者,噎古作䭇。论云: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䭇。按《内经》无噎字,疑即是呃逆之轻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本草》附子温中。

一人咳嗽而兼呃逆自丹田来,用此汤加附子,甚效。

李可批注:此条是一大苗头,寒水侮土,土败胃逆之端倪已见,故去麻黄之散表,加附子急温里寒。

4.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小便不利,而少腹满,则水不在上,而在下矣,故加茯苓。

李可批注:腹满而小便不利,乃太阳湿动入里之兆,故去麻黄之解外,加茯苓泄里湿。

5.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按: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于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此方无微不利,真神剂也。

喘者,去麻黄,恐汗多而再汗亡阳也。如无汗而喘,则麻黄又为要药也。

李可批注:杏仁半升约为25~30克,仲圣用以治肺逆之实喘。


七、本汤设或然五证与小柴胡汤设或为七证之精义

小青龙设或然五证,加减法内即备五方,小柴胡设或为七证,即具加减七方,此仲景法中之法,方外之方,何可以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拘之。(柯韵伯)


八、本汤与大青龙同异之点

大、小青龙汤,俱是两解表里之剂,似甚同也。惟大青龙治里热,小青龙治里寒,此其异也。是故发表之药虽同,而治里之药则异。

张志聪云:“大青龙者,乃在天之龙,能兴云施雨,涣汗,其号大者也。小青龙者,东方起蛰之龙,从下而上,能泄冬令之寒水者也。夫阳之气以天之风名之,人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大青龙风行雨涣,小青龙振蛰云兴,虽有大小之分,皆能涣散其水液。”《金匮要略注》


九、本汤与小柴胡证皆治呕而发热辨

二证表里之病,大概仿佛,何以二方用药不同?曰:治病之要,当究病源。夫伤寒表不解,里热未甚,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之。以腹中热尚少而不解消,水欲停蓄,故作诸证。然水寒作病,非温热不能解,故用小青龙汤发汗散水,其水气内渍,则所搏不一,故有或为之病,因随症增损以解化之,原其理初无里证,由水寒而然也。其小柴胡证,系伤寒发热之邪传里,在乎半里间,热气内盛,故生或为诸证。缘二证虽曰表里俱病,其中寒热不同,故用药有姜、桂、柴、苓之异,苟能循理以推之,其事之异同自然明矣,更复何疑。


十、本汤治喘与肾气丸、杏茎汤治喘之区别

小青龙治风寒挟饮之实喘,肾气丸治下部水泛之虚喘,杏茎汤治根蒂虚于下,痰饮阻于上之虚痰热喘。同一喘也,有虚、实、寒、热之别,故用药亦因之而异。

附:杏茎汤

杏仁 苇茎 紫菀 白前 栝楼此开气行痰治上实 肉苁蓉 胡桃仁此摄纳下焦治阳虚

本汤主治案脉现虚弦软滑,尺中小数,颧红微汗,吸气不能至腹,小便短数,大便甚艰,舌红微有黄苔,渴不多饮,胸中痞闷不舒。

王孟英云:是证下虽虚而肺不清肃,温补反助其壅塞,上虽实而非寒饮,温散徒耗其气液,须开气行痰,以治上实,兼摄纳下焦虚阳,终以便畅溺长,去紫菀、白前,加枸杞、寸冬、白石英。填补而安。宜熟地、当归、薏苡、巴戟之类。


十一、本汤治伏饮于内与大青龙汤治热闭于经辨

热郁于经而不用石膏,汗为热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邪与饮搏,宁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药五味,不特靖逆气而安肺气,抑且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鹜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


十二、本汤治水与五苓散治水异同辨

五苓散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与本汤同。惟五苓治水之留而不行,与本汤治水之动而不居,则异矣。故五苓大利其水,微发其汗,是为水郁折之也。本汤备举辛温散水,并用酸苦安肺,是为培其化源也。


十三、本汤兼治

1.凡咳嗽费力而又咳痰不出者,均宜小青龙汤或加白术亦可。

2.凡腹胀及水寒射肺冷哮,久咳肺虚等证,用之最效。

刘渡舟:“姜、辛、味乃仲景治寒饮不可或缺之品。若见肺寒偏重则姜、辛用量大于五味;若久咳肺虚则酌情加重五味。若咳中如水鸡声,可加射干、紫菀、冬花;若有热烦躁者亦可酌加生石膏。小青龙辛烈走散,作用峻猛,久服有伐阴动阳之弊,学者如果能细心体会仲景设苓桂剂治水饮之邪,又御小青龙之变,则得心应手,庶几近之。”

吴佩衡:“若病及阳明化燥作渴者加生石膏,若病及少阴,水寒、痰多、无神者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大便泄利去苦降涌泄之芍药加苍术燥湿以利水,则疗效显著”。


十四、本汤与《金匮》对举合勘之点

《金匮》原文

1.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疼重,谓之溢饮。

2.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3.妇女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此汤即小青龙加石膏二两,因有外邪而复有内热,故加石膏一法,不令成肺痿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