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记得那句人在做天在看吗,原来是这么来的?

 新用户99584979 2024-05-26 发布于北京

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些恶人恶事却又没报应,就常常会说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为什么会有这句“人在做,天在看”的谚语呢,原来它是道教的“天人感应”和儒教神学演变而来。

还记得那句人在做天在看吗,原来是这么来的?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本来于天地万物为一体,相互溶入生息,只因识神分别之故、渐脱离自然……正如《易经》上所讲,如一个人心性洁静,那么就可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还记得那句人在做天在看吗,原来是这么来的?

教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

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

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还记得那句人在做天在看吗,原来是这么来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敬天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天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老天爷似乎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在封建王权社会,身处皇位的“天子”的称号以及“替天行道”的起义旗号历代更迭不断。在对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两个概念。天人感应,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导的谶纬神学;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学。这二者不但不是一回事,其在所追求的终极命题上还有着本质差别。

相比起“天人感应”的思想,“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家之思想,更是万物的对生存状态的表述。虽然源头和主张不尽相同,但经过历史的演变后,“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两种思想逐渐相互吸收,在百姓的信仰中已经无太多二致,这大概也正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兼收并蓄之包容性的典型表现之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活一世,或长或短,积德行善,顺其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