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庆勇医案(七十五):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治愈头晕1个月案;橘皮竹茹汤治愈呃逆5天案

 火帝养生_WSH 2024-05-27 发布于云南


樊某,男,60岁,初诊日期:2015年6月26日。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1个月。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出现头晕,每天均发作,从早到晚持续性头晕,严重时走路不稳,走在河边时常恐不慎掉落河水中,无视物旋转,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躺下或起身走路时头晕加重。患者甚为苦恼,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头晕,头昏,从早到晚持续性发作,无视物旋转,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躺下或起身走路时头晕加重,头部无明显怕风怕冷,无头痛,无头胀,无口苦,无心悸,无双下肢抽搐,喜温热饮,颈部僵硬,局部有汗,大便稀,1次/日,夜尿0-1次。

查体:形体偏胖,面色偏红,双下肢无水肿,舌淡红,微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微罩黄,脉细滑。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泽泻汤的方证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呈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本案中患者症见头晕,从早到晚持续性发作,头昏,大便偏稀,舌微胖大有齿痕,脉细滑,符合泽泻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泽泻汤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中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苓桂术甘汤的方证为:动则头晕(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动则心悸,气上冲胸,胸满,心悸,短气,面色黧黑或有水斑,苔水滑(欲滴)。本案中患者症见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躺下或起身走路时加重,符合苓桂术甘汤方证,故方证辨证为苓桂术甘汤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眩晕 泽泻汤证 苓桂术甘汤证

治疗:方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

泽 泻45g,炒白术18g,茯 苓36g,桂 枝18g,炙甘草18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头晕好转60%-70%,仅剩躺下或起身走路时头晕,头昏亦明显好转,反复饭后10分钟呃逆5天,每次饭后均发作,持续时间为5-30分钟,无呕吐,肚脐右侧隐隐作痛,大便成形,不干不稀,1次/日,夜尿1次,舌淡红,微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说:“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橘皮竹茹汤的方证为:哕逆,以气逆为主,撮口有声无物,病程较长者。本案中患者饭后10分钟呃逆,每次饭后均发作,持续时间为5-30分钟,无呕吐,舌淡红,微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本案患者虽病程较短,但是以气逆为主,撮口有声无物。符合橘皮竹茹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橘皮竹茹汤证。

诊断与治疗

治疗:方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合橘皮竹茹汤。

泽 泻45g,炒白术18g,茯 苓36g,桂 枝18g,炙甘草18g,橘 皮18g,竹 茹12g,大 枣15g,生 姜32g,党 参3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三诊:患者诉服药1剂后,呃逆即愈,现基本已无头晕,仅突然站起或坐下时偶尔发作头晕,偶有口苦,大便偏稀,1次/日,无解不尽感,舌淡红,微胖大有齿痕,苔薄黄根部黄腻,脉细濡。

治疗:方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

泽 泻50g,炒白术20g,茯 苓36g,桂 枝18g,炙甘草18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随访:服药7剂后,患者诉头晕近1周未发作,已治愈。

按语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说:“[程]《内经》曰:清阳出上窍,支饮留于心膈,则上焦之气,浊而不清,清阳不能走于头目,故其人苦眩冒也……白术之甘苦,以补脾则痰不生,泽泻之甘咸,以入肾则饮不蓄,小剂以治支饮之轻者”。又清·陈修园《金匮方歌括》中说泽泻汤:“仲师特下一“苦”字,是水阴之气荡漾于内,而冒眩之苦有莫可言转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阴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之必筑堤防也”。综合以上论述可知,泽泻汤主治水饮上犯,清阳不升,难以濡养头目之头晕、头昏沉不清之症,一般病情较重,呈持续性。结合笔者临床体会,泽泻汤的方证可总结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呈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本案中患者症见头晕,从早到晚持续性发作,头昏,大便偏稀,舌微胖大有齿痕,脉细滑,符合泽泻汤的方证,故用之以健脾泻水止眩。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说:“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冲而头眩,入于经则身振振而动摇。《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又云:“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是也”。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伤寒约编》中说:“此亦阳虚而动肾水之症,即真武汤之轻者”。清·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说:“气上冲心,是水气上犯,与真武证之心下悸同意;起则头眩,与真武证之寒水上冒头眩同意。若不发其汗,则虽内有寒水,而经脉不伤,可免振寒之证;若再发汗,泄其表阳,则寒气浸淫,动其经脉,身遂为振摇,与真武证之振振欲擗地亦同。但真武证重,故用附子以温水。此证轻,故用桂枝以化水也”。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又《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中记载苓桂术甘汤主治4大证:气上冲证、胸满证、心悸怔、短气证。综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苓桂术甘汤主治水饮内停及气上冲之证,为真武汤之轻者;水饮内停可见胸胁满闷、气短等症;气上冲者可见头眩、胀,心悸呈阵发性,每于晨起、夜卧、饱食后发作;水饮入于经停于内则可见身瞤动等症。刘渡舟更是评价苓桂术甘汤说:“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实为《汤液经》水剂代表之方,而与火剂三黄泻心汤遥相呼应。(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学苑出版社,2010:59)”结合笔者临床经验,苓桂术甘汤的方证可总结为:动则头晕(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动则心悸,气上冲胸,胸满,心悸,短气,面色黧黑或有水斑,苔水滑(欲滴)。本案中患者症见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躺下或起身走路时加重,舌淡红,微胖大有齿痕,符合苓桂术甘汤的方证,故用之以温阳化水。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说:“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中说:“更有胃虚而热乘之,而作哕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为胃虚而冲逆为哕矣。然非真元衰败之比,故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亦由上焦阳气不足以御之,乃呃逆不止,故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固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受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又陈修园在《金匮方歌括》中说:“《金匮》论哕,与方书不同,专指呃逆而言也”。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说:“案,哕,《说文》气牾也。杨上善注《阴阳应象大论》云:气折也。王氏《准绳》云:哕,于月切,又乙劣切。乙劣之讹,遂为吃逆,亦犹俗呼团为突栾,角为葛洛,其故明矣。而《活人书》等以哕为咳逆……《三因》橘皮竹茹汤,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综合以上论述可知,橘皮竹茹汤主治哕逆之证,哕逆有2种释义:①呃逆,气逆而无物从胃中返出,②咳逆;其病机有2种解释:①胃中虚热,②胃中虚冷。结合笔者临床经验,橘皮竹茹汤的方证可总结为:哕逆,以气逆为主,撮口有声无物,病程较长者。本案中患者饭后10分钟呃逆,每次饭后均发作,持续时间为5-30分钟,无呕吐,舌淡红,微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本案患者虽病程较短,但是以气逆为主,撮口有声无物。符合橘皮竹茹汤的方证,故用之以降气止逆,调畅气机。

方证总结

泽泻汤的方证可总结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呈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

苓桂术甘汤的方证可总结为:动则头晕(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动则心悸,气上冲胸,胸满,心悸,短气,面色黧黑或有水斑,苔水滑(欲滴)。

橘皮竹茹汤的方证可总结为:哕逆,以气逆为主,撮口有声无物,病程较长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