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5-27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习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艺术学而言,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共同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积累和学科建设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中国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路径,可以概括为“横向取法”,从而区别于其他西方舶来学科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纵向取法”。所谓“纵向取法”,就是指在同一门学科内部向西方借鉴、取经。所谓“横向取法”,就是指这门学科中国有、西方没有,或者中国与西方的发展程度相差不大,或同样为新兴学科,或西方国家虽有这门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重点发展,造成同样弱小的局面,此时便不适用向西方借鉴的“纵向取法”,而需要转向其他成熟的兄弟学科吸收养分。艺术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发挥自主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将其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需要从作为学术概念体系的话语本身着手,最终也落实为进行学术交流的话语表述。哲学社会科学所说的“话语”,主要包括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学术话语、国际传播话语四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国际传播话语截然分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在很多领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体现了新中国的制度创新,

(摘编自祝帅《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

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以“神、妙、能、具”表达对于艺术品级的认识,以“雄浑”等语言传递对文本风格的认识,以“胆、识、力”等形容创作之体的才能,以“淡、清、逸”等指称人的体态气质之美。中国人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基本体系观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观点、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对艺术功用与价值、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入剖析,对艺术家的身份、使命与人品、艺品关联性的解读,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的审美认知、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在具体的推理演绎中,中国艺术学理论追求一种圆融通达视域下的彼此交往和亲密接触,最终完成的是一种“亲缘性”的结构书写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体系的表达则往往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以具体的事象、物象或意象进行譬喻、转换与关联。理性意旨与感性形象之间并非单一的链接关系、二者并不完全契合。感性形象常以其丰富性、生长性跃出抽象意旨的框定,幻化成不同的理性之蝶,令人激赏、流连。

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对于这种体系的发掘、梳理与剖析,既是一种古今对话,又是一种中外交流。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独特贡献。

(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彰显中国特征的艺术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已提上日程,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目标。

B. 从学科体系来看,中国艺术学学科在西方现有成就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中国式内涵。

C. 中国为艺术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颇具特色的观念,有利于构建并丰富艺术学理论。

D.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艺术学理论建构的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加强和提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确了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完成其合法性论证。

B. 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采用“横向取法”的路径,摒弃西方舶来的学科门类,汲取本国不同地区艺术发展成果。

C. 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D. 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之思涉及与艺术相关的很多方面,这种体系的表达往往借助诗性之语来传递理性之思。

3. 下列选项中 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关于诗性表达观点的一项是( )

A.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C.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D.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4. 根据材料一内容 下列选项中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艺术学与其他学科门类并列始于2022年。

B. 美术学、设计学都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

C. 艺术管理学和管理学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D. 我国在艺术学理论方面已取得骄人成绩。

5. 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哪些独特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 B 2. D 3. A 4. A

5. ①利用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赋予“艺术学”新的中国式内涵。

②采用“横向取法”路径,实现艺术学理论的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

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

④采用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方式,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中国艺术学学科在西方现有成就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中国式内涵”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可知,原文只是说“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我国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以西方现有成就为“基础”。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完成其合法性论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 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可知,该项将原文的充分条件改为必要条件,且丢掉了“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这一环节,以偏概全地得出结论,理解错误。

B.“汲取本国不同地区艺术发展成果”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该项对“横向取法”理解错误,“横向取法”是指向不同门类的学科吸收养分,而不是“汲取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成果”。

C.“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价值”错误。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可知,“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与“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理解错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C、D三项均为白话诗,不符合材料二中对“诗性表达”的要求,即“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以具体的事象、物象或意象进行譬喻、转换与关联”。

A.表达了顺应自然,自得悠闲,坦然面对人生绝境自在超然的人生境界。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符合材料二中对“诗性表达”的要求。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

A.原文是说“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理论艺术学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而不是将艺术学与其他学科并列为学科门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材料“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可知,利用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赋予“艺术学”新的中国式内涵。

根据材料“中国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路径,可以概括为'横向取法’……艺术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发挥自主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将其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知,采用“横向取法”路径,实现艺术学理论的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

根据材料“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需要从作为学术概念体系的话语本身着手,最终也落实为进行学术交流的话语表述”可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

根据材料“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可知,采用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方式,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邻居

夏鲁平

大白天的,走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伸手触摸着墙壁,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突然,我脚下哗啦一声响,踩到一堆空矿泉水瓶了。

屋里的一道门紧跟着打开了,走廊出现大片光亮。吴老太太手扶门框,看着我问,你来了?

