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几位上岸一线理科班家长的交流

 zengying23 2024-05-26 发布于四川

前言

前几周发文和几位上岸二线理科班家长的交流后,不少家长私信想看看和一线理科班家长的交流内容。这次,我同样挑选了部分相近案例,合并部分同类问题后给出相应的建议,供有需要的家长参考。

文中凡是写“(此处略)”的,虽然在和家长交流时会展开,但考虑到可能会引起某些争议,在公众号上实在不方便展示,文中就省略了。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在线下聚会时交流,敬请谅解。

本文为个人建议,请家长谨慎参考。

多个offer的困扰

问题聚焦

1.多个offer怎么选择?

2.和学校提什么样的条件?

3.三巨头学校哪个比较好?

提问者1:MG 7理,某知名初联机构,SW100 数字奖,AMC8 5%,AMC10 1%,小托870,手稳,某坑班排名靠前,没有出过前15名。

提问者2:SJ平创,MG 7理,MC 5S等高端班,SW100 数字奖,小托890,某坑班前20-30名。

学校选择,考虑因素

问题

(1)有多个一线理科班offer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2)比如H的体系更成熟,但是顶流密集,对娃来说可能压力大。Q现在还没有数据,不知道他们的模式到底怎么样?

答:

一、和学校相关

1.学校的诚意如何?

以前家长是弱势方,现在是头部家长挑学校。最近几年因为Q、S两所顶级理科班的成立,某校科创班的入局以及某线理科班的扩招,使得一线各个层面的生源更加稀缺。尤其到了今年,XSC进入尾声时突然杀出的J和F,不但挖走了一些一线池子里的孩子,还让一批本具备一线实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滑档到二线的孩子成功上岸。对学校而言,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也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开展招生工作。

建议家长看哪所学校更有招生诚意,能给孩子提供更实在的承诺而非画大饼。

比如某校的招生老师以高中老师为主,他们总会觉得我们学校这么好了,你为什么不来?某些家长反馈,招生老师没有介绍学校培养体系,更没有做出任何承诺,甚至家长对学校情况还了解不足,老师们就直接问家长签不签。

(此处略)

(此处略)

(此处略)

(此处略)

后面还吊着某些家长,进校考了一次又一次,但并不给确切的消息。仅这一届而言,给不少头部家长留下了不那么好的印象。如果这种情况后续没有改善,或许会影响后几届头部家长的选择。

(以上信息为多位上岸家长的评价汇总)

比如某校看到另一校首批名单出来的当天下午,某些根据手里的名单进行了筛选,重合度高的,优先邀请并一对一面谈,带家长参观学校,耐心介绍学校的设施、师资及教学理念;再到办公室继续谈,招生老师和竞赛教练答疑解惑,让家长对学校有详细的了解,并给出了极具竞争力的承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学校招生的高效和专业,对孩子的重视和诚意都给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上信息为多位上岸家长的评价汇总)

2.学校能提供什么样的教学资源?

比如竞赛生家长可能会特别关心下面的问题:

(1)学校会怎么培养孩子?是否有单独的竞赛课程(班级)?学校竞赛的规划是什么?每个年级的计划是什么?

(2)竞赛教练是哪一位老师?(不同老师的支持力度可能完全不同)

(3)孩子是否有可持续性的比赛机会?(比如某校校内每季都有各学科的比赛)

(4)如果学校有爸爸,爸爸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比如爸爸是否能提供课程或者老师?比如能否能代表爸爸去参加某些比赛?)

(5)校内数学课是否是单独的竞赛课程?(简单地说就是家长希望没有校内数学课,都是竞赛课程,这样显然可以拉快进度)

(6)如果校内数学课不是单独的竞赛课程,是否可以申请自修?

3.学校的升学路径?

是否有爹?是否能免中考?

4.学校是否承诺XJ?

5.学校是否有奖学金的承诺?

6.(此处略)

二、和家庭相关

1.是否适合孩子

家长要考虑学校(班级)的特点(教学理念、风格)是否和孩子的特点契合。

比如孩子是偏综合还是偏竞赛(数竞、物竞等)?

比如家长希望学校抓得紧一些(家长少操一些心)还是希望能更自由一些(让孩子多一些属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

某些学校抓得紧,有部分原因是它需要孩子亮眼的中考成绩,而如果在可以免中考的学校,学习的方向可以直接奔着高考路线。

一般来说,鸡血家长总是希望学校能抓紧自家娃的劣势科目,同时又希望在自家娃的优势科目上尽量放水。

2.多胎的影响

比如小娃XSC但家有大娃的,家长会考虑让两个娃尽量在同一个区。

比如大娃XSC但家有小娃的,有些学校甚至能承诺安排小娃在同校(初高一体)或附近学校。

3.家长通勤距离

虽然说不少家长都会考虑在目标校附近租房,但学校和家长工作地点的距离仍然是考虑因素之一。

4.能否和确定同方向的小伙伴抱团

如何提条件,注意事项

问题

如何和学校提条件,要注意什么事项?

答:

一、和学校提什么条件

孩子的硬实力是和学校谈条件的底气。

1.初升高能承诺高中给什么班型?

