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人性---国学文化解读人性的本质

 老玉米棒 2024-05-26 发布于广东

前言

作者简介:萧智茂,德道文化工作室创始人。作者关于解密人性本质的几点说明

  1. 1. 本人花十多年时间通读了先秦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学经典原文,主要包括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特别是《道德经》、《论语》和《春秋左传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启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2. 2. 2017年我在深度融合整理中国先秦文化、欧美心理学(主要包括三大经典心理治疗门派)、东方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印度和日本)和运动学的知识与践行经验时,意外的找到了决定人性的二大因子,从而组合出人性的公式,最后推导出人性的本质。

  3. 3. 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中国的老子和孔子他们定然知道人性的本质,只是他们把解读的机会留给了后人。我只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不小心打开了古人留下来的锦囊而已。

    ================================================================

篇一、人性的二个因子

  古今中外的名人学士围绕人性是善是恶展开了漫长的争论,孟子的善和荀子的恶双方阵营实力相当,谁也说服不了谁。显然,善恶是人性外显的二个方向,而不是其本质。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性的外显趋势随时转变,很难给与它一个永恒甚至稳定的定义。那么换一个角度深入思考,什么因子决定着这些转变呢?

  人类与其它动植物最大的区别有二点:拥有思想和懂得使用工具。原始人学会站立的同时,他们开始用石头砸坚果,割动物的尸体,甚至用木棒攻击动物。他们也开始用思想交流,特别在合作分工过程中,他们甚至发明了语言和文字。

  随着人类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产生了如三观、信仰等基本理念。“观为得”的概念告诉我们,观念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行为和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和指导观念的形成。显然一个人的理念虽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它却是一切行为的最好诠释,也是一切结果的最原始发动力。《论语》的中心思想是正念,念正则行为正,己正则可正人。于是,可以说拥有正念的人便成就善。相反,违背孔子的教诲,邪念则行为偏,上斜则下歪。于是,可以说拥有邪念的人便成就恶。

  诚然,一个人的理念长什么样子是无法直接而准确的观察和定义的。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实际材料最终才能“盖棺定论”。如果无法打开理念思想这个黑匣子,我们能否找到另一个因子来辅助说明一个人的人性秘密呢?比如是什么东西让一个善人变成恶人,恶人变成善人的?或者换一种表达模式:是什么东西误导了我们,让我们把一个恶人看成了善人,善人却看成了恶人?最后,我找到了工具。一个手里拿刀的人很有可能行凶,因为他具备行凶的条件。就算善人手里拿刀,人家也得提防着他,甚至一开始就把他假设是行凶的人,这在社会事件中好人被冤枉的情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从来没有行凶的人更加容易给人安全感和信任感,其实真正的情况是他手里没刀,不具备行凶的条件。哪一天他持刀了,他还是善人吗?这必须全面重新评估和认识。这在社会事件中也出现过大量的案例:如某些勤奋守法守纪的贫家学子一旦拥有权力便极力挥霍,贪赃枉法;日本人眼里的本土孩子个个是正人君子,谦谦学子,但他们在当年侵华战争中,野蛮施暴中国妇女,随性杀害中国的百姓和孩子。显然,一个人在没拥有工具和拥有工具的不同背景下,完全有可能180度扭转我们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复杂发展,工具已经不在局限于生产材料,它还包括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家族背景、时代特征等。显然,因子工具能够帮我们更加精准的判断一个人的人性本质。

  所以,在解密和判定一个人的人性时,我们需要二个因子,其中一个是理念(belief),另一个是工具(tool)。于是我找到了人性的公式:fb,t )。

图片

================================================================

篇二、人性公式演绎人类的四大归宿

  根据人性的公式:fb,t ),我们可以演绎出人类的四大归宿。

  1、既没有理念又没有工具的人,他们往往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看似他们无欲无求,其实他们长期压抑着自己,长期生活在内心的冲突中。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农民起义事件中,这群人是最容易被煽动和利用的。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自我的冲突中,他们需要解放,需要突破。在现代社会中,这群人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2、只有理念却没有工具的人,他们往往是有志青年,希望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但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先富起来的人的占有欲,这一群人往往寻求不到工具来实施自己的抱负。其实孔子也曾经是这一类的人代表,他流浪列国十三年,却始终找不到懂他的“商家”。最终只能悻悻归国,把自己的理念和抱负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代为推广和实施。现代社会,能像孔子一样没有工具却懂得退而求安,退而求进的人太少了。所以这一群人更多的是陷入消极放弃的境地,人生的美好时光此时对他们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显然,这一群人最需要的工具就是机会。中国社会当前非常注重公平和平等的规则,希望能够给予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更多的机会。

  3、有工具却没有理念的人,他们就是现代人口中的官二代、富二代、家里有矿的那一批人里面颓废的那部分人。我没有去深入分析,究竟是太多工具让他们迷失了心志,还是由于内心没有所求所以只能娱乐至死?反正这一群人的人生就是抱紧工具如挥霍财富,追求刺激,最终盛极而衰,悲喜落幕。

  4、既有理念又有工具的人,这是社会的精英和幸运儿。他们手握社会资源,内心有抱负,甚至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所以,这一群人往往能够到达人生平和的巅峰状态。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正念正言正行,做事又能符合道,他自然能够成功,而且善始善终。

图片

================================================================

篇三、人性公式推导出人性的本质

  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说,“尧舜之上善无尽,桀纣之下恶无尽。”心理学家弗洛尹德在二战纳粹集中营发现了死本能-极力破坏和生本能-拼命生存。《大学》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根据以上圣人与经典的提示,我轻易从人性的公式推导出人性的本质,就是极---没有极限的追求没有极限的东西。fb,t)=for best

图片

================================================================

篇四、思考人性的再造

  人性之极,是可怕的。坏人会做到恶贯满盈,好人会演绎农夫和蛇的故事。社会一旦被人性之极操控,就会再现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军国主义。所以,人性的再造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和使命。

  诚然,人性需要放纵,也需要约束。奥运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就是人性的放纵。《大学》开篇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它强调人性的约束,比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人性的放纵,是人性本质的一部分,可以自然而然达到极致。人性的约束才是我们需要重点注意和练习的核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世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学》告诉世人为什么要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显然,约束人性之极是能得,也能长久,是人类生存本身的需要。庄子在《逍遥游》里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生的欲望其实就是一枝和满腹而已,至于深林和江河只是虚无和假象。为了防止人性没有极限的追求这些虚无和假象,我们需要知足知止,我们需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道场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

结束语

  我找到人性的公式,发现人性的本质已经五年了。但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公布于世,我也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方式来发布我的见解。20202022,全球三年抗疫。今年又加上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甚至有人预言未来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者核战争。我认为,此刻我应该解密人性的本质,并公诸于众。或许,让全世界都来思考人性的本质,本身就是一种解药。愿世界和平,愿人类安乐!我想,这本身也是人性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