我应声说,来了。这套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两家人,我住的北屋八平方米,是我姐多年前买下的。我平时到北京办事,常落脚于此。

我弯腰收拾七零八落的矿泉水瓶子,吴老太太急忙跑过来,说,我来我来。她拣起矿泉水瓶,装进塑料袋,重新立于墙根。

我关上自己的房门,脱鞋,换衣服,准备去洗一把脸。不想水龙头哗哗的水声又惊动了吴老太太。我突然想起她跟我说过,用过的水要留着冲卫生间。

就在我不知所措时,手机铃声响起,我便进屋去接听。打电话的是我一个小学同学,名叫刘铁军。因多年未见,恰巧两人都在北京,便相约聚聚。

小时候我们两家是邻居,同上一所小学,同在一个班里。那时,我们小学门口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路过一辆送面包的手拉车,刘铁军总在这个时间溜出校门,趁拉车人低头走路,从车后面掀开帆布,拽出一个面包,边跑边塞进嘴里。

如今只知道他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早年做过医疗器械,也当过书商,现在又开办了一家影视公司,貌似混得还不错。

两小时后,刘铁军开着车来了,我赶紧拿起照相机出门。

到楼下,刘铁军摇下车窗向我招手,这家伙,派头大得连车都不肯下来。

我打开车门钻进车里,刘铁军用带着东北味儿的北京腔说,咳,您看这北京城,不是雾霾就是堵车,今天算你命好,雾霾没有,车肯定是堵,怎么走都是堵,要不我拉你到长安街转转?

听你安排。我对刘铁军说。

那我们直接去昌平,我在那儿刚装修了一套房子,二百八十平方米。让您看看怎么样?

我问:你怎么到那么远的地方买房子?

崇文门那儿,我有一套,现在雾霾太大,城市没法儿住,有钱人都搬到昌平那边去了。

我说:我来这两天,北京天气挺好啊,比长春强多了。

刘铁军说:那您是没赶上坏天儿。

我问:你这车什么时候买的。

刘铁军说,五年了。最近正准备处理,想买个保时捷。

我说你真够奢侈的。

刘铁军说,这算什么呀,在北京 有钱主儿多的是。你看我这台车,是我十多个签单中一个单的数目.小数目。

我瞪大了眼睛。

刘铁军说,干脆你把工作辞了,凭你在长春的人脉,跟我干,我保你一年挣二百万。

我在一家机关工作,过着撑不着、饿不死的日子,业余时间看书、打太极拳,充实而饱满。一年挣二百万,对我来说就像天上掉馅饼,从来没想过。

来到昌平,我对刘铁军房子的装修,没法儿评价。他见我无语,指着门口的鞋柜间、您猜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我笑而不答。

刘铁军说,一万五,仿红木的,值吧?

原来刘铁军大老远地把我带到昌平,就是让我看他这些?我更是无法回答。我知道,刘铁军久久期待着我能给他一个溢美之词,但我实在无法给出.这让他很是失望。在新装修的房子里转悠了几圈,刘铁军说,晚上你喜欢吃什么?

我说,我喜欢吃炸酱面。

刘铁军说,吃炸酱面也成,您自己找地儿,我不请您了。

傍晚,我回到龙潭湖公园门口,闻着公园里飘出的花香,不想马上回到那八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我买了门票,走进公园,端起照相机四处拍照。这时我的脑子里还在转悠着刘铁军,我想,我们是走在两条道儿上的人,他的很多想法我实在无法苟同。恍惚中,我的眼睛一亮,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人——吴老太太。她见了我,略显意外,停下脚步说,我有老年证,进公园不花钱的,每天这时,我都要进公园走一走的。

她手里攥着几片玉兰花辫,见我看她的手,羞涩地将手藏在背后。

我灵机一动,说,您就这么站着,别动,我给您照一个。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站在那儿,脸上显现出一种藏不住的喜悦,说,这怎么好意思!

我说,没什么!

吴老太太朝左右扫了两眼,快速挪动起脚步,跑到一簇开满鲜花的树枝旁,挺了挺身子,又抬手捋起头发,很是郑重其事。我端起相机,寻找着角度,吴老太太忽然跑开了,我纳闷地放下相机,看见她向一个人跑去。

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手里拿着棍子拍打着路面,好像感觉到了吴老太太,目光空洞,笑了笑说,您也来遛弯?

