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维城治疗遗精经验

 新用户25016145 2024-05-26 发布于湖北

图片

第 1071 期

作者 / 1高三德 2曾美男 1广东省广州市中医院 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编辑 / 钱秀华 ⊙ 校对 / 赵馨 

图片

吴维城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对男科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良多,现撷其治疗男性遗精经验介绍如下。

1 明察病因,详辨病机

遗精是指在非人为情况下发生精液频繁遗泄之症,其中睡眠中因梦而遗的为梦遗,无梦而遗,甚则清醒时精液遗泄的为精滑。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对遗精就有一定的认识,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理有进一步深化,不断完善和补充。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方面更为具体,认识上渐臻完善。吴维城教授借鉴先贤的认识,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认为治疗遗精首先要明察病因,详辨病机。

1.1 病因较多,病机复杂

遗精是男科常见病,致病因素较多,机理复杂,或是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失交,水亏火旺,下扰精室而梦遗。或是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火邪循经下扰精室,精关失固而致精液外泄。或是湿热之邪下扰精室,精关失固致遗精。或是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及肾,房劳过度,肾不藏精而遗泄。或是思虑饮食损伤心脾,脾不摄精,精关不固,精液遗泄。

1.2 避繁就简,归纳基本病机

吴师认为遗精虽然病因较多,病机复杂,但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3点:一是为火热或湿热之邪循经下扰精室,开合失度,以致精液因邪扰而外泄,病变与心、肝、脾关系密切。二是因脾肾本身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之职,以致精关失守,精不能闭藏,因虚而精液滑脱不固,病变主要涉及脾肾。三是遗精日久不愈,则精血内枯,损及奇经,八脉受伤,致气机失调,阴阳失和,或奇经空虚,淫邪侵袭成痹、成劳互为因果,故而缠绵难愈,病变主要涉及奇经。

2 辨明生理和病理之分,鉴别类病

2.1 对生理性遗精进行健康宣教

遗精有生理和病理之分,一般正常的未婚成年男性或婚后长期分居者,平均每月遗精1-2次且不伴有其他不适感的,均为正常的生理现象。病理性遗精指未婚成年男子遗精次数频率达到每周2次以上,或已婚男子在正常性生活情况下仍经常遗精,甚则在清醒状态下精液遗泄者,同时常伴有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精神不能集中、头晕耳鸣,甚则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吴教授介绍,门诊中经常有些患者是生理性遗精,但其情绪压抑,心里负担重,此类患者,无需药物治疗,应及时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卫生知识,让其解除思想负担,正确认识生理现象。

2.2 注意鉴别类似疾病

吴师认为诊断本病时,应与早泄、小便尿精、尿道球腺分泌物和前列腺溢液相鉴别。早泄是男子在性交时阴茎刚插入阴道或尚未进入阴道即泄精,以至不能完全正常性交过程。其与遗精的鉴别要点为早泄在于性交时过早射精,而遗精在于非人为情况下精液遗泄,临床上也可见二者同时并存的病例。小便尿精是精液随尿排出,或排尿结束后又流出精液,尿色正常而不浑浊,其与遗精明显不同。当性兴奋时尿道外口排出少量粘稠无色的分泌物,其镜下虽偶见有精子,但并非精液,此为尿道球腺分泌物,与遗精有别。某些患者因前列腺充血,腺泡分泌物增加,腺管松弛扩张,在搬重物、惊吓、大便用力时,腹压增加,会阴肌肉松弛,均会有数量不等的白色分泌物流出,叫作前列腺溢液,并非遗精。

3 按症施治,因地制宜

3.1 参合现代医学,把握治疗原则

针对遗精的病因病机,吴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邪实者以清泻为主,正虚者以固涩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又当清固兼施。具体来说,病变初期及青壮年患者,以实证为多,多见心火亢盛或肝火偏旺,或湿热下注,可分别采取清心泻火、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之法,忌用固涩收敛,以防留邪体内。当遗精频作,已有正虚之象时,需采取清泻与固涩兼施之法。久病或年老体衰者多以正虚为主,多见于脾虚不摄、肾虚不固,治疗又当以益气健脾、补肾固精为主。对于奇经不调,遗精不愈者,又当采用通以理阴气,调以和阴阳,固以摄阴精,补以填精血,升以举阳陷的治则。遗精的论治还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其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症病变[2],在治疗时要加于考虑,以清热解毒为主,对于病情严重的急性患者,也可加用抗生素,中西医结合治疗。

