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只会用「 血肌酐和尿量 」诊断急性肾损伤?你的知识该更新了

 尚振奇 2024-05-26 发布于吉林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排泄功能短期内急剧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损伤程度和临床表现差异大,从轻微血肌酐升高到无尿。AKI 具有高发生率、高漏诊率,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并可转变为慢性肾脏病或需永久透析。早期诊断对 AKI 的治疗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KI 的诊断标准 

「 仅需血肌酐和尿量两个指标 」

2012 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更新了 AKI 的诊断标准及分期,根据血清肌酐的绝对值、变化程度以及尿量将 AKI 分为 3 期,明确 48 h 内血肌酐(SCr) 上升 ≥ 26.5 μmol/L 或 ≥ 基线值 1.5 倍即可诊断 AKI。当患者 SCr 和尿量符合不同分期时,采纳最高(最差)分期。

表 1. KDIGO 急性肾损伤分期标准(2012 年)

图片

如何区分肾前性和肾性 AKI?

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AKI 主要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大类。

1)肾前性 AKI

由各种原因引起肾脏低灌进而导致肾功能下降,且肾功能可在灌注恢复后 24~72 h 完全恢复,治疗策略是通过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尽早改善肾脏灌注。

2)肾性 AKI

肾实质损伤导致,包括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疾病,各有其相应治疗方法,盲目进行液体复苏会导致液体负荷过多,引起组织水肿和(或)缺氧,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AKI 病因的早期判断对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仅根据血肌酐和尿量无法区分临床常见的肾前性和肾性 AKI。其他实验室的常规检查及其衍生指标有助于鉴别肾前性和肾性因素导致的肾功能损害,包括:

尿液指标

尿钠(U Na)、尿钠排泄分数(Fe Na)、尿尿素排泄分数(Fe Urea)、尿渗透压(U Osm)、尿比重(SG)、尿/血清肌酐比值(U/S Cr)、尿/血清尿素比值(U/S Urea)、尿钠/钾比值(U Na/K)

血液指标

尿素氮/肌酐比值(BUN/Cr)

表 2. 鉴别肾前性和肾性因素导致的

肾功能损害的常用指标

图片

如何快速诊断 AKI 及判断预后?

目前虽然已有关于 AKI 的诊断标准,但在临床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① 血肌酐和尿量在 AKI 的发病早期并不敏感;② 会受很多生理/治疗因素影响;③ 仅能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并不能用于估测肾脏代谢、内分泌及免疫等功能的好坏。

因此,探寻快速、准确、经济、可行,能够反映早期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对于 AKI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包括以下指标:

1)血/尿:胱抑素 C(Cys C)

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后降解。血中水平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损伤时不能被重吸收,尿中水平升高。

2)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NGAL)

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大部分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肾脏缺血或肾毒性损害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显著高表达。

3)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为一种管状溶酶体刷状缘酶,主要存在于近端肾小管中,因分子量较大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因此尿液中浓度极低。当肾脏近端小管受到损伤时从肾小管上皮细胞释放到尿液中,肾损伤后早期尿液  NAG 水平即升高。

4)尿:肾损伤分子 1(KIM-1)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正常的肾组织中不表达,肾脏发生损伤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高表达。

5)尿:白细胞介素-18( IL-18)

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受到缺血损伤刺激后被激活并且分泌排泄到尿液中。

6)尿: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L-FABP)

当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受损时,L-FABP 会通过肾小管分泌,与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结合,参与尿液游离脂肪酸的重吸收,促进 β 氧化供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7)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

缺血性或毒性肾损伤后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修复有关。肾脏缺血或败血症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 G1 期,而 TIMP-2 和 IGFBP7 在细胞损伤早期阶段都参与 G1 期的细胞周期阻滞。

表 3. 代表性血液/尿液生物学标志物在 AKI 的

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的预测作用

图片

写在最后

与传统的肌酐、尿量等指标相比,新型血液/尿液标志物可实现 AKI 的早期诊断及干预,目前上述新型标志物均有成品试剂盒可用,但仅 CysC 和 NGAL 能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余标志物则只能通过板式化学发光法或 ELISA 等免疫学方法检测,其检测速度和便捷性均受制约。此外上述某单一指标的对 AKI 的诊断效能有限,需通过联合检测、建立标志物组合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真正实现 AKI 的早期诊断。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策划 | didi

投稿 | huangwendi@dxy.cn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武宏敏,杨莉. 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国血液净化,2015,14(7):388-391.

[2] 任晓旭. 小儿急性肾损伤的病因与诊断[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4):343-347.

[3] 徐亮,陈星华,丁国华. 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2017,39(2):238-242.

[4] 许华,王兵,王勇强. 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热点及新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9):992-994.

[5] 李艳红,方芳. 急性肾损伤与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2):109-113.

[6] 钟渝,李蜀婧,吴舜,等. 急性肾损伤早期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0,22(3):218-220.

[7] 董润.尿液指标鉴别危重病患者肾前性与肾性急性肾损伤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8] 俸家富. 急性肾损伤的实验室检测标志物[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6):410-4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