原来,他是个盲人。

吴老太太说,我今天特意来这里找你,我那儿矿泉水瓶攒了不少,你明天到我那儿去取吧,我还有几件衣服送给你,我外孙女不穿了,她花上百块钱买的,明天你一定要去啊。

好的,好的!那人感谢着走了。

吴老太太又回到开满鲜花的树枝旁、对那人喊:记住啊,明天一定过去!

我再次端起相机、看见吴老太太将手中的一瓣玉兰花别在头上,微笑的脸与鲜花交相辉映,构成了美妙的画面。我屏住呼吸,一阵咔嚓嚓快速按动快门,恨不能将这世间的美都摄入镜头里。

稍作停歇,吴老太太凑过来.对我说。你看见刚才那个人了吧,碰着他很不容易的,他媳妇有精神病:常年住院,家里穷得很,我攒矿泉水瓶是想送给他。你知道吧:矿泉水瓶卖给收废品的,挣不了多少钱,送给他,他卖给废品收购站,能多挣一些。

晚上,我回到小屋,从地上、床底下收拾了所有散落的矿泉水瓶,装进一个袋子里,拎到走廊,与先前的那一堆矿泉水瓶摆放在一起。

临走时我说、下次我来北京、一定把不穿的衣服全带来。

吴老太太一高兴又要跟我喋喋不休。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吴老太太看到“我”准备去收拾散落在地上的矿泉水瓶子时,连忙制止了,可见她因“我”惊扰到她而暗自生气。

B. “我”与刘铁军曾是邻居,也是同学,但“多年未见”,对他也是“只知道”,这说明二人关系不好,见面都是为了炫耀。

C. 当“我”说给吴老太太照相时,她一面说“这怎么好意思”,一面也因为占了小便宜而“脸上显现出一种藏不住的喜悦”。

D. 回到小屋后,“我”就把屋内的矿泉水瓶放到走廊里,这是因为“我”被吴老太太的行为感染,决心学着去帮助他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我”触摸着墙壁摸索着走这一情节,为下文“我”踩到一堆空矿泉水瓶从而引出主人公吴老太太做了铺垫。

B. 手机铃声及时地响起.分散了“我”因再次惊动吴老太太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与刘铁军的相见。

C. 公园里飘出的花香让“我”暂时不想回那间小屋,这让“我”巧遇吴老太太成为可能,进而交代她积攒矿泉水瓶的原因。

D. 小说写“我”与同学见面的情节,看似与文题无关,实则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与吴老太太的故事相互映衬,突出主题。

8. 小说中说“我们是走在两条道儿上的人”(文中画线处),其实文中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并简要说明。

9. 吴老太太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

6. D 7. D

8. ①“刘铁军总在这个时间溜出校门,趁拉车人低头走路,从车后面掀开帆布,拽出一个面包,边跑边塞进嘴里。”这说明“我”对刘铁军的这种做法有些不满。

②“到楼下,刘铁军摇下车窗向我招手,这家伙,派头大得连车都不肯下来。”这说明“我”与刘铁军关系并不好。

③“我说,你真够奢侈的。刘铁军说,这算什么呀,在北京,有钱主儿多的是。你看我这台车,是我十多个签单中一个单的数目,小数目。我瞪大了眼睛。”这说明“我”与刘铁军的价值观不同。

④“我对刘铁军房子的装修,没法儿评价。他见我无语,指着门口的鞋柜问,您猜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我笑而不答。”这说明“我”与刘铁军没有共同语言。

⑤“刘铁军说,吃炸酱面也成,您自己找地儿,我不请您了。”刘铁军说“您自己找地儿”,说明他与“我”很生分,二人并不在一条道上。

9. ①生活节俭。“大白天的,走廊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用过的水要留着冲卫生间”。

②乐于助人。积攒空瓶子和旧衣服送给生活艰难的盲人。

③热爱生活。到开满鲜花的树枝旁照相,照相前还整理自己的妆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可见她因'我’惊扰到她而暗自生气”错误。她并没有生气,而是不想麻烦“我”。

B.“见面都是为了炫耀”错误,“我”并没有炫耀。

C.“一面也因为占了小便宜而'脸上显现出一种藏不住的喜悦’”错误。吴老太太是因为有机会照相而特别高兴,并不是因为“占了小便宜”。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可以与吴老太太的故事相互映衬”错误。刘铁军是一个为金钱而活的人,吴老太太则是帮助他人的人,二者正反对比鲜明,也就不是“相互映衬”,而是形成对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细节:“刘铁军总在这个时间溜出校门……边跑边塞进嘴里。”刘铁军总是从送面包的车上拽面包吃,这说明“我”对刘铁军的这种做法有些不满。

