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巨——这些您想不到的发病部位(含鉴别诊断)

 天地之间一杆称 2024-05-26 发布于湖北

      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多见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仿,好发年龄20~40 岁。典型的骨巨细胞瘤多见于长骨的骨端,而短骨、扁骨、不规则骨也有可能发生。


    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部的疼痛和压痛骨质膨胀变薄时,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或有牛皮纸音。


     骨巨细胞瘤病理学分为三级:I 级为良性,Ⅱ级生长活跃,Ⅲ 级恶性。绝大部分骨巨细胞瘤为良性,部分为生长活跃,少数为恶性。


(1)发生在脊柱的骨巨细胞瘤骶椎多见

      X 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椎体可见压缩塌陷伴发病理骨折。发生在骶椎的病灶破坏范围较大,往往累及2~4 骶椎,平均大小4~5 cm,由于盆腔气体及其他结构重叠,病变显示欠清。
     CT 扫描能避免结构的重叠干扰,能清晰地显示椎体破坏大小范围,并且可以显示骨包壳是否完整及软组织肿块。发生骶椎的病灶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破坏范围较大,骨皮质变薄,骨性包壳可以完整或不完整,往往可以形成软组织肿块,病灶边缘清楚,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
      MRI 病灶信号变化较多,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灶T1WI 常呈等-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当病灶内有坏死、囊变合并出血时,T1WI 和T2WI 均为高信号改变,并可见液-液平面
      发生在脊柱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母细胞瘤、脊索瘤及骨转移瘤相鉴别
      脊柱血管瘤,最常见,典型X 线表现为栅栏状或网格状改变,在CT 上表现为椎体内多发粗大的骨性斑点,病灶区表现为增粗的骨小梁呈纵行排列,间隙增宽。MRI 表现为短T1长T2 信号。
      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颈胸椎,且以椎体附件多见,CT 或MRI 可见病变内多发的液-液平面
      骨母细胞瘤,好发于椎体附件,呈膨胀性改变,病变内部可见有钙化,周边可有硬化。
      脊索瘤,平均发病年龄约50 岁,部位多在第二骶椎以下,病变软组织肿块较大,其内常有残存的骨片或钙化
      骨转移瘤,常多发,有原发肿瘤的病史,软组织肿块较少见
(2)发生在手、足骨骨巨细胞瘤

     由于手、足骨体积较小,病灶常常占据骨的大部或全部。X 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往往不完整,甚至消失,骨性包壳可以不完整。CT 能清楚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及骨性包壳。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MRI扫描,病灶在T1WI 常呈等-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发生在手足短骨的骨巨细胞瘤需要与软骨瘤骨囊肿相鉴别

     软骨瘤,好发于手足短骨,病变有膨胀,但一般膨胀较轻,密度低,常常多发,病变内部可见斑点状、不规则的钙化

     骨囊肿,发病年龄20 岁以下,呈囊状骨质破坏,病变好发于短骨末端,很少突破骨皮质,病变周围可出现反应性骨硬化边。CT 扫描病变密度均匀,呈囊性,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MRI 扫描病变呈长T1 长T2 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
(3)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

      主要的X 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与长骨的骨巨细胞瘤比较,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更明显,骨皮质膨胀变薄或者消失,可出现骨外软组织肿块。
      CT 能更清楚细致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病灶呈膨胀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主要为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 值为20~70 Hu,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 值可达到100 Hu以上。病灶可突破骨性包壳形成软组织肿块
     MRI 表现:1WI 多呈低信号,T2WI 呈略高信号。MRI 与CT 相比较,MRI 有利于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能显示病灶对关节软骨、关节及骨髓腔的侵犯情况。但是由于受到病灶周围水肿的影响,MRI 对病灶范围的判断不如CT 准确,此外对于病变骨皮质破坏的显示也不如CT。
     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软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转移瘤相鉴别
     软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广,好发于20~30 岁青壮年及40~60 岁的中老年人。病变呈不规则骨质破坏,病变内部可见多发钙化,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增强后病变强化程度较轻。
    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受累骨呈明显膨胀,轮廓有分叶,病变内有分隔及液-液平面,病变边缘可有硬化
    骨转移瘤,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表现为多发溶骨性或成骨性骨质破坏。


      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具有骨巨细胞瘤的一般影像学特点,X 线平片及CT 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硬化边,病灶边缘有骨性包壳,无骨膜反应,但是发生在不同的非典型部位,又有一些不同的影像学特征。CT 增强后,骨巨细胞瘤明显强化,其实性部分强化后CT 值可达到100 Hu 以上

图片

图片

以上内节选至: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经典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