2.(此处略)

3.(此处略)

4.(此处略)

5.(此处略)

二、需要注意的事项

1.多和学长请教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不清楚,建议和学长交流,但也需要注意学长的评价可能有偏差。初中学长是偏竞赛还是偏综合?偏什么类型的竞赛?在关键考试里是头部、中部还是尾部?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他对当前学校的评价。

2.理性看待学校能提供的资源

学校能提供的资源有限,最好的资源永远是给头部的娃,未必能轮到自己家。

比如你听说某校有小小班5个娃可以有机会单独培训,可也许你家在关键考试时总是第6名。

学校能给的助力可能没有家长想象中那么美好,进去之后有落差,但实际上如果去了其他学校可能会更差。家长应该清楚我们选择某校往往是为了保住孩子的下限,但对上限不要苛求,毕竟上限未必是我们追求了就能达到的目标。

孩子的学习情况是变化的,顶部娃的竞争更激烈,现在能在前列,不代表初升高时也在前列,所以学校XSC时给的承诺可能会因为孩子后面没那么优秀而落空。

3.家校目标是否一致

学校的目标和具体某一个家长的目标未必完全一致,当家长有个性化的选择时,也需要承担这个选择的风险。

(很可惜,目前想到的所有案例这里都不方便写)

进度深度落后,如何追

问题

家长很早就关注了XSC,但是对难度和进度把握得不好,浪费了挺多时间。知道要提前进度,小H很早就跟了小屋的领军1组学习初中数学。但之前小奥只是草草地跟了一轮,没有怎么刷题,所以出去考证成绩一般。孩子为了XSC回头搞小奥,导致孩子现在的数学进度比其他小伙伴落后很多。最近在上MC的课,他感觉有些吃力。家长对孩子目前的水平优点担忧,也担心将来初升高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在应该如何把控之后学习进度和难度?

答:

学校不同,孩子情况不同,目标不同,都会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

可以参考和几位上岸二线理科班家长的交流中的建议。

根据娃的实际情况给了一些其他建议(此处略)。

关于数竞和自招的问题

在家长会时,学校提到了当前班型对竞赛的支持。家长对数竞和自招提出了疑问。

提问者:MC 6A,MG六卓,SJ 5创;SW100本级跨级数字奖;AMC8 5%;

问题1

在五升六暑假,数学要达到什么学习进度才有希望考虑数竞?

(本文主要讨论数竞,关于其他竞赛学习可以群内讨论)

答:

首先,学校是鼓励有竞赛想法的家庭尝试竞赛,而不是鼓励人人竞赛,更不是鼓励人人数竞。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个人建议如下(仅考虑男娃):

1.孩子上岸的是对数竞有支撑的初中(理科班),这点应该是默认值。

2.建议XSC时数学进度至少初联结束,此时顶部总有极少娃结束了高联一试第一轮(每届情况不同,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卷)。

3.建议目前数学水平至少是本届top 30(如果家长不熟悉本届的top娃,那极大概率不适合走数竞)。如果孩子综合足够好(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保证后续有足够时间反超的关键),数学水平可以放宽到本届的top 100,可以接受数学进度和本届top 10落后1年。

4.孩子是否有强烈的兴趣。

这点放最后的原因,不是因为兴趣不重要,而是到这个水平的孩子几乎没有对数竞不感兴趣的。

(所有案例略,因为每一个案例都关联到具体的娃...)

问题2

是不是没有被选拔进学校的数学小班,就不用考虑数竞?

答:

可以这样认为。因为即使选拔进学校的数学小班,也不代表着孩子就一定适合数竞。(排除某些学校还有小小班的情况)

当然为了ZZ正确,多加一句废话,除非孩子有强烈的兴趣。

问题3

如何搞数竞?跟什么老师?用什么教辅?

答:

1.这和孩子当前的数学水平及进度相关。

2.关于学习问题,最好问专业搞数竞的老师,竞赛上岸的学长(越近年份上岸的越好)。

问题4

如果不走数竞,走非数竞或者综合,数学学完初联和高联一试应对自招考够不够?

答:

为避免本问题的回答过于发散,先限制本问题的范围:

1.本问题所说的自招限制在四校、四分和八大,不包括此外的市重点和区重点。

2.本问题所说的自招,更多是偏向对综合生的自招而非竞赛生的自招,每个学校有自己的方式(渠道)选拔竞赛生。

3.孩子上岸的初中能给孩子提供展现实力的平台。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本《历年自招真题汇编》的资料,统计了从2020年之后收集到的四校四分自招题目中各模块占比。

图片

从题目的难度和范围看,数学学完初联即可应对自招考。从以上四校自招考试的题目分布来看,代数和几何是大头,数论和组合并不多(其中还有至少一半组合是纯计数,算是送分题)。题目的范围基本没有超出初联,有部分题目如果孩子学过高中数学后更有帮助(比如均值不等式、三角函数公式等),但必须用高中数学来解决(可近似认为是高联一试)的题目基本没有。

一线理科班的娃学高联一试,不是为了应对自招考,更不是为了应对中考。高联一试,对于竞赛娃来说,这是绕不开的一步;对于综合娃来说,是为了进入目标高中后能学得更轻松。

不便展示的问题

还有其他很多问题,因为涉及到具体学校,公众号上不便展示,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在群内或线下讨论。

1.不同(同一)学校一线理科班学习进度、内容、学校压力的差异(含小班或晚课)。

2.不同(同一)学校一线理科班FXK的差异(机会是否均等)。

3.某校一线理科班,有多少人可以竞赛自招走掉,多少人可以综合自招走掉?剩下来走中考的人还多吗,有多少?或者说,在某校走数竞自招需要拼到理科班前多少名?

(每年的情况不一样,比如目前看到24届某校某班是100%四校自招)

4.学完新二上半本和中考语法,后面能直接接高中语法课吗?还是要接新二下半册和新三?

(可入魔都群讨论)

5.新开的JFYP如何?听上去可以保底JF,这样是不是可以全力以赴搞竞赛了?

(这个问题其实挺个性化的,而且也没有标答。毕竟能否竞赛,要看很多条件,ZC、学校、个人...)



公众号长期征稿,细节请参考征稿函202208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