细节:“到楼下,……派头大得连车都不肯下来。”刘铁军并不下车,而是摇下车窗向我招手,这说明“我”与刘铁军关系并不好。

细节:“我说,你真够奢侈的。……我瞪大了眼睛。”刘铁军说他这台车是小数目,我瞪大了眼睛,这说明“我”与刘铁军的价值观不同。

细节:“我对刘铁军房子的装修,……我笑而不答。”我对房子的装修,笑而不答,不评价,这说明“我”与刘铁军没有共同语言。

细节:“刘铁军说,……我不请您了。”刘铁军说“我不请您了”“您自己找地儿”,说明他与“我”很生分,二人并不在一条道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生活节俭。白天“走廊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说明吴老太太怕浪费电;“我突然想起她跟我说过,用过的水要留着冲卫生间”,节约用水。

乐于助人。吴老太太说“我今天特意来这里找你,我那儿矿泉水瓶攒了不少,你明天到我那儿去取吧,我还有几件衣服送给你”,积攒空瓶子和旧衣服送给生活艰难的盲人。

热爱生活。“吴老太太朝左右扫了两眼,快速挪动起脚步,跑到一簇开满鲜花的树枝旁,挺了挺身子,又抬手捋起头发,很是郑重其事”,到开满鲜花的树枝旁照相,照相前还整理自己的妆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诸将见王寻、王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六月已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将军平生见小A敌怯B今见大敌C勇D甚E可F怪也G且复居H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文中指我们,与《孔雀东南飞》中“蹑履相逢迎”的“相”意思不同。

B. 候骑,文中指侦察骑兵,与《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意思相同。

C. 却,文中指退、后退,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意思相同。

D. 克,文中指能、能够,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武帝率军准备去阳关拦截王莽的军队时,遇上王寻、王邑的军队,众将领便掉头逃回昆阳.忧虑妻子儿女,并打算分散返回各自的城池。

B. 面对城外列队数百里的敌军,光武帝为大家谋划成败的计策,并安排王凤、王常守城,自己则与宗佻等十三人骑马到城外去召集人马。

C. 光武帝率领敢死队从城西水上冲击敌军的中坚部队,使得敌军混乱起来,乘着锐气摧毁敌阵,城中人马也冲出来,内外夹攻,击溃王莽的军队。

D. 唐太宗不明白光武帝为什么能击败王莽的百万雄师,李靖就以陈胜、吴广击败秦军为例,说明光武帝对自己的军队也采用了严刑峻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

(2)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

14. 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原因。

【答案】

10. BDG 11. C 12. D

13. (1)现在我们的兵马粮草已经很少了,可是外敌强大,如果我们合力抵抗敌军,功绩或许可以建立。

(2)兵家胜败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不可以根据一种情况去推断。

14. ①激发众将领的斗志。

②积极谋划,想办法召集人马。

③身先士卒冲杀敌军,摧毁敌军要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将军平时看见小股敌人就胆怯,今天见到强敌反而勇敢,很是奇怪,而且又到前面去了。

“平生见小敌怯”与“今见大敌勇”是句式相同意思相对的一组句子,因此很容易判断BD处应断开;

“也”是句末语气词,通常也是断句的标志,故G处应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我们;/他。句意:那边的军队不能来救援我们。/踏着鞋急忙走出家门去迎他。

B.正确。句意:这时恰好侦察敌情的骑兵回来。/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

C.错误。意思不同。退、后退;/使动用法,使……后退。句意:王寻、王邑的军队向后退去。/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D.正确。能、能够;/克制。句意:是很少能够成功的。/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说明光武帝对自己的军队也采用了严刑峻法”错误。原文为“非有刑法临之……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可见光武帝并没有采用严刑峻法,李靖用陈胜、吴广的事例来否定严刑峻法的作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已经;“御”,抵抗;“庶”,或许。

(2)“万殊”,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以”,根据;“推”,推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原文“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可知,激发众将领的斗志。

根据原文“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风。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可知,积极谋划,想办法召集人马。

