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805课:细说“骨”字,它其实不是会意字

 青木森森 2024-05-27 发布于北京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骨”部的部首汉字“骨”。“骨”既是《说文解字》的部首汉字,又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骨。读音有两个:
(一)gǔ。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骨,肉之覈也。从冎有肉。”许慎认为“骨”是会意字。本义是骨头。

图片

(肉之核也)
许慎认为的会意方法是“冎”有肉联合会意“肉之覈也”。“覈”通“核”,这个“核”意思就如杏、桃、梅等果实内有硬核,而肉中的“核”就是“骨”。
段玉裁《说文解字》为了附合许慎的说法,认为:“去肉为冎,在肉中为骨。”
徐灏则引用戴侗之说,认为是象形字,他说:“戴氏侗曰'从月,象形’是也。骨肉相附丽,故意从肉而象形。上为骨节,下其支也。”
以上这些说法在意思上均能说得通,意思没错,但造字之初并非如此。
上一篇我们学“冎”部汉字,“冎”的本义即牛肩胛骨(骨头),“冎”的甲骨文实际上就是“骨”,李孝定《甲骨文集释》:“契文不从肉,即象牛肩胛骨之形。即许书冎字,亦即骨之古文。”也就是说:
“骨”与“冎”本一字之分化。冎即骨之初文。
我们也可以考察一下“骨”的字形演变:

图片

(骨的字形演变)
我们能见到的“骨”字字形的“骨”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字形象骨肉相连的样子,所用意义也为其本义,即骨头。但这些已经是冎不断演化而来的字形了,它本来的字形即如上一课我们说到的“冎”,如图:

图片

(冎的字形演变)
许慎认为“冎”加上“肉”才有了“骨”,这其实是他没有见过甲骨文的原因。现在的“骨”字字表其实是形声字。“骨”之初文是“冎”,本像骨架之形,是象形字。不是许慎说的会意字。
骨,其实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以其形状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骨的内部多容纳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如:脱胎换骨。
《左传·哀公二年》:“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谨敢祈祷保佑不要断筋,不要折骨,脸上不要受伤。
骨,也用来比喻话里暗含着的不满、讽刺等意思。茅盾《子夜》九:“李玉亭不明白他们的话中有骨。”
本义之外,骨的用法还有许多:
(1)指人的尸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图片

(路有冻死骨)
(2)牲体。《礼记·祭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牲体的骨,也分贵贱。殷人以后腿上部的骸为贵,周人则以前腿上部的肩为贵。
(3)古时朝鲜新罗族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即骨品制。新罗贵族按血统确定等级身分及相应官阶,不同骨品不通婚姻,骨品世袭不变。《新唐书·东夷传·新罗》:“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王族为第一骨。”
(4)指物体本身的、起支撑作用的架子。如:钢骨水泥。伞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偏生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上,将骨子跌折。”

图片

(晴雯撕扇邮票)
(5)指树根。《管子·四时》:“风生木与骨。”郭沫若集校:“《周礼·痬医》:郑注:'木根立地中似骨’。故木与骨并举。”
(6)指书法的瘦劲。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比如我们常称“颜筋柳骨”,即指柳公权字较颜真卿的字要瘦劲。

图片

(被称为“颜筋柳骨”柳公权《神策军碑》)
(7)犹言心、魂。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李善注:“亦互文也。”
(8)指人的品质、气概。王维《少年行四首》之二:“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9)指文学作品的体干和风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的建安骨,即指建安文学的风格,即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文风。

图片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像)
此外,“骨”还是姓。《通志略·氏族略五》:“骨氏,望出河南,隋京兆郡丞骨仪。”《官氏志》:“纥骨氏改为骨氏。”
(二)gū。多用于口语。
骨朵。也作“骨都儿”。没有开放的花朵。如:花骨朵儿。朱自清《看花》:“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

图片

(月季花的花骨朵儿)
骨的小篆写法如图:

图片

(骨的小篆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