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摩:治疗寒性胃痛的方子!散寒、行气、止痛,经得起推敲

 南亭梦 2024-05-26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因为饮食造成的寒性胃痛。

这在当下是十分普遍、值得注意的事儿。按照我们从前的经验,每年入夏时节,人们贪图一快,肆意饮冷,结果就特别容易造成寒性的胃痛。

在这方面,中医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数不胜数。我现在想跟你说的,是名家刘学勤教授的一张验案。刘教授1936年生人,是河南开封杏林大家,全国第二、第四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他老人家的学术生平。

有一次,刘师接待一个患者,男的,当时49岁。

什么问题呢?就是干农活干累了,又热又渴,于是吃了大量的凉食冷饮。

吃完以后,坏了,他就开始胃疼,而且疼起来没完没了,热水袋一敷会减轻,离开热水袋就不行,遇寒则痛甚。同时,患者还感觉胸闷胁痛,咽喉部位堵塞。

图片


后来,此人实在扛不住了,就投中医治疗。接诊的,正是刘学勤前辈。

刻诊,患者脉象弦细,舌苔薄白,舌质淡。细问得知,患者口不渴,喜欢热饮热食,食欲不好。主要问题,还是胃痛,胸胁闷,咽喉有堵塞感。

了解到这些以后,刘学勤前辈书方一首。但见——

高良姜6克,干姜3克,吴茱萸2克,制香附12克,陈皮8克,台乌药8克,姜半夏9克,苍术10克,小茴香6克,醋延胡索15克,草豆蔻、春砂仁各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胃痛现象大大减轻,胸闷胁痛之感也随之缓解。咽喉没有堵塞之感,食欲有所恢复。这个时候,原方中陈皮去掉,加郁金12克,再投5剂。

这一次,患者用完以后,胃脘痛现象消失,胸闷之感减轻大半。上方不变,再投3剂来巩固。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这是刘学勤前辈在2009年5月份的验案,基本反映了刘师成熟、全面的临床经验。

这里的道理,其实很好理解。

这个患者的发病诱因,就是吃凉食。

你记住啊,这凉的东西,进入我们的胃,它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机的郁滞。因为寒邪主凝滞。寒邪凝滞,则气机不通。气机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患者就会出现疼痛。此时如果得温,则郁滞得到缓解,疼痛减轻。如果得寒,加重气机郁滞,患者痛剧。

图片


上面医案里这个患者,完全属于此类情况。而且,他在寒邪影响下,气机郁滞的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胸闷胁痛,咽喉堵塞不利。患者脉弦,这是气机郁滞的表现。舌淡、口不渴、喜热饮,这都是寒象。胃里有寒,没有化热,患者就不会渴。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得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你看当时刘师用的配伍——

高良姜6克,干姜3克,吴茱萸2克,制香附12克,陈皮8克,台乌药8克,姜半夏9克,苍术10克,小茴香6克,醋延胡索15克,草豆蔻、春砂仁各6克,甘草5克。

这里头,显然是良附丸的加味运用。高良姜配上香附,就是良附丸的基本结构

其中的高良姜,善于温胃散寒。香附,则可以理气止痛。两者配合,对寒凝气滞所导致的胃痛、胸胁胀痛,有很好的疗效。

在这个基础上,刘师加干姜增进散寒之效。苍术加进去,目的是燥湿运脾,以免阴寒困脾,运化失常而生湿。

接下来,再用大队行气止痛之品。其中吴茱萸、乌药、小茴香,既能散寒,又能理气。砂仁、草豆蔻,可以温通中焦。陈皮和半夏,专理中焦之气。延胡索入肝经,理气止痛。

总之,经过这么一番调理,患者寒邪得散,气滞得解,疼痛畏寒之感自然就消失了。

通过这个小医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简单的规律。这就是,面对饮食不节导致的寒性胃痛,基本治则,就是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根据这个原则组方,就不会有问题。当然体现这一治则的典型配伍,是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各9克,这就是良附丸。它是《良方集腋》里面的方子。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这么多。夏天的意味越来越浓了。寒凉饮食,是养生的一大忌讳。大热天,气血都在外头,脾胃中焦是空虚的。此时见寒,很容易出现问题。

全文完。我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