根据原文“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可知,身先士卒冲杀敌军,摧毁敌军要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光武帝率领数千兵马,到阳关拦截王莽的军队。众将领见王寻、王邑的军队强大,便掉头逃跑,奔回昆阳,都惶恐不安,惦念着妻室儿女,打算分散返回各自的城池。

光武帝与众将领商议说:“现在我们的兵马粮草已经很少了,可是外敌强大,如果我们合力抵抗敌军,功绩或许可以建立。如果分散开来,势必不能得以保全。而且宛城尚未攻克,那边的军队不能来救援我们,昆阳一旦被攻破,一天之内,我们各部都将被消灭。现在不同心合力共举功名,反而想着去保全妻儿和财物吗?”众将领愤怒地说:“刘将军怎么敢说这种话?”光武帝笑着站起来。这时恰好侦察敌情的骑兵回来,说敌人大军将到城北,军队队列数百里长,看不到队伍的后面。众将领急忙对光武帝说:“还是请刘将军谋划对策。”光武帝又为大家谋划成败的计策。当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光武帝于是派遣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城中,自己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在晚上骑马从城南门出去,到外面去调集兵力。当时王莽军队已到达城下的有近十万人,光武帝几乎不能出城。六月己卯日,光武帝便和军队一起前进,亲自率领一千多步兵和骑兵,进军到距离王莽军队前四五里的地方列阵。王寻、王邑也派出数千人马迎战。光武帝冲入敌军,杀死了数十个敌人。众将领惊喜地说:“刘将军平时看见小股敌人就胆怯,今天见到强敌反而勇敢,很是奇怪,而且又到前面去了,我们应协助刘将军!”光武帝又向敌人冲去,王寻、王邑的军队向后退去,各部兵马一齐乘胜进击,砍下成百上千敌人的首级。连续取得胜利,于是军队向前推进。众将领已经取得了多次胜利,胆量更加壮大,无不以一当百。光武帝便率领敢死队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击敌军最精锐的队伍,王寻、王邑的军队开始混乱起来,光武帝乘着锐气率领军队摧毁了敌阵,于是杀死了王寻。昆阳城中的军队也击鼓呐喊着冲出来,内外合击,呼声震天动地,王莽的军队大败。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材料二:

唐太宗问:“用严刑峻法使三军怕我而不怕敌人,我很疑惑这种说法。从前汉光武皇帝率领孤军抵挡王莽百万之众,并没有使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军队(却取得胜利),这是因为什么呢?”李靖回答说:“兵家胜败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不可以根据一种情况去推断。如陈胜、吴广击败秦军,难道是陈胜、吴广的刑法比秦二世的更为严苛吗?汉光武帝起兵平定天下,是因为顺应了人民怨恨王莽的心理,何况王寻、王邑又不懂兵法,只是夸耀军队众多,所以自取败亡。我按《孙子》说:'士卒尚未亲近依附就处罚他们,他们内心就不服;已经亲近依附 而(该有的)刑罚不能执行,这种军队就不能使用。’这就是说,为将的必须先用恩爱和士卒结交感情,这样以后才可以实施严厉的刑罚;如果没有对士卒布施恩爱之情,就单纯使用严刑峻法,是很少能够成功的。”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张先①

(注: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②

巴子③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④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①张先,浙江湖州人。②此注为作者自注。③巴子:指渝州,在今重庆市郊。④清霅(zhá):指雪溪,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一条河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明确此词是一首唱和词.并指明对象,据“折柳赠君”可推知是为送别唱和。

B. 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场景,次句写巴山重叠处正是相逢之所,离情倍增。

C.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会、谈及旅途艰险难行,友人举杯祝愿作者能平安回家。

D. “天外”暗示家乡之遥、虚写离情别意,而“春满缕”则实写家乡春意盎然的景象。

16. “君家正在吴门住”与周邦彦《苏幕遮》中“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分别是如何抒发思乡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5. D

