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狂盖172个章的王羲之真迹,竟然是赝品,当代专家也分辨不清!

 墨品书法网 2024-05-26 发布于北京

乾隆的书法水平差,乃人尽皆知的事情,他钦慕“赵字”的妍媚、俊逸之态,行笔只求浮华的优美外表,筋骨气力不足,由此产生庸脂俗粉的浅薄感,远比其他的“书法帝王”,如唐太宗、宋徽宗等弱了许多,可乾隆有一点能跟上述几位匹敌,那就是面对书法的狂热态度。

他曾派人整理宫中所藏的历代真迹,制成了一本《三希堂法帖》,卷中记载着一些,目前早已失传的法帖,为现代专家、学者,研究“古法”提供重要依据,而且《三希堂法帖》里面,收录了3幅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它们就是号称“三希” 的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以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其中《快雪时晴帖》列于首位,此作共计28字,内容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大雪初晴后,王羲之心情愉悦,遂撰写书信对亲友表示慰问,用笔闲适自然、婉转灵动,字体行草兼具,似一气呵成,尽显流利畅达之美。

如詹景凤评价所言:“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亦称“天下法书第一”,卷末附有有董邦达绘《快雪时晴图》和仿倪云林山水,卷首有乾隆题写的“神乎技矣”4个大字,还有“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等多处题跋。

据资料显示,乾隆为了表达喜爱之情,狂盖172个印章,打眼看过去,密密麻麻鲜红一片,赵孟頫也题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

此作乃纸本墨迹,一直被看作王羲之真迹,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目前只在2017年的“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露面过一次,堪为“顶级珍宝”,然而近几年,书法界对于此作的真伪,产生诸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唐代“双钩摹拓”之作,有的人则声称《快雪时晴帖》由宋朝书家临摹。

1993年,江宁县修建南京市绕城公,施工时挖出一座古墓,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墓中出土玉器、丝织品等东晋珍宝,还有一支两端均见笔锋的毛笔,它可以将笔头插入笔腔固定,将三分之一的笔锋漏在外面书写,以此增强笔锋的硬度,彰显浑博气力。

由此可见,东晋无论用笔,还是艺术风格,还保留几分篆隶的浑博古拙之气,可观察《快雪时晴帖》笔画圆融平滑,风格与同时代相差太多,近代亦有专家对纸张进行检测,发现它乃唐宋时期制造,由此不少学者,将其定为赝品,若此作真是伪作它的仿造工艺实在高超,毕竟单看字迹,连当代专家也分辨不清。

您对《快雪时晴帖》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