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淮安:离离“淮”上蒲 鲜嫩正撩人

 ha888cz 2024-05-27 发布于江苏

暖风乍起,吹皱了一汪汪清塘,水鸟俯冲而下,猛地扎进茂密的鲜蒲中,传来“沙沙”声响。村民赵国文全副武装,游走在塘水中,穿梭在蒲叶里,身旁漂浮着一排刚采好的鲜蒲。此时,正是蒲菜最鲜嫩的时候,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石塘镇的这片蒲菜产业基地也迎来忙碌季。

鲜蒲根根迎丰收,村民采撷忙

初夏的阳光已经有点晃眼,上午10时许,50多岁的赵国文戴着红色遮阳帽,穿着防水塑胶外衣,在满是浮萍的鲜蒲塘子里缓慢游走。鲜蒲郁郁葱葱连片生长着,加上水下的部分足有3米多高。赵国文贴近鲜蒲边,一手扶着鲜蒲,一手伸到鲜蒲根部,斜向上稍用力一掰,一根蒲菜便浮上水面。

蒲菜的采撷看着简单,却有些门道。掰浅了,剥出来的蒲菜不完整,掰得太深了,会使鲜蒲的根受伤,以后将不再生长。“采撷蒲菜得靠手感,鲜蒲根茎处有一个凸起的地方,也是最脆的地方,有经验的人一下就能找准。”赵国文笑呵呵地说。最近这段时间,这样的水下工作是赵国文和工友们的日常,他们每人每天大约可以采撷一千多斤鲜蒲,以每斤0.6元酬劳计算,一天可以赚得近千元。

淮安地理位置独特,水浅淤深、水质优良,很适合蒲菜生长。几年前,淮安康得乐食品有限公司在石塘镇创建了400多亩的蒲菜产业基地,同时探索攻关蒲菜优良品种培育、蒲鱼套养、蒲菜机械化采收和深加工技术等。现如今,公司旗下分布在白马湖、洪泽、金湖等地的6个生产基地,每年共可采撷蒲菜1000吨左右。

历史悠悠蒲菜宴,玩转新吃法

鲜蒲采撷到了岸上,有另外一群专门给鲜蒲脱去“外衣”的人。当地村民熊大梅脚边堆放着两三摞有半人高的鲜蒲,绿色叶片部分已经被剁下,只留下根部的一截。熊大梅用小刀从一头划开一个小口,顺势从外面将老皮一层层剥开,直到看见由两片并拢在一起的,体洁如玉、肥嫩清香的茎芽,这便是日常食用的蒲菜部分。

诗经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蒲菜入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而淮安人食蒲菜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的西汉初期。汉赋开创者淮安人枚乘的《七发》中记有吃蒲菜之事:“犓牛之腴,菜以笋蒲。”同为淮安人的吴承恩将家乡的蒲菜写进了《西游记》中,用一段韵文描述家乡三十几种野菜,其中就有“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

在淮安,蒲菜又被称为蒲儿菜,或深蒲、蒲白、蒲芽、蒲笋,素有“淮笋”“天下第一笋”“淮扬第一名蔬”的美誉。近几年,淮安蒲菜品牌化发展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品牌响、销售旺的蒲菜加工企业,一箱箱包装精美的蒲菜变身风味小吃,被寄托友情和乡愁发往全国各地,走入千家万户。

鲜香袭袭淮扬味,蒲菜正当时

“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淮安蒲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淮扬菜有“无蒲不成席”之说。

清油入锅,待热油“咕嘟咕嘟”冒泡时,将大段蒲菜放进锅里烫熟,捞出后再切成长短一致的小段,有层次地放到盛有鸡汤的炖锅中,点缀上虾仁,撒些许精盐,盖上焖煮两到三分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经典淮扬菜——开洋蒲菜便完成了。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主厨、中国烹饪大师杨玉昌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份自信。他揭开锅盖,瞬间清香扑鼻,只见虾仁鲜红,蒲菜嫩白如软玉、整齐排列;尝一口,味道鲜美爽口,清香嫩滑,沁人心脾。

“蒲菜上市的时间一般是每年三月到八月,春末夏初时最为鲜美,因此开洋蒲菜最好选用这时候的蒲菜。”杨玉昌介绍,趁着蒲菜正当时,他精心烹制了满满一桌“全蒲宴”,包括开洋蒲菜、蒲菜肉圆、蒲菜面筋、蒲菜牛肉、蛋味蒲菜、蒲菜饺子等。这其中,蒲菜做成馅料包的饺子,是淮安的名点,曾登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咬一口、满嘴香,是“全蒲宴”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主食。

看似平凡的蒲菜与普通的食材搭配,总能碰撞出新奇的火花。寻常百姓家,或炒、或炝、或烩,嫩脆若笋、风味独特。蒲菜炖肉圆,也是一道特色的家常菜,香气十足的一大碗,弥漫着满满的幸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