16. ①前者间接抒情,借诗句的言外之意抒发思乡之情。表面上说友人的家乡在吴门,实则暗示了友人远离家乡,而“我”与友人是老乡,友人的思乡之情因“我”回家而起。

②后者直抒胸臆,先以两地相距之遥(“住吴门”“长安旅”)从空间上突出离家之远,又以“久”字从时间上说明离家之久,以时空角度来强化词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而'春满缕’则实写家乡春意盎然的景象”错误。“春满缕”是实写友人赠送的柳枝尽显盎然春意,而不是“实写家乡春意盎然的景象”,“折柳赠君”也蕴含着友人的赠别挽留之意,词人将归而同是“吴门住”的友人却留下了,勾起了友人的思乡之情。这里词人借“春满缕”来告慰友人,说自己会把它和友人的思乡之情一起带回家乡。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君家正在吴门住”这句诗从字面上是很难看出思乡之意的,因此其思乡之情只能是间接表达出来的,也就是说这句诗暗含言外之意,表面上只是在说友人的家乡,暗地里却表明友人远离家乡,而“我”和友人是老乡,友人因“我”回家而生思乡之情。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则是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词人直接说自己长时间旅居在外,表达了思乡之情;“吴门”和“长安”是两个不同的地点,一是家乡,一是旅居之地,再加上“久”,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词人离家之遥、离家之久,进而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描写了阿房宫内的奢靡生活,那光如明星闪亮的,是宫女们“____________”;而渭水漂浮起脂膏,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3)“美人”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有的是虚写,有的是实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开妆镜也 ②. 弃脂水也 ③. 弊在赂秦 ④. 如弃草芥 ⑤. 渺渺兮予怀 ⑥. 望美人兮天一方(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妆”“脂”“弊”“赂”“芥”“渺”“惟”“暮”“匪”“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维系生命之必需,但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____A_____的地位。②由于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清热解毒、消食除腻、缓解疲劳、兴奋神经、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在解渴的同时又利于身心健康,这就必然引发人们对饮茶的兴致,进而演化成一种大众的生活习惯。尽管茶分____B___,但其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同,无非是口感上的差别而已。③对于平民百姓,名茶佳茗或许不能经常消费,但普通茶叶还是可以尽情享用的。④事实上,茶不仅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还经常深度参与到各种迎来送往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常把小范围的会面叫茶叙,大规模的聚会叫茶话会。因而,喝茶便成为最普遍且简单易行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

作为一个饮茶爱好者,我有着惜茶之癖。每得好茶便____C____,密封、冷藏、防异味的各种程序,一点都不马虎;任何到手的茶叶,无论优劣,都不曾有过丝毫的浪费。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把”字与文中加点的“把”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明高考考了680分,把他爸妈乐坏了。

B. 放学后,班长又把教室打扫了一遍。

C. 要信任群众,不要将一切工作都把着不放手。

D. 张山突然反悔,差点儿把李思急疯了。

20.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

18. A.举足轻重 B. 三六九等 C. 如获至宝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指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的地位,可填“举足轻重”。举足轻重:原义是一抬起脚就可以改变两边的重量,使之失去平衡与均势。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

第二空,语境是指茶的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可填“三六九等”。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第三空,语境是指我得到好茶后的态度,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可填“如获至宝”。如获至宝: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原文中加点的“把”是介词,其后的宾语是后面动词“叫”的受事者,表示对事物加以处置。B其后的宾语是后面动词“打扫”的受事者,与原文同。A.是介词,表示致使;C.是动词,表示把持、把揽;D.是介词,表示致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总括了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与①处后的“但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的地位”衔接紧密;而②③④处其后则是从不同层面介绍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作用。据此可知,填入①处最恰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人认为惊蛰时节,春雷乍响,使得蛰虫惊醒。但“蛰虫”不单指昆虫, ① 。惊蛰时节,大地迅速回温、冷、暖空气碰撞形成强对流天气、容易成雷。不过,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 ② 。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南部,二月可闻初雷;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的初雷,大多在四月发生。符合惊蛰响初雷的地方集中在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大部。

谅蛰时节, ③ ?是阵阵春雷吗?实际上、气温回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惊蛰前后,天气回暖、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对植物来说,惊蛰意味着“春化”结束。在生态学上,“春化”是指一些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生长阶段进入生殖阶段。对人类而言;惊蛰是春耕的开始。惊蛰期间,我国开始进入春耕时节,尤其是南方,将忙于播种水稻。春耕具有季节性强、时间窗口期短等特点。惊蛰意味着动物将结束冬眠和蛰伏。在惊蛰之前,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选择减少活动,进入冬眠,降低能量消耗。

自惊蛰始,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大地涌起勃勃生机、万物迎来欣欣向荣。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排比句式,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

21. ①还包含世间万物 ②各地初雷的时间早晚不一 ③是什么让万物复苏

22. 对人类来说,惊蛰是春耕的开始;对植物来说,惊蛰是“春化”的结束;对动物来说,惊蛰是冬眠和蛰伏的结束。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蛰虫’不单指昆虫”以及下文“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知,还有世间的万物,此空可填“还包含世间万物”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前文说“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可知此处应填表示结果之类的语句,从其后写不同地方出现初雷的时间不一样,可知此空可填“各地初雷的时间早晚不一”之类的句子;