3.2 分型论治,掌握分寸

吴师认为遗精病因较多,病机复杂,非一法一方可以药到病除,需分型论治,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掌握好药力的尺度,选方用药据病人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成不变。

3.2.1 心肾失交证:常有心烦多梦、梦则遗精,阳事易举,伴头晕耳鸣、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小便短赤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吴师喜用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方药组成:黄连10g,生地15g,当归10g,酸枣仁10g,远志10g,茯苓15g,莲子10g,天冬15g,熟地15g,党参15g,甘草5g,黄柏10g。)治疗,使心火得清,相火得降,阴虚得润,心肾相交,遗精自止。若遗精频繁,可加龙骨15 g、牡蛎15 g,既潜阳降火,又收敛涩精。对于此类患者,吴师还十分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告诫患者要调节好情绪,而且要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不能接触刺激性的杂志、视频等媒介,以免影响疗效或是加重病情。

3.2.2 肝郁火旺证:常有梦中遗精,阳物易举,烦躁易怒,伴情绪抑郁,胸胁不舒,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头晕目眩表现,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兼滋养肝血、泻肝经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药用:龙胆草10g,山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当归10g,生地黄15g,泽泻10g,车前草10g,木通10g。吴师尤喜用佛手10g行肝气,郁金10g解肝郁,白芍15g敛肝火。

3.2.3 湿热下注证:以遗精频作,甚则精滑粘浊,阴囊湿痒,伴小便短赤、淋沥不尽,胸胁苦满,口苦纳呆,大便粘滞不爽为主要表现,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南方气候较北方潮湿,所以此型临床上较常见。治宜“分利三焦”治湿法为主。方选萆薢分清饮加减:厚朴花10g,白术15g,茯苓15g,萆薢10g,泽泻10g,薏苡仁10g,白花蛇舌草10g。对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黄柏,吴师认为其性味苦寒,不可轻易使用。

3.2.4 脾虚不摄证:主要表现为遗精频作,劳则加重,甚则滑精,精液清稀,伴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身倦乏力,舌淡齿印、苔薄白,脉虚无力。吴师常用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党参15g,北芪15g,白术15g,淮山药15g,茯苓15g,当归10g,桔皮5g,芡实10g,金樱子10g。

3.2.5 肾虚不固证:以久遗不止,甚则滑精,腰膝酸软,伴形寒肢冷,阳痿早泄,夜尿频数或小便不利,面色黄白,发落齿摇,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主要表现。常用六味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加减:熟地黄15g,淮山药15g,山茱萸10g,桑寄生15g,茯苓15g,杜仲15g,沙苑子15g,菟丝子15g,芡实15g,莲须10g,牡蛎15g,龙骨15g。吴师用药中正,以平制胜,药物用量一般为10-15 g,不提倡猛药、大剂量,因为治疗虚证非一时之功,重在调养,假以时日才能恢复。

对于虚证,吴师善于采用“先天、后天并补”的方法,强调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或是健脾补肾,或是固肾健脾,常用药物有淮山药、芡实、白术、熟地黄、山茱萸、杜仲等。

3.2.6 瘀血阻滞证:遗精日久,久病成瘀,出现少腹及会阴胀痛不适,其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法。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15g,桃仁10g,丹参10g,赤芍10g,牛膝10g,枳壳 10g,柴胡 10g,川芎10g,桔梗 10g。吴师喜用桃仁、丹参、田七,少用三棱、莪术等破瘀之品。

3.2.7 奇经不调证:此证为顽固病例,治疗颇为棘手。本型患者在门诊中并不少见,很多求诊者都是长期求诊效果不理想,最终才转到吴教授处诊治。此时,若采用常规方法难于奏效,必须另辟蹊径,吴师以“奇经不调,遗精不愈”为理论根据,并将久遗分为虚证和虚实夹杂证2型。虚证以补固升调相结合为主,虚实夹杂证以通补结合或通固结合为主。“补”是补肾精肝血,以充养奇经,如龟板、熟地、淮山药并用。“固”是固阳气以收摄阴精,如龙骨镇敛浮阳以涩精,水陆二仙等涩精止遗。“升”是升固阳气以治疗虚阳下陷,扰动阴精,如沙苑子甘温以固托下陷之阳气。“调”指调阴阳以和奇经气血,助八脉为用,如以熟地、锁阳调补阴阳。

吴师出身于岭南中医世家,其对中医理论的深厚造诣,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久遗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并继承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