第三空,是个疑问句,其后又紧接一个看似表示疑问的句子,实则是以问句的方式回答其前的问题,根据下文“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知,此处可填“是什么让万物复苏”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三段主要介绍了惊蛰对植物、人类和动物的意义,这三个方面刚好可以构成排比句式。对植物的意义是:惊蛰是“春化”的结束;对人类的意义是:惊蛰是春耕的开始;对动物的意义是:惊蛰是冬眠和蛰伏的结束。

题干要求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考生需要梳理这三者的表达顺序。习惯上,人类不应该夹在植物和动物之间,应该排在二者的前面或是后面。另外,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得出答案:对人类来说,惊蛰是春耕的开始;对植物来说,惊蛰是“春化”的结束;对动物来说,惊蛰是冬眠和蛰伏的结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后,同学们在填报志愿时,有人会听从亲朋好友的建议,有人会相信网络热议;有人随大流选择热门专业,也有人遵从内心选择所谓的冷门专业。去了大学后,有人悔不当初,有人选择退档复读,更多人在新的赛道上用拼搏书写青春。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填报高考志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人生的关键,面临诸如此类的“关键”时,我们应当理性思考,科学决策。

对此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拒绝盲从,理性思考

不仅填报高考志愿要拒绝盲从,而且在人生任何的关键时刻,都要理性思考,合理决策。当今社会,多元化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思维,稍有不慎就走偏,被裹挟,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应拒绝盲从,理性分析,保持自我思考的独立性。

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他认为因众人的好恶趋向而喜欢或厌恶,便是盲从。若一个人被盲从所禁锢,就会逐渐失去自我,失去原来的本真。若一个民族一味盲从,被盲从套上枷琐,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有诗和远方,也难以到达。

拒绝盲从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哥白尼在“地心说”盛行的情况下以生命为代价坚持“日心说”,在逆流中体现出理性果敢;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面对老师的观点绝不盲目跟从,坚持自己理性的追求。李嘉诚说过,“任何时候都不可盲目从众,无论顺境逆境,盲从的结果都是失败。”正是由于李嘉诚从不盲目从众,他总是保持更改的头脑,看清自己的处境,审慎运行,最终才得了巨大的成就。试想,如果仅仅是盲目从众,不做理性的分析,那么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又怎么能够做出一番成就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保持理性,看清自己的处境,再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只有这样,才会避免错误,取得一番成就。

理性是我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指路明灯。曼德拉夫曾经告诉我们:“盲目跟风随大流有时对你的伤害是致命的,没有理性,没有方向。” 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性,使人看得更远,站得更高!”如果没有了理性,就如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小船,跟风走,永远无法到达自己的终点。

庸人与智者的分野,恰恰就体现在对盲从和理性思考的选择上。不加辨别地跟随大众,以他人的语言和行为代替自我的独立思考,会渐渐迷失自我,失去本心。理性分析、独立思考,才是我们远离“无脑”顽疾的良药。

曾国藩曾言:“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在纷乱的世界,若一味附和随从,不加辨别质疑,就会被大众暗流裹挟。因此,我们要保持理性、独立思考,拒绝盲从,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敢挑战敢质疑,为人生做出理性的选择和规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列举有些同学们参考他人填报高考志愿的情况,有人后悔或复读;第二层引用孔子的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众人讨厌的,一定要查清缘由,众人喜欢的,一定要知道原因。意在启示考生填报自己的志愿必须要亲自考察,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第三层强调填报志愿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是人生的关键,应当理性思考。

综合看来,材料意在启发考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不要随波逐流,应当理性思考,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随波逐流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失去自我,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目标理性思考,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让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拒绝盲从,合理决策。然后展开论述,一是打破盲从的思维禁锢,不随波逐流;二是坚持自我,遵从内心,有自己的主见;三是有科学合理的行动规划。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作为新时代青年,不应盲目跟从别人的脚步,而应打破思想的樊笼,理性去思考是非对错,遵守自己内心准则,走自己的道路。

立意:

1.关键时刻,理性选择。

2.坚守初心,做出无悔的选择。

3.拒绝盲从,合理决策。

4.理性做好人生的规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